張程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就需要在一個相對細致的課程標準的支撐下逐層推進。初中信息技術課,由于需要銜接小學和高中的相關課程,學生的起步差異相對其他課程來說更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也大相徑庭,更需要教師在分析本校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制定“助學標準”展開教學。因此,筆者在不斷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基于助學標準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分層推進的思路。
一、依據(jù)標準,做好“分層教學”設計
課程實施之前,必須要進行詳盡的課程設計。首先分析課標的要求,依據(jù)標準,確定初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目標為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再依據(jù)信息技術課“標準”分析: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如何?我們需要將學生帶到一個怎樣的高度?學生到達這個高度之后滿意嗎?是否還有更高的學習要求?基于這些提問,結合初中信息技術教材和考綱梳理出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做好學情分析,根據(jù)以往數(shù)據(jù)和當前學生的基本情況制定不同層次學生應當達到的水平。這樣在實際教學時,就能根據(jù)學生現(xiàn)狀,動態(tài)生成學生的學習層次,并確定大致符合每位學生的分層學習目標,體現(xiàn)依據(jù)標準的理念。
標準具體到教學實施的過程中以“體檢表”(如下表)的形式呈現(xiàn)。在明確學習目標之后,全體信息技術教師分章節(jié)多次研討,制定出一系列校本化的信息技術“助學標準”體檢表,針對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給出具體的評價標準(分值),并根據(jù)不同的分數(shù)段制定四個學級:藍色級(卓越、優(yōu)秀)、綠色級(良好)、橙色級(合格)、紅色級(不合格)。
筆者以《制作動畫》單元為例,每一個獨立的動畫作品均有一張“體檢表”,表中分類列出技術要求(基礎+提高+拓展),并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去大膽創(chuàng)作,彰顯個性。教師憑借“體檢表”可以檢測學生的學業(yè)標準究竟達到哪一學級,不同學級的學生學習需求如何,還有多大的發(fā)展空間,目的在于讓任課教師動態(tài)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時調整教學目標,進而可以提出一系列的跟進課程,為實施分層教學做好準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當進入具體每個課時的課堂流程設計時,只要我們統(tǒng)一了這張體檢表,就能確定每位教師會依據(jù)這張表設計他的課程,也就保證了無論何種形式的教學,最終依據(jù)的都是這張體檢表,也就是“標準”,自然也就體現(xiàn)了分層教學的設計意圖。
二、教學過程標準化,有效指導分層教學流程
首先,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分層設計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將體檢表中要體檢的內容加以個性化演繹,自主選擇教學詳略。其中為學生設計一份個性化的助學案尤為重要,在學生版的助學案中,我們通常將學習目標拆分成基礎、提高和拓展三個等級,再根椐目標分級設計具有一定梯度的任務,以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筆者以《旋轉的風車》為例,在設計分層任務的同時還需做好課前預設,根據(jù)教學經(jīng)驗預測課堂流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拐點。C級任務中,繪制風車的立桿和轉軸比較簡單,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完成,這部分任務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索完成;而“旋轉的葉片”這一動畫補間的制作則是本課的學習重點,教師須以精練的語言講解并示范操作流程。B級任務中,中心控制點的作用是難點所在,如果學生未能理解這一點,生成的風車動畫就會出現(xiàn)葉片不能圍繞軸心旋轉的問題。在教學流程中,不妨先讓學生犯一次錯誤,再結合體檢表中的B1指標對癥下藥,讓學生自己找出解決方法并演示操作(調整中心控制點到軸心位置)。A級任務是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實現(xiàn)葉片的漸快/漸慢旋轉效果?),學有余力的同學在完成作品之后自主探究,嘗試修改屬性面板中的相關參數(shù),體會動畫的不同效果,并能與同學分享自己的創(chuàng)作體會。
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分層教學的重點要逐步從教師的“分層教”轉變?yōu)閷W生的“分層自主學習”,學生依據(jù)體檢表明白自己目前所處的層次,從而進一步明確學習方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盡可能提升到更高的學級。
其次,分層教學中的教學流程是可以靈活改變的。在實施分層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煩惱:學生的層次級別跨度較大,而教師所能關注到的層面有限,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往往不能及時得到有效的指導。此時可以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的作用,讓他們做小老師去指導別的同學。然而學生在指導的過程中通常采取傳統(tǒng)形式的演示,甚至直接代替對方操作,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要真正推進分層教學,教師還得依據(jù)“標準”來培訓小老師這一重要角色。小老師一般是由藍色學級學生擔任,在指導同學時依據(jù)“體檢表”方能體現(xiàn)標準,具體分析問題所在,通過演示、講解等多種方式順利解決問題。小老師不僅能在課堂中帶動同學共同進步,還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教學反饋對照標準,分層實施改進教學
根據(jù)評價設計的助學標準體檢表,就能動態(tài)地將反饋、評價結合到學生學習活動中,學生利用體檢表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其實也是一個再次系統(tǒng)化梳理知識的過程。評價的最終目的不是給學生定學級,而是讓他們明確自己,從而推動學生的發(fā)展。
在教學中,展示點評作品是一個重要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之后便進入教學評價階段。第一階段,教師依據(jù)“體檢表”給小組長的作品打分,對作品中的亮點予以肯定,對不足之處提出修改意見。第二階段,學生陸續(xù)完成作品之后,提出創(chuàng)作過程中存在的困惑,自評作品的亮點,填寫自評分,組長負責給本組同學的作品評分。教師根據(jù)學生自評、互評(或教師評定)情況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級。對藍色學級的學生給予特別嘉許:當堂表揚、特聘為小老師、推薦參加校級以上的競賽等;對綠色學級的學生給予肯定,并激勵他們向更高一學級努力;對橙色和紅色學級的學生提出改進措施,鼓勵他們大膽操作,及時求助,老師和組長在課堂上給予特別幫助,如有必要,課后再進行專項指導。
教師整理學生的學級層次并與其他班級橫向比較,如果紅色學級的學生人數(shù)偏多(10%以上),需要具體分析原因: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否偏高?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積極嗎?教學方法是否合適?并根據(jù)現(xiàn)狀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制定可行的改進措施,在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
基于助學標準的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分層推進教學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別是對標準的研究和完善,不僅有利于微觀的教學改進,更對宏觀的教學模式變革有一定的探索意義。當然,由于標準研發(fā)的不成熟和時間、能力所限,筆者的探索僅僅是開始,越是深入就越會遇到各種問題,而問題正是督促自身不斷努力的動力。希望通過不斷的探索,筆者不僅能提高自身素養(yǎng),更能對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改革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