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柏霆
熟記的節(jié)氣恐怕只有冬至了。
外婆曾給我講過三十年前的冬至,那都是曾經(jīng)的故事了。
那時的冬至,家家都會燒竹皮上的那層東西,撿著燒成的灰到院子里,沒風的天都會升起來。外婆說,灰升起來,會生財。
外婆生了四個娃,我媽是老二,那時也才十多歲,最小的阿姨大概七八歲吧。冬至的時候,他們最愛做的一件事就是把糯米團捏成小動物的樣子。平日里沒有可以玩的糯米團,因為這兒離海近,餐桌上擺的多半是海鮮,平時即使買了糯米粉也是為了款待客人的。外公不讓他們瞎折騰,可外婆護著,偷偷拿一小袋糯米粉到樓上。捏壞了的糯米團做不了湯圓。小孩子們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破壞,外婆只好把造型各異的“小動物”放進蒸鍋里蒸了吃,然后晚上她會少吃幾個湯圓。
外婆說,那時候生活不是很富裕,很少有機會吃到湯圓??刹还芙衲晔粘稍趺礃?,冬至那天一定要吃湯圓。她又說,碗很大,可湯圓不多,每人半個碗都填不滿。誰不想吃滿滿一碗湯圓???我就想了個辦法,給每個人的碗里都混點年糕團團。年糕用的米便宜些,家里還有多,放在水里看不出來。
吃湯圓自然是全家人最開心的時候了。小孩子們都會數(shù)數(shù)自己碗里的湯圓,比比誰的多。舅舅碗里的湯圓總是最多的,外公特意吩咐讓男孩子多吃點,以后干活有力氣。大家細嚼慢咽地品味著這來之不易的美食,他們都吃出了不是湯圓的年糕團團,但都沒有說話,只是靜靜地看著外婆的碗,那個碗總是最淺的。他們吃完了總是心滿意足地抿抿嘴,舔舔嘴邊殘留的芝麻。
可現(xiàn)在的冬至大多被人遺忘了,越來越多的人的日歷只顯示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之類的?;蛟S沒有小孩子會再捏糯米團,他們有各種顏色的橡皮泥,隨時能捏出更好看的小房子。或許沒有人會撿灰求生財,很多的人認為這是迷信,也有些人早都忘記還有過這樣的事。
有人說,現(xiàn)在湯圓到處可以買到,隨時可以吃,何必非要在冬至吃呢?
冬至的湯圓是一種習俗的符號,一種淳樸的文化。或許沒有哪一樣東西只有在特定的時間才能買到,但這不代表一種東西在任何時候都有特定的味道。這種味道發(fā)自內(nèi)心,飽含千年文化的積淀,寄托著全家人的情懷。不知道還有多少能在冬至團聚吃湯圓的溫馨家庭,太多的中年人因為工作繁忙無暇回家,太多的小孩子因為學業(yè)繁重忘記傳統(tǒng)習俗,只有可憐的老爺爺老奶奶燒了一大鍋湯圓苦苦等待。
冬至像是年輕人給老人的一個承諾。小的時候,年輕人告訴父母長大后自己會好好照顧他們。沒有一個孩子不想一直陪伴父母安度晚年,而后來盡是忙碌帶來的無奈。老人苦苦等待了快一年,他們不奢求孩子帶來特別名貴的東西,不奢求像三十年前那樣過冬至,只想他們回來一起吃碗湯圓。
臨近冬至的時候,外婆就像小孩子似的盼望起來,可現(xiàn)在的冬至似乎不像是曾經(jīng)的一年一次了。
指導老師/黃忠
發(fā)稿/趙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