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新文
六年級學生習作中絕大多數(shù)是寥寥數(shù)語,草草收場,以致作文成了無水之源、無米之炊。那么,如何喚起學生寫作的沖動呢?我認為精心設計話題非常重要,它能挖掘學生心靈深處想說又沒有機會說的話,下面以“六年之最”這個話題來談談我的做法。
一、喚起記憶,積累生活
怎樣讓學生從關注小事開始積累自己的生活?于是,我想到了“六年之最”這個話題,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引導他們盡可能地細細回味過去的六年中發(fā)生的令自己至今還能記憶的小事,用“最”字開頭將每件事用一句話表述出來。第二天當我批閱學生的“六年之最”時,一個又一個的意外令我驚喜:我沒有想到學生能找到那么多的平凡小事。比如有的同學寫道:
最得意之事——信誓旦旦地對王召志(化名)說:“我的成績要超過你!”結果數(shù)學成績比他高了8分。
最讓我想撞墻之事——在PK中輸給徐哲鈞(化名),還讓我們的老大夏帆(化名)被他當“奴隸”使喚。
“六年之最”的話題讓孩子們明白了:生活就是素材庫,只要我們用心積累、思考,就會找到寫作“源”。這就是一個好的話題所帶來的效應。
二、喚起共鳴,積累感受
同一班學生參加同一項活動,為什么有人寫得好,有人寫不好?寫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感受,或者說感受不深。如何讓不擅思考的孩子也能有豐富的感受呢?我決定采用交流的方式,課堂上,我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己的“六年之最”,然后每組選出最為精彩的到大組交流,數(shù)量不限。等到大組交流時,由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之最”,于是每個小組都是四個成員登臺講述。當聽到自己也曾經(jīng)歷的事情時,大家紛紛發(fā)表自己當時的感受,使當事人聽后大為受益。同學們的話匣子都打開了,從不同的方面講出了不同的感受,使臺上的同學頗為得益;教師給予學生適時的點評,讓學生明確寫作方向及要求,也提升了學生的語言。
三、喚起沖動,彰顯個性
當學生有了較深的感受,接下來的30分鐘內大家開始一吐為快了。剩下10分鐘的時間,我組織學生交流習作,取長補短。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著重引導學生注意寫作方法的運用,如細節(jié)的描寫、用詞的準確、情感的抒發(fā)……
例如:記得那是一堂英語課上,英語老師布置好家作,就讓同學們回去記得考卷簽好字,否則就定為零分。同學們個個聽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唯有一個“小眼睛”(是徐哲鈞的綽號)聽得很不耐煩,不住地閉著眼睛使勁地點頭。待到英語老師走了,他便一下子精神了,趕緊把腦袋探出窗外瞧瞧,見沒有人,又一下子從位子上跳出來,雙手舉過頭,頭仰視著天花板,好像是在求雨,又好像一個錚錚鐵漢頂著天……
這篇習作在細節(jié)描寫上采用了白描手法,將主角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還源于前面的情景再現(xiàn),也源于大家的補充,因此,習作能將當時的情景躍然紙上。
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學生不應是被動地寫作,而是教師選擇了一個好的話題喚起學生寫作的沖動,從而提高他們的寫作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寫作成為他們學習、生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就是古人所謂的“情動而辭發(fā)”吧!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