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暉
【摘 ?要】中國文化歷史悠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外國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世界連成一個整體,因此需要我們進行對外漢語教學,讓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文化,加強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掃清文化交流障礙。
【關(guān)鍵詞】整體;對外漢語教學;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際地位逐漸提高,經(jīng)濟實力不斷增強,外國人民希望通過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xiàn)狀,了解中國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這樣不僅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更有利于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消除國外對中國文化的偏見和不理解,打破文化霸權(quán)主義,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因此,了解漢語教學中遇到的層層阻礙以及怎樣對漢語教學成為我們本次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一)民族語言在文化中的表現(xiàn)
在對外漢語教學的詞匯教學中,名俗語義詞既有概念意義又有文化語義。比如“東西”一詞,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有著不同的含義。在漢語詞典里,“東西”是物品的代名詞,大多用來指物,用來指人時表示不太友好,“像你這樣的東西”“你是什么東西”等,外國人比較容易理解?!袄蠔|西”“小東西”對外國人來說就有一點難了。同樣是指人,為什么前者是指對老人的不尊敬,后者卻指對小孩子的喜愛?以此類推,如果“老”是貶義,“小”是褒義,那么“老朋友”和“小朋友”的“老”和“小”為什么就都是褒義呢?如果無法掌握文字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語義,就很難對一些特殊的文字加以使用了。
(二)民俗文化給留學生帶來的困擾
在中國,人們在不經(jīng)意間碰到時會采用隨意性的問候方式。早晨看到人問:“起來了?”看到人提著菜籃出去問:“上街買菜嗎?”看到人從公園回來問:“出去鍛煉了嗎?”等等。這種隨意又讓人感到被關(guān)切的打招呼方式在中國是非常普遍的。拿“吃了嗎”來說,這種問候方式一般出現(xiàn)在吃飯前后,只是一種非正式的打招呼方式,并不是真的問你吃飯了沒有。一些留學生經(jīng)常對中國人這樣的提問很不理解,認為他們在打探自己的隱私,一些留學生則會回答:“沒吃”,若是中國人沒有對自己發(fā)出邀請,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受到愚弄。而一些留學生了解了這種問候方式,卻不了解問候的時間和地點要與問候的內(nèi)容相一致,同樣會讓人覺得尷尬。例如:一個女孩從醫(yī)院出來,一個留學生在那家醫(yī)院實習,他看到女孩十分漂亮想過去和她搭訕,聽說中國人十分注重禮節(jié),于是面帶笑容地走到女孩面前對她說:“謝謝光臨,歡迎下次惠顧”。
二、漢語教學中應(yīng)注重的問題
(一)提高漢語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
如今,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授課技能都相當成熟,但他們往往太專注于語言專業(yè)知識的教授,忽略了課堂的能動性,缺少創(chuàng)新文化的理念,導(dǎo)致教學質(zhì)量不佳。因此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提高教師的跨文化意識
教師需要對本國和他國文化都十分了解,才能對其進行比較分析,把握文化的講解力度,提高課堂效率。
2.隨時準備充當文化傳播者的角色
教師不僅僅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知識,同樣也是學生們生活中的老師。例如在課余時間,教師可以把同學請到家里做客,和學生一起包粽子,和學生探討這一習俗的由來。休息時間,教學生下象棋,練習中國書法。只有讓學生在生活中切實地感受到中國文化,才能真正喜歡上中華文化,才能學好中華文化。
(二)設(shè)計合理的課堂教學
雖然人們早就認識到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相結(jié)合的重要性,卻很難真正做到。主要是由于人們既沒有掙脫既有的教學模式也沒有專門的文化大綱對它的實施進行指導(dǎo)。校內(nèi)文化課程內(nèi)容雜亂無章,涉及范圍廣。學校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設(shè)計合理的課堂教學。課程內(nèi)容要由簡到難,以免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初期增加課堂的趣味性,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時要與學生的母語相結(jié)合。世界文化具有多元性,因此學習者的母語與漢語就存在差異性,需要教師在講解時將兩國文化相對比,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加強學生的理解。
三、結(jié)束語
全球范圍內(nèi)掀起的“漢語熱”有助于傳播中國文化。但在文化傳播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問題也急待解決。世界文化是多元化的,對于它國的文化我們要尊重和理解,對于本國文化要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才能促進世界文化融合,為人類創(chuàng)造出更加璀璨的文明。
參考文獻:
[1]黃曉穎.對外漢語有效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2]唐智芳.文化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3]周琳琳.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沖突[D].陜西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