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露
(安徽大學 安徽 合肥 230039)
新中國成立之初,整個社會仍然處在劇烈的變動之中,而存在于城市中的大量游民更是成為擾亂社會正常秩序,引發(fā)社會動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這個問題,進而在全國開展大規(guī)模的游民收容和改造安置運動。近代以來,游民主要指在主流社會秩序中失去容身之地,并游離于社會結構以外的各個邊緣群體。毛澤東經過長期的革命實踐,逐漸形成了對游民階層的科學論斷。他認為,“這批人既有很能勇敢奮斗,但有破壞性,如引導得法,可以變成一種革命力量?!盵1]因而建國初,人民政府對游民采取“爭取其群眾,反對其中依附反動勢力而積極參加反革命活動分子”的政策。[2]
建國初,合肥市的游民數量眾多,且活動不定,影響惡劣。在各界群眾的強烈要求下,合肥市政府結合自身實際,從保障游民生活和發(fā)展生產兩方面出發(fā),采取了多種措施,對游民進行改造。這些措施的實施,對于緩解當時合肥市嚴峻的游民問題,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以下將從建國初,合肥市游民產生的原因、措施和不足以及意義等幾方面來進行闡述和分析。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穩(wěn)定新生政權,全國各地都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游民治理運動。就合肥而言,社會風氣十分惡劣,娼妓、流氓、乞丐、土匪等數量眾多,他們游離于社會的各個角落,是城市游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且由于長期戰(zhàn)爭,合肥市大量工廠企業(yè)倒閉,城市失業(yè)人口劇增,這些人因失去生活來源而淪為城市游民。除此之外,其中還有一部分游民是在國民黨潰敗后,遺留下來的一些“散兵游勇”。
由于安徽省地處淮河流域,古往今來就是水旱等自然災害頻發(fā)的地區(qū)。1949年夏秋之交,皖北及皖南地區(qū)沿江一帶,因長江、淮河堤潰決,釀成巨大水災,大部分災民流離失所。除水災外,當年全省還不斷遭受蟲、旱、風雹、病疫等災害。嚴重的自然災害,使許多災民為了生存,選擇背井離鄉(xiāng),涌入合肥市,導致市區(qū)的游民數量激增。大量游民的存在,不僅給合肥市的市民和商人造成了沉重的負擔,而且也嚴重威脅著合肥市的安全與穩(wěn)定。因此,解決合肥市游民問題,就顯得極其重要和迫切了。
建國初期,合肥市游民數量龐大且成分復雜,游民問題成為新生合肥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合肥市采取了收容、遣送和改造等措施,這些措施的實施對于緩解當時的游民問題,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經驗不足,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一些問題。
(一)收容
為了響應中央整頓社會風尚和建立革命的社會新秩序的號召,合肥市成立了一系列的收容機構?!?949年6月成立了遣散人員收容所,主要負責負責資遣戰(zhàn)俘、舊公務人員。1953年5月,市生產教養(yǎng)院又抽調干部數人建立災民收容所,收容入境災民和游惰乞討者?!盵3]這些收容機構的設立,對于減少合肥市的游民數量,穩(wěn)定社會秩序,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合肥市對滯留城市的游民收容,主要由市收容部門,公安派出所隨時收容。除臨時收容所定期收容外,市內各區(qū)還抽調基層干部義務幫助收轉。對被收容進來的游民,收容所都必須進行嚴格的登記審查,以便弄清其籍貫,年齡、職業(yè)等情況,然后再根據游民的具體情況進行處理。建國初,供給被收容人員每人每月30斤左右的糧食,并根據收容單位的實際情況為被收容人員提供衣被等生活必需品。除此之外,還對被收容人員中患病的,提供疾病醫(yī)療?!?954年市生產教養(yǎng)院設立門診室,備常用藥械,治常見疾病,如遇危重病人,仍送往醫(yī)院治療?!盵4]這些措施,為被收容者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游民問題。
(二)遣送
建國初,合肥市還成立了一些遣送機構。其遣送的對象,主要是包括戰(zhàn)俘和災民。1950年5月,合肥市成立了災民遣送站,由各公安排出所抽調治安干事組成負責街頭收容工作,勸誡災民返鄉(xiāng)。對于災民的遣送,主要根據自愿原則,對于來自災區(qū)的災民,自愿返鄉(xiāng)的,發(fā)給路費;不愿返鄉(xiāng)的,則組織其到豐收區(qū)謀生?!?950年春,市區(qū)設災民聯(lián)絡站,動員并資助災民回鄉(xiāng)生產?!倍鵀榱私鉀Q國民黨遺留下來的“散兵游勇“問題,1949年6月合肥市設立遣散人員收容所,對這些人員采取遣送回鄉(xiāng)或移民安置的措施。這些措施,不僅緩解了城市的壓力,而且還為農村地區(qū)提供了勞動力,促進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三)改造
針對游民問題,1952年8月,政務院在《勞動就業(yè)問題的決議》中明確指出“對于有勞動能力的游民乞丐,則應強迫勞動,條件可能時最好是集中收容,勞動改造?!焙戏适袨榱烁淖冇蚊穹簽E的現(xiàn)狀,1950年在教養(yǎng)所內設游民部(后改勞動部),對被收容人員進行改造。針對游民改造,合肥市政府采取“思想教育和勞動改造相結合”、“改造與安置相結合”的方針。為了克服游民懶散且不勞而獲的生活習慣,合肥市教養(yǎng)所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及生活規(guī)則。不僅如此,市教養(yǎng)所還積極組織游民開墾荒地,飼養(yǎng)牲畜,從事棉布、毛巾、布鞋等項生產活動。例如“1955年,市教養(yǎng)所組織草繩生產,連同農副業(yè)、棉織等項年收入達34864元?!背齽趧由a外,市教養(yǎng)所還特別注重對游民的思想教育。市教養(yǎng)所每天定時上政治課和文化課,還經常組織各種檢討會和討論會,以此來啟發(fā)游民的思想覺悟。例如“1954年,市教養(yǎng)所開展新舊社會對比教育,使少數惡習積重難返的人能端正勞動態(tài)度,愛護公共財產?!蓖ㄟ^改造,絕大多數游民都夠學到一技之長,重新建立起對生活的信心,為他們重返社會奠定了基礎。
總之,游民的治理原本就是一件異常艱難又極其復雜的工作。合肥市在治理游民問題上,所取得的成績是顯而易見的,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由于是集中處理,且對游民實際情況把握不夠,也曾出現(xiàn)了一些缺點和問題。首先,由于建國初,合肥市的游民成分復雜,且對游民的界定不明,因此在收容和改造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錯收,強收等現(xiàn)象,致使游民出現(xiàn)抵觸情緒。其次,合肥市部分收容改造機構的干部對游民存在歧視態(tài)度,在管理方式上簡單粗暴,甚至有少數干部在管教過程中,曾采用吊、打、跪、餓、關等過激辦法處罰游民。最后,合肥市對于游民的治理,主要依靠政府的財政支持,成立一些收容機構來解決,而民間組織和群眾的參與不足。這些缺點和不足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游民治理的成效。
建國初期,合肥市游民問題的成功解決,不僅維護了合肥市的社會秩序和穩(wěn)定,而且對合肥市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安定了社會秩序,鞏固了新生政權。新中國成立之初,合肥市在經歷了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后,整個經濟處于崩潰的邊緣。大量游民的存在不僅影響了合肥市的城市形象,擾亂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還威脅到合肥市新政權的穩(wěn)定。因此,通過集中收容、改造,使合肥市內的游民數量大大減少了,這不僅維護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而且還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基層群眾中的影響,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府。
(二)凈化了城市環(huán)境和社會風氣。建國前,合肥社會的不良風氣盛行,乞丐遍布街頭,煙毒吸食成風,賭博盛行,城市處處呈現(xiàn)出落后的面貌。建國后,合肥市成立了一大批收容機構,對游民進行大規(guī)模的治理,基本肅清了城市中游民,凈化了城市環(huán)境,并為合肥市進行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三)增加了勞動力,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良性發(fā)展。城市游民是近代社會急劇轉型下的產物,是近代社會的邊緣群體,但他們中大多數都是身體健康,可以從事勞動生產的勞動力和半勞動力。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他們被排擠在生產之外,不得不以不正當的手段來謀生。但經過教育和改造后,他們大多都能夠從事勞動生產,能夠成為社會勞動力,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因此,將他們集中起來進行改造,是對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合肥市在幫助游民改掉好逸惡勞思想的同時,還積極培養(yǎng)他們的勞動技能,使他們從寄生性的消費者轉變?yōu)樽允称淞Φ纳a者。這不僅為合肥市生產增加更多的勞動力,減輕了市政府的財政壓力,而且促進了合肥市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頁。
[2]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會編(1949-1950)》[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101 頁。
[3]安徽省地方志叢書合肥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合肥市志》(第4卷)[Z].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2343 頁。
[4]安徽省地方志叢書合肥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合肥市志》(第4卷)[Z].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234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