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賢良++董敏++陳亞林++張文倩
摘要 結合新泰市當?shù)貙嶋H,科學規(guī)劃布局,采取多項措施,開展小麥高產創(chuàng)建活動,總結出一整套新泰市小麥高產創(chuàng)建栽培技術,主要包括精選良種與種子處理、選地整地、合理施用基肥、適墑適期播種、冬前管理、春后管理、病蟲草害防治、適時收獲等內容,以供參考。
關鍵詞 小麥;高產創(chuàng)建;栽培技術;山東新泰
中圖分類號 S512.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7-0047-02
新泰市位于魯中腹地,總耕地面積7.07萬hm2,小麥常年播種面積在3.33 hm2左右,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根據山東省農業(yè)廳《關于印發(fā)全省小麥高產創(chuàng)建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在省及泰安市農業(yè)專家的指導下,結合當?shù)貙嶋H,科學規(guī)劃布局,采取多項措施,扎實開展了小麥高產創(chuàng)建活動。2014年5月31日,山東省農業(yè)廳組織小麥專家對新泰市實施的小麥“十、百、萬”高產創(chuàng)建示范田進行了測產驗收,結果如下:果都鎮(zhèn)十畝高產攻關田平均有效穗數(shù)795萬穗/hm2,穗粒數(shù)35.68粒,千粒重43.6 g,平均產量10 513.95 kg/hm2;百畝示范方平均產量9 682.5 kg/hm2;萬畝高產示范片平均產量9 048 kg/hm2。實施高產創(chuàng)建,加快了小麥寬幅精播、氮肥后移等高產栽培技術的集成推廣速度,提高了科技含量,促進了全市小麥持續(xù)增產,農民持續(xù)增收。
1 高產創(chuàng)建基本情況
小麥高產創(chuàng)建項目實施地點選在土地肥沃、基礎條件較好、水利設施完善的果都鎮(zhèn),涉及果都村、楊家樓、毛家莊等6個村,萬畝示范面積1 000 hm2,主要選用山農20、山農23、濟麥22、泰農18等品種,涉及農戶2 956戶。在楊家樓村安排的十畝高產攻關田選用濟麥22,百畝示范方選用山農23,播量112.5 kg/hm2,涉及農戶2 850戶。項目實施與良種補貼、測土配方施肥、農機具購置補貼等項目緊密結合,堅持良種良法相配套,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的原則,重點推廣了小麥寬幅精播、秸稈還田、合理施肥、適期適量足墑播種、氮肥后移、一噴三防等技術。項目區(qū)全部實行小麥寬幅精播技術,播量127.5 kg/hm2,播前灌水蟄實,確保足墑播種,提高播種質量;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集化驗土樣300余個,針對不同區(qū)域提出氮磷鉀合理配方;實行氮肥后移、一噴三防等科學管理措施,有效抗凍防凍;兌現(xiàn)優(yōu)惠政策,對項目區(qū)內農戶進行種子、肥料、農藥、機播費等補貼,實行統(tǒng)一播種、統(tǒng)一施肥、統(tǒng)一病蟲防治等“五統(tǒng)一”服務,有力地調動了農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開展科技培訓,農技人員面對面、手把手開展技術指導,舉辦技術培訓班12次,培訓示范戶1 500余人次,做到高產技術傳授到人、落實到田,提高科學種田水平,取得顯著成效。
2 栽培技術
2.1 精選良種與種子處理
高產創(chuàng)建標準高,應根據新泰市自然環(huán)境、物候條件等,選用濟麥22、良星99、臨麥4號、汶農6號、洲元9369、山農15、泰農2413等品種。這些品種共同的優(yōu)勢是穩(wěn)產、高產、適應性廣、抗倒強。同時要注意種子純度和發(fā)芽率,純度98%以上,發(fā)芽率95%以上。
新泰市小麥播前準備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種子處理,一般有2種方式,即專用種衣劑和藥劑拌種。一是種衣劑拌種。種衣劑主要成分是預防病蟲害的藥劑、微量元素肥料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合理使用能防止病蟲害發(fā)生,有利于培育壯苗,一般推薦使用種衣劑[1]。二是藥劑拌種。根據不同的土壤條件和病蟲害發(fā)生環(huán)境,采取不同的藥劑拌種,進行精量使用。防治地下害蟲用35%甲基環(huán)硫磷乳油或40%甲基異硫磷乳油,按播種量的0.2%拌種。防治病害,主要是全蝕病、紋枯病或苗期銹病、白粉病等,可用內吸性殺菌劑拌種,如20%粉銹寧或10%立克銹,按播種量的1.5‰~2.0‰拌種,需要注意的是,粉銹寧對萌芽有抑制作用,使用該藥劑時種子量增加10%。兼治病蟲害時,可選上述藥劑各一種,按單獨防治的藥量混合拌種即可。
2.2 選地整地
地塊宜選擇土壤條件為土層深度80 cm以上,活土層25 cm以上,總孔隙度50%~55%,pH值6.5~7.5。速效磷高于35 mg/kg,速效鉀100 mg/kg以上,全氮0.1%以上,水解氮不低于80 mg/kg。新泰市小麥播前需機耕,深入地表20 cm以上,以破除犁底層。在機耕時進行耕耙配套,隨耕隨耙,以利于保持墑情。耙地要求:細、勻、透、平,目標是上松下實,畦面平整。耕層土壤含水量達到田間持水量的75%左右。提倡玉米秸稈還田[2]。
2.3 合理施用基肥
新泰市小麥種子播前施優(yōu)質有機肥60~75 t/hm2、純N 255 kg/hm2、P2O5 135 kg/hm2、K2O 135 kg/hm2。缺鋅地塊需及時改善土壤理化環(huán)境,可施硫酸鋅22.5 kg/hm2。上述施肥量為小麥全生育期的總施基肥量,除鉀肥以外的肥料總量40%,鉀肥的50%作冬前底肥,翌年春季小麥拔節(jié)時再基施余下的部分。
2.4 適墑適期播種
小麥播種時根據新泰市的土地、光照、墑情情況,適度擴大畦寬,以2.7 m為宜,畦埂寬小于40 cm,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播種規(guī)格為一般采取等行距或者大小行種植方式,平均行距24 cm為宜。播種時適宜的土壤墑情是培育壯苗的基礎,播種時土壤相對含水量最適宜為78%。當墑情和播期發(fā)生沖突時,寧可晚播4 d左右,也要應采取多種形式造墑,確保適墑播種。新泰地區(qū)一般在日平均氣溫為15~17 ℃播種,根據不同品種特性需要不同的適宜溫度。半冬性品種在日平均氣溫15 ℃時播種,冬性品種在17 ℃時播種,一般在每年的10月1—8日播種為宜,在播期內一般先播冬性強的品種,后播半冬性品種。播種方式為精播機或半精播方式,一般精播基本苗150萬株/hm2,半精量基本苗202.5萬株/hm2,播深3.5 cm左右。endprint
2.5 冬前管理
2.5.1 力保全苗。在種子出苗后及時查苗,發(fā)現(xiàn)苗不全及時補種,補種的種子要經過浸種催芽,以利早發(fā)和后期的齊苗。小麥三葉期至越冬前,降大雨或灌溉后,及時劃鋤,破除土壤板結,以利出苗。
2.5.2 保證合理群體。在冬前和立冬后都需注意控制合理群體,保證單株產量,以利穩(wěn)產高產。越冬前小麥群體偏大,有旺長趨勢,測定超過1200萬株/hm2時,及時噴灑葉面化控劑,或者采用鎮(zhèn)壓,以控制旺長,轉化苗情,以利壯苗。立冬后,若單位面積的總蘗數(shù)超過計劃蘗數(shù)的150%時,及時鎮(zhèn)壓或深耙地斷根,深度宜在10 cm左右[3]。
2.5.3 灌溉保墑。冬季需對小麥土壤進行保墑,一般應于立冬節(jié)氣至小雪期間灌溉冬水,有利于保溫越冬,使早春土壤保持較好墑情,推遲春季第1次肥水。墑情適宜時,及時劃鋤,以破除板結,并除草保墑。在土壤墑情較好的年份可以不澆冬水。
2.6 春后管理
2.6.1 劃鋤破板。早春時節(jié),需要頂凌劃鋤,提升地溫,促苗早發(fā)。此時期至封閉時期每逢降雨或灌溉后,需及時劃鋤,破除土壤板結,以利于壯苗。
2.6.2 肥水管理。春后要針對不同品種在不同時期進行水肥調節(jié)。拔節(jié)初期,對分蘗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進行追肥灌溉。拔節(jié)初、中期針對分蘗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進行;拔節(jié)后期針對地力水平高、群體適宜的麥田進行追肥澆水。灌溉量一般在600 m3/hm2左右。小麥挑旗和灌漿期間對水分需求量較大,一般應于開花期進行及時灌溉,保持田間含水量穩(wěn)定在75%左右。如挑旗期土壤墑情不利,可提前至此期灌溉;如花期土壤墑情較好,可至灌漿初期澆水,灌水量一般在600 m3/hm2左右。在小麥開花灌漿期,葉面噴施KH2PO4或液體復合肥,施用量根據群體不同而不同,以防早衰,促單株粒重,以利穩(wěn)產高產。
2.6.3 群體防倒。在小麥拔節(jié)起身期,為防止小麥后期倒伏減產,施用壯豐安600 mL/hm2對水675 kg/hm2葉面噴霧。噴施壯豐安要在露水全干后晴好天氣進行噴施,噴施后6 h內下雨應再補施1次,群體偏旺麥田,還要進行深耘斷根[5]。
2.7 病蟲草害防治
新泰地區(qū)小麥病蟲害為害程度中等。在小麥生長期間尤其是春后起身期以后,要搞好病蟲情預測預報,及時會商診治,適時防治。3月上中旬小麥返青后,要針對不同草害類型及時化除[6]。以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噴施20%使它隆825 mL/hm2;對禾本科雜草為害的麥田,可用噴施3%世瑪405 m L/hm2左右;若麥田以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混合發(fā)生,可采用藥劑混合噴霧莖葉。在新泰地區(qū)針對白粉病、銹病、紋枯病等病害進行重點防治。在起身期至灌漿期要針對蚜蟲、紅蜘蛛等蟲害重點防治。
2.8 適時收獲
新泰地區(qū)小麥要在蠟熟末期收獲,此期特征:植株莖稈全部黃色,葉片落黃,莖稈有彈性,籽粒較為堅硬,測定籽粒含水率為23%,顏色接近本品種固有光澤。此期籽粒的千粒重最高,籽粒的品質也最優(yōu)。當前宜采用聯(lián)合收割機收割,促進秸稈還田,以利于大氣環(huán)保。
3 參考文獻
[1] 余松烈,于振文,董慶裕,等.小麥畝產789.9kg高產栽培技術思路[J].山東農業(yè)科學,2010(4):11-12.
[2] 魏驚.小麥高產栽培的核心技術及綜合配套措施[J].河南農業(yè),2013(1):43-44.
[3] 陳衛(wèi)星.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9(20):42-43.
[4] 呂美娜.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淺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3(4):70.
[5] 李秀春.王成霞,蘇曉云.當前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農民致富之友,2014(9):195.
[6] 闞立健.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J].中國種業(yè),2012(11):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