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
王開嶺,山東滕州人,從大學(xué)起開始發(fā)表詩歌、散文等,文章錄入《中國年度最佳散文》等百余選本,并有多篇被選入各類試卷。他的文章有著理性的思考與分析,讀后給人心靈上的啟迪。
在電子時代,我尤其推崇紙質(zhì)閱讀。撫摸一本好書,目光和手指從紙頁上滑過,你內(nèi)心會靜下來,這是個儀式,就像品茶,和一個美好的朋友對坐,會浸在一個彌漫著定力和靜氣的場中。而瀏覽網(wǎng)頁,不會有這感覺,你只想著快速地?fù)锶⌒畔ⅲ磺性诩逼戎羞M(jìn)行,這就不是飲茶了,是咕嘟嘟吞水。紙質(zhì)閱讀是有附加值的,它會養(yǎng)人。
我提醒身邊的年輕人,少接觸暢銷書和明星書,少親近濃妝艷抹的招攬和吆喝,別讓其占據(jù)你的書架和閑暇。因?yàn)椤皶充N”角色決定了其快餐品質(zhì),它是為討好你的惰性和弱點(diǎn)而策劃的,不可避免帶有粗糙、輕佻、偽飾、狂歡的性能,你會得到迎合卻得不到提升。
一本好書,在生產(chǎn)方式上,必有某種“手工”的品質(zhì)和痕跡,作者必然沉靜、誠實(shí)、有耐性,且意味著一個較長的工期,內(nèi)嵌光陰的力量。人生,若能找到一些好書并安置在身邊,那就很幸運(yùn),很富有,仿佛住在一棟優(yōu)美的房子里,周圍都是好鄰居。
讀書不是查字典,不要老想著“有用”,其價值不是速效的,而是緩釋的,是一種浸潤和滲透的營養(yǎng)。一個人的心性和氣質(zhì)哪兒來的?就是這樣熏陶出來的。古人說,三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過去不解,后來我懂了。一方水土一方人,“閱讀”即一方水土,水土的效果取決于你的書籍質(zhì)量和吸收能力。
我把優(yōu)秀作家分成三類:一類可讀其代表作,一類可讀其選集,一類可讀其全集。就精神的端莊和美感而言,我推崇羅曼·羅蘭和茨威格。我稱之為“人類作家”,亦即前面說的第三類。茨威格,是對我有貼身影響的作家,其文字有一種罕見的高尚的紋理,有一種抒情的詩意和溫潤感。他對熱愛的事物有著毫不吝惜的贊美,尤其對女性,極盡體貼與呵護(hù),很紳士。我欣賞他的心性和教養(yǎng),這種感覺在別人身上很少獲得。讀他們的時機(jī)越早越好,一旦你讀了大量流行書和快餐書,即很難再領(lǐng)略其美感,因?yàn)槟愕目谖侗谎锰亓恕?/p>
我對年輕朋友說,趁青春,多讀幾部長篇。據(jù)我的體會,一個人30歲后,很可能無緣長篇小說了,不單少了閑暇,更重要的是沒了心境,沒了與之匹配的動力和好奇心,沒了那種全神貫注、如饑似渴的狀態(tài)。讀長篇是大投入,需要一種生活節(jié)奏和內(nèi)心節(jié)奏來配合。長篇是一種“慢”,要求你不功利、不急躁,體力和心力都充沛……而30歲后,人似乎不愿再把自己交出去了,少了一種對事物的迷戀能力,疑心重,拒召喚,畏懼體積大的東西。
羅曼·羅蘭有言:“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rèn)識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边@是我心目中的好作家標(biāo)準(zhǔn),好的作品和人生,都實(shí)踐著這一點(diǎn)。
(選自《廣州日報》2014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