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霞
談起文言文,學生都有一種談虎色變的感覺,面對晦澀難懂,顯得有些拗口的文字,我們該如何巧妙地破解試題呢?
一、實詞的判斷
1.逐個代入法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采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將選項中的答案依次帶進原句,判定句義通順就正確,反之錯誤。如2008年高考全國統(tǒng)一考試(江蘇卷)第6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諸將爭欲攻之,漢不聽之聽:準許
B.若不敢來,公轉營迫之迫:逼近
C.大戰(zhàn)一日,兵敗,走入壁之壁:營壘
D.或多惶懼,失其常度之度:考慮
我們把所給的詞的意思逐個代入:A“漢不聽”就是“漢不答應即不準許”句義通順;B“迫之”就是“逼近他”句義通順;C“走入壁”就是“跑到營壘”句義通順;D“失其常度”解釋為“失掉平常的考慮”顯然不通順。所以答案為D。
2.結構分析法
有些文言句子結構整齊,講究對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辭,所以,我們可以用這一特點來判斷詞義。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是對仗的句式,“忠”和“賢”相對,那么“用”和“以”也相對,它們意思應該相同,都是“重用、任用”,意思是“忠誠的賢能的得不到重用”。
二、虛詞的判斷
1.句位分析法
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或在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如“其孰能譏之乎?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如“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一些固定結構中為連詞,如“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替代看變化
做這類題我們把簡單些的、能確認基本正確的先判斷出來,然后放在同組的另外一個句子中判斷看是否相同。比如2008年高考全國統(tǒng)一考試(廣東卷)第6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A.因家廬江尋陽焉,弘因陣亂突圍而出
B.時有與訪同姓名者,與賊戰(zhàn),斬首數(shù)萬
C.秩將周廣燒城以應訪,訪作長岐扙以距之
D.弘大擲寶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臨賀。
A“因”第一句不好判斷,那么別急先放一放,第二句應該是“趁著亂”的意思;再回過頭來把“趁著”代入第一句顯然不通順;B“與”第一句應該是“和周訪姓名相同的人”,然后把“和”放到第二句“和賊作戰(zhàn)”,句義通順正確;C“以”第一句“燒城的目的是應周訪”第二句“周訪作扙的目的是抗拒它”句義通順,表目的;D“于”第一句“把寶物拋到城外”,第二句“奔到臨賀”句義通順都表方位??梢夾是不相同的。
三、分析綜合題
1.宏觀考慮,整體把握
要盡量將文中寫了幾個人,主角是誰,涉及幾件事,是誰所為等關鍵信息找出來。如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魏元忠與張氏兄弟相互斗爭的一組是:①張易之奴暴亂都市,元忠杖殺之;②今承乏宰相,不能盡忠死節(jié),使小人在側,臣之罪也;③將使與昌宗廷辨之;④昌宗密引鳳閣舍人張說,賂以美官,使證元忠;⑤若獲罪流竄,其榮多矣;⑥元忠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 。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解析:本題選B 重點考查對文中信息的篩選。①②④全都是魏元忠與張氏兄弟相互斗爭的言行表現(xiàn),③是太后的行為,⑤是宋臻勸說張說的話,⑥是張說反駁魏元忠的話。
2.審清題目,善用排除法
如上面的例子是太后的做法,故排除A、C是宋璟的話,故排除D,答案為B。
3.一般情況下出題人貶低主人公的話是不正確的,贊譽的話可考慮
如2004年高考遼寧卷14題的B項說“王羆雖是性情中人,卻為人小氣”“為人小氣”是貶義詞,有損形象,往往不可取。
四、文言文翻譯題
(1)標準:即平常說的信、達、雅。(2)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兩點要求。一準確,即忠實原文;二通順,即盡力用口語。(3)方法:留,即保留原詞;換,即調換語序;補,即增補詞語;刪,即刪略詞語;調,就是調整句式。
總之,我們在做題時調整好心態(tài),找到一些規(guī)律,文言文其實并不可怕。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