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魯民
銘記國恥振興中華
文/陳魯民
2014年12月13日,古城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松柏肅穆,人群垂首,哀樂低回,警報長鳴,為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首個國家公祭日在這里隆重舉行。
1937年12月13日,窮兇極惡的侵華日軍攻陷南京后,開始了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三十多萬同胞被日軍殺害,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一時間,血流成河,尸橫遍野,垣殘壁斷,城毀家亡,南京成為人間地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誰種下仇恨就讓他自己滅亡?!碑斈曛圃爝@一慘案的劊子手們早已受到歷史懲罰,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這一公然違反國際法的殘暴行徑,鐵證如山,經(jīng)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設(shè)立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審判戰(zhàn)犯軍事法庭審判,早有歷史結(jié)論和法律定論。制定此國家公祭日就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侵華期間慘遭殺戮的死難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爭罪行,牢記侵略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zāi)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zhàn)爭、捍衛(wèi)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以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死難的國民,既是世界各國慣例,也是我們的民族傳統(tǒng),屈原的《九歌·國殤》里就曾記載了這樣一次祭奠活動:“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國家公祭日的設(shè)立,不僅是為了緬懷過去,更是撫慰民心、順應(yīng)民意的措施,同時也是中國與世界更好地在溝通,在向全世界傳遞中華民族對于人權(quán)和文明的態(tài)度,表達我們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決心與責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
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首先是為了牢記歷史、勿忘國恥。歷史不能忘記,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要以史為鑒,和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一道,反對戰(zhàn)爭,保衛(wèi)和平,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幽靈再現(xiàn),決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更是為了凝聚力量、奮力拼搏。七十多年過去了,三十多萬死難者英靈不散,一直在另一個世界注視著我們。對死難者的最好紀念,就是眾志成城,竭盡全力把我們的國家建設(shè)好、保衛(wèi)好,使它強大到誰也不敢覬覦,富裕到讓人羨慕,讓三十多萬死難者們瞑目安心,笑慰九泉。
去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法國巴黎時說:歷史將證明,實現(xiàn)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不是威脅,是和平不是動蕩,是進步不是倒退。中國這頭“獅子”已經(jīng)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新華網(wǎng)2014年3月27日)為了讓“睡獅”醒來,中國人民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無數(sh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沖鋒陷陣,赴湯蹈火,前仆后繼,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來喚醒久眠不醒的“睡獅”,這其中就包括南京大屠殺被害的三十多萬死難同胞?!八{”的今日之醒,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告慰和紀念。
如今抗戰(zhàn)的硝煙早已散盡,那段血與火的歷史也早已塵埃落定,和平與發(fā)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然而一個優(yōu)秀的民族,必定是一個尊重歷史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懂得反省的民族。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使我們永遠牢記國恥,警鐘長鳴,也使我們倍感肩頭重擔與歷史使命,當銘記國恥,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富國強軍,振興中華,永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