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國孕育時期的少數民族新聞業(yè)

2015-11-24 03:15白潤生荊琰清
長安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5年2期
關鍵詞:新聞業(yè)中華民國少數民族

白潤生 荊琰清

摘要:自19世紀90年代開始,維新運動興起并逐漸活躍起來,資產階級改良派掀起了第一次國人辦報高潮。受這一思潮的影響,少數民族報人也積極投身到這場文化運動中來,使得少數民族新聞事業(yè)在這一時期產生并蓬勃發(fā)展起來。從少數民族報人的新聞活動、少數民族報刊、海內外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紙3個方面對民國孕育時期的少數民族新聞業(yè)進行了研究,認為這些不同少數民族報刊的創(chuàng)立為民國創(chuàng)立后的少數民族新聞業(yè)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中華民國;少數民族;新聞業(yè);少數民族報人;少數民族報刊;少數民族文字報紙

中圖分類號:G219.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6248(2015)02-0073-19

南京師范大學民國新聞史研究所所長、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民國新聞史》首席專家倪延年教授認為,孫中山1893年7月起在澳門參與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反對清朝政府的新聞報刊《鏡海叢報》(漢文版)有關活動是以“反清革命”政治屬性為本質特征的民國新聞業(yè)的起源。他的這一觀點我們贊同。我們將從1893年到1912年元旦前這一歷史階段稱之為民國新聞業(yè)的孕育時期。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它發(fā)展的基礎,中華民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新聞業(yè)也是如此。就中華民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新聞業(yè)而言,其發(fā)展的基礎就是早在民國孕育時期就已經誕生和緩慢發(fā)展的少數民族新聞業(yè)。要研究民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新聞業(yè),弄清民國時期少數民族新聞業(yè)的發(fā)展軌跡,就不得不首先厘清中華民國誕生之前中國少數民族新聞業(yè)的起源和發(fā)展。

一、第一批少數民族報人的

新聞活動伴隨著中國漢文報刊的興起和發(fā)展,中國的少數民族語文報刊也很快興起和發(fā)展起來。而在中國少數民族語文報刊興起和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第一批少數民族報人起了極其重要的先驅者和探索者的作用。他們中的重要代表及其辦報活動大致如下:

(一)滿族報人英斂之的辦報活動

少數民族報人的辦報活動始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6月17日英斂之(滿族)在天津出版的《大公報》?!洞蠊珗蟆肥钱敃r最具影響力的資產階級報紙,同時也是迄今中國發(fā)行時間最長的漢文報紙。當時正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賠款之后,民族災難深重,受西方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影響的英斂之傾向于維新。他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4月24日從上海回到天津。在天主教友、資本家柴天寵柴天寵,字敷林,天津紫竹林天主教堂總管。除進行傳教活動外,他還經營建筑材料,創(chuàng)辦有“天和號”商鋪,因承包各種建筑工程發(fā)了財,是《大公報》初創(chuàng)時期最大的股東之一。的幫助下,決定以集股的形式,著手籌辦《大公報》。

英斂之(1867~1926),1867年生于北京據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第一卷759頁注釋2,此前有關書刊均認為英斂之生于1866年。方豪《英斂之先生年譜及其思想》考證,英斂之生于同治六年十月二十八日(1867年11月23日)。,名華,字斂之,號安蹇,滿族正紅旗人,清末極具影響的大學者,曾創(chuàng)辦輔仁大學。滿姓赫奢禮,本名赫奢禮·英華。英姓是慈禧所賜,英斂之的夫人是具有皇族血脈的愛新覺羅·淑仲。清朝滅亡后,他把復雜的姓氏取消,只留英華。幼年家貧,他靠自修博覽群書,并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他在《也是集·自序》中說:“仆以一武夫,不屑于雕蟲刻篆,顧石可掇三百斤,弓能挽十二力,馬步之射十中其九,每借此自豪,然此等伎倆,見遺于社會,無補于身家,遂棄之。弱冠后知耽文學,則又以氾濫百家,流覽稗史侈淵博;甚至窮兩月之目力,讀《四庫提要》一周,亦足見其涉獵之荒矣?!彼倌炅曃?,目的是為了加入軍籍,得糧餉,也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22歲時信奉天主教,和外國神父關系較好,懂法文,曾充當駐云南蒙自領事館的館員。他接觸到一些西方資產階級社會的政治學說,了解那里“民權充盛,民智開通”,因此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民主思想,變法維新,使國家逐漸富強起來。1898年,在康有為“公車上書”之后,他曾寫過一篇題為《論興利必先除弊》的文章,支持康有為,并稱贊康的變法建議“實今日之頂門針,對癥藥,痛快切當,言人所不敢言”。他大膽將北京諺語所說“皇上是傻子,王爺是架子,官是摟子,兵是苦子”的話加以詮釋。變法失敗后,他先潛至天津,后搭重慶號輪船去上海。他仍然支持康梁變法維新的思想,并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8月26日出版的《知新報》上發(fā)表文章《黨禍余言》,對變法的失敗表示“感痛郁結,情不能已”,對康有為、梁啟超的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并對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頑固勢力再度訓政表示極大憤慨,對他們上臺后所掌握的國家命運和前途深感憂慮。英斂之不畏強暴,敢于仗義執(zhí)言的思想境界,是他后來創(chuàng)辦《大公報》的主導思想之一。

1.初創(chuàng)時期的《大公報》以“敢言”著稱

英斂之辦報的宗旨十分明確:“采納西方思想、啟迪民智、開風氣之先。”《大公報·序》寫道:“報之宗旨,在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茲當出版首期,竊擬為之序曰: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報之命名固已善矣……”報頭上還有法文“LIMPARTIAL”字樣,意為“公正無私”。在英斂之看來,《大公報》應該是一張忘己無私的報紙。該報初創(chuàng)時期采書冊式,整版直排,分上下兩欄,兩欄皆加有邊框且之間留有空白,對折之后可裝訂成冊。每日出8至16頁,除報頭報頭除法文“公正無私”字樣外,在其下邊有“天津”的英譯文“TIEN TSIN”,左邊是公元紀年與館址,右邊是光緒紀年與期號。和廣告左半部分全部刊載“本報代派處”的廣告。占3面外,刊登上諭電傳、中外近事、宮門邸抄、路透電報、時事要聞、論說、譯件、附件等。國內大中城市有其代表處65個,在南洋、美洲、日本等地也有代銷點。創(chuàng)刊第一天即銷售3 800份。一時間,天津《大公報》成為引人注目的一張報紙。

《大公報》初創(chuàng)之始,不僅以教育讀者、開啟民智、提倡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為辦報宗旨,而且積極反對封建專制,并以“敢言”著稱。創(chuàng)刊第二天,該報就發(fā)表了《大公報出版弁言》,大膽揭露清王朝的弊政,文中明確表示:“本報但循泰東西報館公例,知無不言,以大公報之心,發(fā)折中之論;獻可替否,揚可抑邪,非以挾私挾嫌為事,知我罪我,在所不計?!庇种苯亓水數刂v道:“盱衡事實者謂此次變法,雖曰力怯偏私,實事求是;其實仍是循敷衍之故志,毫無精神于其間。……若是者,僅得以謂之變名而已,非變法也?!苯衣读舜褥蟮热思僮兎ǖ恼婷婺?。從此,《大公報》本著“知無不言”的原則,“以大公之心”,敢于揭露權貴,敢于為民請命。1902年6月21日《大公報》又發(fā)表了長篇論說——《論歸政之利》,力勸慈禧歸政,并認為歸政有八利:“歸政則中外利,滿漢利,民教利,新舊利,官闈利,草野利,君子利,小人亦無不利?!倍鴮τ趧傄?、榮祿之流,《大公報》往往指其為“國賊”、“小人”;對袁世凱的告密求榮,英斂之與之斗爭了10年之久,致使袁世凱惱羞成怒,多次對《大公報》采取拉攏威逼之手段。

光緒三十一年(1905),爆發(fā)了以上海為中心的全國性抵制美貨運動,激于義憤,各地報紙紛紛報道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抵制洋貨運動,《大公報》亦起而響應。當時的直隸總督袁世凱見到刊登抵制美貨的報道,就命令手下通知《大公報》不準刊登這方面的消息。英斂之認為美國禁止華工入境,中國采取抵制美貨相應措施是正義行為,便未予理睬。袁世凱大為惱火,但又無法派軍警去查封,便于當年八月間一面下令禁止百姓閱讀《大公報》,一面禁止鐵路運送和郵局投遞《大公報》。直隸巡警總局札飭鐵道局、郵局照辦,并在各處張貼布告:“天津鐵路南段、天津府正堂凌、天津縣正堂唐,為曉諭事:近來大公報所登類多有礙邦交,妨害和平,合行禁閱,以本月十七日為限,我津埠士商人等一體遵照,偽必究罰不貸。光緒三十一年七月十六日?!?/p>

對于袁世凱的高壓手段,英斂之多次發(fā)表文章予以揭露:“袁世凱之開缺果何為也?曰:怨毒之于人也深,雖閱世而不改;罪惡之所及者大,雖有功而不抵。戊戌政變,袁世凱之獲罪景皇帝深矣……設非袁世凱節(jié)變于中途,則中國今日當為世界之第一等國矣。今中國之不能與各國比肩,袁世凱遲之也。景皇帝之憂郁終身不得行其志,袁世凱致之也?!薄皳崛怂姡瑹o前日之袁世凱,今日北洋之權利未必多授外人;無前日之袁世凱,今日北洋之財政未必如此困難;無前日之袁世凱,今日北洋之冗員未必如此之多;無前日之袁世凱,今日北洋之民氣未必如此之緩?!薄洞蠊珗蟆放c袁世凱斗爭10年之久,這在當時報界獨一無二,并因之名聲大振。英斂之以抗官而不做官、不側身官場與其同流合污而贏得了“敢言”的美譽:“敢言人所不敢言,敢登人所不敢登”。嚴復曾贈給他一幅對聯:“能使荊棘化堂宇,下視官爵如泥沙?!庇纱艘部筛Q其一斑。報館設在天津法租界總領事路(又名六號路乙,即今天津哈爾濱道42號)。清朝政府對租界不敢輕易涉足,這也是《大公報》敢言的原因之一。

《大公報》的敢言不僅體現在對清政府及其封建官吏的痛斥上,還體現在大膽地揭露和反對清朝政府殘酷迫害新聞工作者的暴行上。對沈藎被杖斃事件的報道,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義憤。光緒二十九年(1903)初,清政府與俄國簽定密約七條,企圖控制東北、華北及蒙古等地。沈藎獲悉密約后披露報端,大大震動了留日學生,使拒俄運動進一步發(fā)展。由于奸人的出賣,沈藎被捕,并被慈禧下令“杖斃”于刑部?!洞蠊珗蟆穼@一慘無人道的事件連續(xù)登載,并對清政府動用酷刑的詳情予以揭露,激起國內外讀者的強烈憤慨。1903年9月4日《大公報》“時事要聞”欄載:“拿刑部之沈藎,于(六月)初八被刑,已志本報。茲閱是日入奏斬立決,因本月系萬壽月(光緒生日),向不殺人,奉皇太后懿旨,改為立斃杖下。惟刑部因不行杖,故此特選一大木板,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諳習,故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飛裂,猶不至死,后不得已,始用繩緊系其頸,勒之而死。”對于沈藎之死,《大公報》還刊登了中外各方對這一事件的反響,這在當時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2.替貧苦百姓說話,同情底層人民生活境遇

《大公報》不僅敢言,而且經常替貧苦大眾說話,對底層人民的生活境遇寄予深深的同情。它曾發(fā)表一些“替窮苦大眾說話”的文章,為洋車夫、受虐待的學徒鳴不平,同時對達官貴人侮辱、損害下層人民的罪行也有所揭露。光緒二十九年(1903)1月3日,一篇題為《書顏觀察世清請設勸工場稟告》的文章中指出:“國家者大資本家也,政府者資本家之總理也,官吏者大資本家之代表也?!币徽Z道破官商勾結,魚肉人民的丑惡嘴臉。光緒三十三年(1907)江南一帶發(fā)生水災,《大公報》全體同仁發(fā)起募捐賑濟江南水災,并將募得的白銀及物資全部運往災區(qū),以后數十年中報社曾多次做過這類社會服務工作。每當遇到災害,需要募捐救災的時候,英斂之總是慷慨解囊,賑濟災民,并不斷參加賑災的義演、義賣活動,發(fā)表感人至深的演講,成為專門為老百姓演講的著名“演說家”。他還拿出自己的書法作品出售,所得收入全部捐贈給災區(qū),賑濟災民。這一切表現了英斂之及其創(chuàng)辦的《大公報》關心人民疾苦的人道主義精神,贏得讀者的好感。

3.推動社會進步,倡導文明新風

英斂之在《大公報》上大力提倡新風俗,革除舊風俗,積極參與和推動天津乃至全國社會風俗的改革。他提倡白話文,撰寫、發(fā)表白話文,刊行白話專版《敝帚千金》,以白話來探討各種社會焦點問題,向文化程度不高的讀者宣傳科學知識,倡導移風易俗。這無疑是一大創(chuàng)舉。他大力提倡剪辮易服,以征文和連續(xù)報道等形式,向讀者宣讀“中國之發(fā)辮有百害而無一利”,動員人們放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等陳舊觀念。英斂之還特別關注婦女問題,旗幟鮮明地反對女子纏足,并在該報出版第一天,就特意刊發(fā)了一篇《戒纏足說》的白話文。此后,他還參與創(chuàng)辦天足會,推動婦女解放自己、解放自己的心靈;還提倡并主持新式婚禮,反對納妾;支持在天津創(chuàng)辦北洋女子公學。另外,英斂之的《大公報》創(chuàng)刊以來,不登黃色和刺激性新聞,當時風行的“花叢談”、“消閑錄”等,均不見于《大公報》。其副刊多用京話和天津土話,文字通俗易懂,這都是《大公報》初創(chuàng)時期的特點。這張報紙的發(fā)行量始為3 800份,3個月后增到5 000份,成為一張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報紙。

4.進步的新聞理念

英斂之是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報人。他的新聞思想,除了在《大公報·序》中集中闡述之外,后來在他的《論新聞紙之勢力》、《原報》、《論閱報之益》等專論中陸續(xù)陳述,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第一,報業(yè)應堅持開啟民智、興利除弊、大公無私的辦報宗旨。英斂之堅持辦報,主要是為了打破封建頑固勢力的禁錮,用西方資產階級的學術文化觀點,對讀者進行新的思想啟蒙。第二,新聞紙具有陶冶國家政治、風俗人情的功能。在他看來,這一功能“非宗教之大力所能及也”,“非帝王之權所能比也。凡勢力所能及,威化所必到者,畢莫非新聞紙活動范圍之內”[1]。而這一思想又與《大公報·序》所闡發(fā)的一脈相承,對新聞紙的認識進一步升華。第三,辦報有益于國家的興旺發(fā)達,讀報有益于開發(fā)民智。他在《原報》和《論閱報之益》中集中闡發(fā)了這一思想?!对瓐蟆芬晃闹赋觯鞣綀蠹埩至?,人們“視報紙竟如性命,若與水火飲食同為養(yǎng)生具”,“我國也應‘男女大小富貴貧賤莫不識字,莫不閱報”[2]。在《論閱報之益》一文中又歷數讀報的幾大好處,把新聞思想與開啟民智的輿論宣傳緊密聯系在一起。英斂之作為清朝政府統(tǒng)治下的臣民,又是一個與皇族結親的滿族報人,能夠掙脫狹隘民族主義枷鎖,以先進的新聞思想,開創(chuàng)《大公報》百年基業(yè),為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辛亥革命后,英斂之隱居在北京香山靜宜園,專心于宗教、教育、慈善事業(yè),因所居的靜宜園在松樹叢中,自號“萬松野人”。著有《萬松野人言善錄》,后又收集在《大公報》上所發(fā)表的論文,出版了一本《也是集》。自民國元年(1912)2月23日《大公報》改印“中華民國”年號,英斂之不再管理該報業(yè)務。民國十五年(1926)初,英斂之與世長辭,享年59歲。在居住的靜宜園山頂的裸巖上留下了他的四個大字:“水流云在”,詞句出自杜甫詩“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反映出他淡泊明志的思想境界。

(二)以丁寶臣為代表的回族報人的辦報活動

據光明日報社高級編輯張巨齡研究考證,這一時期回族著名報人有丁寶臣、劉孟揚、張兆麟與張兆齡等。

1.丁寶臣

丁寶臣(1876~1913),回族,名國珍,字寶臣,經名“薩利赫”,以字行,“即以字運行”之意,清末民初著名社會評論家、愛國報人。丁寶臣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紹興,幼年曾先后從王友三、馬梅齋、馬玉麟諸回族開明大阿訇攻讀阿文,達到能讀、會寫、并可對話交流的程度。

光緒二十四年(1898)左右,丁寶臣只身游歷山東一帶,視野逐漸開闊。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變”后返回北京,到當時正在密云縣清真寺任職的王浩然處深造,光緒二十九年(1903)“蒙眾回紳贈萬名幛一軸,配幛二十余方”卒業(yè)成名。丁寶臣目睹國弱民窮、山河破碎之景,沒有擔任教職,而是一面在其叔父的“德善醫(yī)室”行診,一面秉筆號呼,發(fā)表文論。1905年至西單牌樓清真寺,他獨立行醫(yī),并兼理《天津商報》撰稿人之職;光緒三十二年(1906)4月出版《清真啟蒙》一書,提出關于回族應“興工藝廠”和清真寺應“立半日經漢學堂”的主張,引起保守宗教人士的驚詫,一度掀起軒然大波,被斥為“忤逆”、“反教”。不久,被迫遷回“德善醫(yī)室”,此后他繼續(xù)在有關報紙上著文《盡人力就是知天命》、《回回訴委屈》,堅持為振興民族、富民強國而吶喊。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他的這種主張尚不被一些人理解,有人甚至恐嚇、威脅其不準“再在報上演說”。為了真正沖破保守意識的阻撓,宣傳正確的道理,開民智、啟民風,同年11月丁寶臣憤然棄醫(yī),在友人王子貞、楊曼青以及四胞弟丁子瑜的支持下,創(chuàng)辦了迄今我們所見到的第一份回族人辦的報紙——《正宗愛國報》,走上了以“開通民智”、“傳達民情”、“匡正時弊”、“鼓吹愛國”為天職的新聞事業(yè)道路。

《正宗愛國報》是清末民初綜合性日報。社址初設在北京東琉璃廠附近的東北園,1907年11月16日遷至前門外煤市街小馬神廟東口。宣統(tǒng)三年(1911)10月22日,定址在北京琉璃廠西門外(即今西口)南柳巷路東之兩層樓房內。該報以喚起人們“合四萬萬人為一心”,“讓黃臉面,黑頭發(fā)”的中國各族人民“痛癢相關,愛國如命,保衛(wèi)中華……萬萬年”為宗旨,并將“尚實”、“提倡公益”、“勸學”、“勸工”等4件事,列為辦報“六大主意”中的重要內容。其創(chuàng)刊號除了刊有“牛街禮拜寺少阿訇王浩然君……打算到外洋游歷,聽說于九月十一日(即公歷10月28日)……到了香港,就這兩天可以到阿拉伯國”等各類新聞之外,還在“演說”欄中刊出署名“王子貞”的《正宗愛國報的宗旨》一文。第五版刊出的丁寶臣署名的《請看本報的章程》一文,介紹了該報開設的各類欄目,以及“能夠振起國民聾聵的讜論名言”、“農工商礦各項技藝、東西洋教育家的新理新法”等稿約內容。

《正宗愛國報》是第一張純“白話文”報紙,該報除轉抄“上諭”、“宮門鈔”、“總統(tǒng)令”等官樣文章外,所有報道、評論、演說均以老百姓口語形式見報,而且多采用幽默、兒化音的老北京方言。該報“守正不阿”、“主持正義”,堅持7年之久,達2 363期,發(fā)行最多至4萬份,是《京話日報》停刊后,當時影響最大、所辦時間最長的報紙。1913年,該報加強了揭露時弊、抨擊袁世凱政權的力度:7月26日,該報刊出關于警察、士兵與議員生活及相應工資對比的“時評”,被袁世凱找到借口,于7月28日責令???,8月1日以“惑亂軍心,收受亂黨資助”為借口,將“總理”丁寶臣逮捕,于8月19日晨將其殺害,該報亦就此???。

丁寶臣不僅擔任“總理”、策劃、出版、發(fā)行,兼做編采工作,還撰寫了大量社會評論及新聞作品。其發(fā)表的《請看本報的章程》、《大呼我國同胞》、《將來之阿衡》、《信》、《我不由得大喊三聲》、《大呼教養(yǎng)局習藝同胞》、《醫(yī)生勸醫(yī)生》、《十年之后方知我》、《北京社會之糟糕》、《說合群》、《立憲之大紀念》、《死而后已》、《傳真方賣假藥》、《眼光必須放大》、《救危險之要策》、《請廢鴉片舊約》、《再說說請廢鴉片舊約》、《與客談》、《錢商倒閉宜照章辦理》等,不僅膾炙人口,而且為我們研究作者的思想、清末民初時代的回族,乃至中國社會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材料。

民國七年(1918)4月,也就是丁寶臣遇害5年后,有人在當時的報紙上刊文評論說:“丙午秋,京話日報即???,即有數種白話報相繼發(fā)現,如京話時報、公益報、進化報、正宗愛國報、國民報、京都日報、北京新報等等。其中宗旨正大的,當以進化、公益、國民與正宗愛國報為最,至于能夠維持久遠,有功與社會者,可就以《正宗愛國報》為專了……該報處于專制政府之下,仍能保全,且能主持正論,以盡報紙之天職……自當首屈一指,其中一種旁攻側擊譏諷,不傷雅道之論調,確屬不可多得,那是鄙人最愛最崇拜的。”丁寶臣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被北洋政府殺害的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報人。

2.劉孟揚

劉孟揚(1877~1943)是周恩來、鄧穎超的同學,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家、第一張少數民族婦女日報《婦女日報》的創(chuàng)辦者、五四愛國學生劉清揚之兄。其原名“夢揚”,是中國文字改革事業(yè)的主要先驅者之一。宣統(tǒng)元年(1909)有關報紙介紹如下:“劉孟揚,原名夢揚,字伯年,天津縣回教人,現年三十二歲。二十二歲以冠軍入學,曾應大公報館之邀主持筆政,光緒三十一年因抵制美約過力,大公報被禁,適天津商會創(chuàng)辦商報,乃約充該報經理。又經過天津南段巡警總局約充書記官兼充課長,自是沉浮于宦海中者三年之久。然生性憨直,淡于仕進,現又脫離官界,自行組織《民興報》矣。光緒二十八年在天津創(chuàng)設公益天足社,一時不纏足之風大開。本年在天津創(chuàng)設風俗改良會,贊成者甚眾?!?/p>

劉孟揚曾著有《庚子拳匪變亂記》,但未及刊印,原稿現已遺失;《警察職守事宜問答》,經天津南段巡警局刊行;《中國音標字書》,以羅馬字拼寫《中國音表學萬字》,1957年由文字改革出版社再版;還有《京音識字簡編》,未知所在,需要進一步挖掘。《民興報》于宣統(tǒng)元年(1909)3月7日出版,當時所刊廣告云:“本報以正民德、開民智、達民隱、作民氣為宗旨。議論公正,詞義淺顯,新聞精確,小說新奇。”

民國元年(1912)4月,劉孟揚在天津創(chuàng)辦《晨報》,社址在南市廣興大街13號,后遷往河東金湯大馬路。他同時還創(chuàng)辦《白話晚報》,10月又創(chuàng)辦《白話晨報》,民國五年(1916)再創(chuàng)辦《白話午報》,后改稱《天津晚報》、《天津晨報》、《天津午報》,總名“午報社”。3張報紙一套人馬,內容大同小異,根據新聞稿的性質及收稿時間分載于三報。印刷時間相差不大,有時三報合并出售。劉孟揚為社長,白幼卿為經理,董秋圃為總編輯。由于社長忙于其他事務,編輯工作實際由他的侄子劉鐘望負責。

3.張兆麟與張兆齡

張兆麟(1865~1939),字子歧,回族,祖籍河北通縣(現為北京市通州區(qū))。據說他系晚清宮廷武官之后,幼年家道中落,光緒三十二年(1906)赴東北,因感于國情創(chuàng)辦《醒時匯報》,光緒三十四年(1908)赴沈陽籌辦《醒時報》,12月獲官署準予發(fā)行。他自任社長,宣稱其辦報宗旨是“代表輿論,為民眾作喉舌”,聘營口塾師孫普笙為主筆,其弟張兆齡(1869~1909),字子山,為副主筆。張兆麟是擁護維新變法的愛國者,熱心開通民智,尤重國家主權。宣統(tǒng)二年(1910)10月左右奉天省咨議局催開國會成立,他被舉為回民代表,去北京遞請愿書。這年的一天,他在營口目睹英國輪船“子午號”欺辱中國乘客,憤筆揭露其丑行,隔天見報后,英方向奉天省總督府提出交涉。營口警察廳傳訊張兆麟時,他以“親臨目睹”且有書證在手,迫使英人理屈詞窮。后來,他在回憶此事時,這樣敘述了當時的思想活動:“子歧一想,本報主張公論,正大無私,何不再接再厲,堅持到底,在報上提倡招商集股,募收股款我國自造輪船,航行海面,實行客運、貨運,抵制子午輪船,撤銷他的營業(yè)?”于是該報續(xù)做報道,并呼吁國人自辦海運,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影響。

《醒時報》、《正宗愛國報》、《竹園白話報》、《民興報》被稱為當時的“四大回族報紙”,但這種說法也有不妥之處:因為這4張報紙是面向社會的綜合性報紙,只不過因為辦報人是回族,關于回族的報道和刊出的數量相對多些就是了。所以我們將以丁寶臣為代表的5位報人稱為“回族五大報人。”

(三)滿族宗室和八旗子弟的辦報活動

1.《大同報》

光緒三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這一時期,留日學生已達13 000人左右[3]。兩三年間,留日學生的革命報紙就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有三四十種[3]?!洞笸瑘蟆芳词瞧渲袨閿挡欢嘤缮贁得褡鍎?chuàng)辦的頗有影響的報紙之一?!洞笸瑘蟆酚诠饩w三十三年五月(1907年6月)創(chuàng)刊,月刊,社址在東京早稻田鶴巷町493號,創(chuàng)辦者是當時在日本東京留學的滿族宗室恒鈞等人。刊物的主要撰稿人有恒鈞、烏澤聲、穆都哩、佩華、隆福和榮升等。此報由東京大同報社編印,在北京發(fā)行,國內許多書店都有其經銷處。創(chuàng)刊后,該刊在東京各報刊出廣告,宣傳其辦報宗旨,并指出:“第一號首論中國之前途,凡外患內治人民政黨皆導以一定之方針,次論滿漢問題,凡立憲問題、種族問題,皆予以正當之解決。出現以來,尤為海內外同志歡迎?!陛d《中國新報》1907年7月20日《大同報》創(chuàng)辦后,在資產階級立憲派中產生了極大影響,恒鈞等人隨即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大同日報》,與之遙相呼應[4]。

《大同報》是晚清資產階級立憲派宣傳其政治主張的重要刊物。該刊以“倡導立憲,融合滿漢為唯一宗旨”,創(chuàng)刊號有楊度的題詞和題為《大同報序》的代發(fā)刊詞(署名為烏澤聲)?!洞笸瑘笮颉逢U明了該報的辦報宗旨:一為主張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二為主張開國會以建設責任政府;三為主張滿漢人民平等;四為主張統(tǒng)合滿漢蒙回藏為一大國民烏澤聲《大同報序》,載《大同報》第一號。。在滿漢關系問題上,《大同報》倡導的滿漢融合主張既受到晚清時局發(fā)展變化的深刻影響,也與創(chuàng)辦者接受過新式教育的滿族知識分子所持有的政治立場密不可分。

清朝晚期,在西方列強侵略和爭奪下,中國瀕臨亡國滅種的嚴峻形勢,這是促使《大同報》報人力挽危局,深刻認識滿、漢關系的重要社會原因。事實上,從19世紀80年代英、法侵略云南開始,西方列強就開始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凹孜鐟?zhàn)爭后,只過了短短幾年,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國沿海重要港灣都樹起了帝國主義列強的旗幟;許多重要的鐵路干線的修筑權,為它們所攫?。恢袊膸缀跞繃帘环謩潪楦鞯蹏髁x國家的勢力范圍。中國面臨著從半獨立國——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5]世亂則文辭盛,正是在清朝統(tǒng)治行將瓦解的形勢下,開明的滿族知識分子遂以報紙為武器,積極鼓吹君主立憲制度。他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各民族的利益休戚相關?!洞笸瑘蟆返膭?chuàng)辦者之一烏澤聲明確指出:“國興則同受其福,國亡則俱蒙其禍,利害相共,禍福相倚,斷無利于此而害于彼之理?!睘鯘陕暋墩撻_國會之利》,載《大同報》第四號。他力主民族平等、融合,尤其重視滿、漢兩族的融合:“滿漢風俗相浸染、文化相熏浴、言語相揉合、人種相混合程度較各族為高,關系較各族為切,則負救國之責任,盡國之義務,亦不得不較各族為重?!雹邸洞笸瑘蟆匪至龅玫搅饲逭恼J同。該報創(chuàng)刊后,北京民政部立即予以表揚,贊其“春懷時事,不忘在莒”,內容“誠堪嘉尚”,并要求京外各督撫將軍“飭屬購閱,以利銷行”[6]。

《大同報》所倡導的滿漢融合思想是創(chuàng)辦者所持有的社會改良立場在其民族觀中的具體反映,其思想主要來源于早期立憲派的民族平等融合主張。立憲派著名代表人物楊度對《大同報》的影響最大。楊度(1874~1931),字晢子,湖南湘潭人,曾留學日本。1907年,楊度創(chuàng)辦《中國新報》,積極倡導君主立憲。在民族問題上,楊度提出了許多富有價值的見解,其民族思想的核心是“五族共和”。他非常重視各民族的聯合與融合:“中國之在今日世界,漢、滿、蒙、回、藏之土地,不可失其一部,漢、滿、蒙、回、藏之人民,不可失其一種……人民既不可變,則國民之漢、滿、蒙、回、藏五族,但可合五為一,而不可分一為五?!蔽┯腥绱?,才能實現“不僅國中久已無滿、漢對待之名,亦已無蒙、回、藏之名詞,但見數千年混合萬種之中華民族,至彼時而更加偉大,益加發(fā)達”的目標。同時,他還指出:“一民族與一民族之別,別于文化。中華云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盵7]民族融合的關鍵是彼此間文化的接近。楊度的上述主張在留日學生,特別是滿族宗室留日學生中影響很大。以恒鈞、烏澤聲為代表的《大同報》報人所宣傳的滿漢融合思想就是對楊度主張的“滿、漢平等,蒙、回同化”的“國民統(tǒng)一之策”的繼承與發(fā)展。

《大同報》的創(chuàng)辦者是經過西學熏陶的滿族知識分子,他們深惡痛絕西方列強的侵略,他們強烈抵制以“排滿”為重要特征的革命浪潮,他們渴望民族振興而又不愿失去自身的特權與利益。在晚清革命派主張“排滿”、?;逝芍鲝垺芭艥h”這兩種極端的思想宣傳與動員之外,他們強調滿漢融合。概言之,《大同報》的滿漢融合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密切關聯的3個方面。

第一,《大同報》指出滿漢之間并沒有界限,滿漢是同一民族,所謂“滿漢至今日則成同民族異種族之國民矣!”烏澤聲《滿漢問題》,載《大同報》第一號。烏澤聲根據日本學者高田早苗的民族要素觀,從言語、政治、職業(yè)、生活、教育、風俗、宗教、人種等諸多方面對滿漢融合為一族的觀點進行了闡釋。如在語言方面,“初固有所謂滿語漢語之別,相習已久莫不講同一之語言。今且滿人居于粵者粵語,居于楚者楚語,居于魯者魯語,居于晉者晉語,居于何處即能操何處之土語”;從人種來看,“吾中國滿漢通婚于法律上雖開禁未久,于事實上則已數百年?!朔N混同早遍中國,而血胤為組織民族之重要元素,滿漢早已□合同化,合此公例,是以滿漢至今日已成一民族而不可分為兩民族?!雹俨粌H滿漢如此,穆都哩甚至認為“中國之人民,皆同民族異種族之國民”,他還在《蒙回藏與國會問題》一文中進一步說明了中國人之所以是一個民族的原因:“蓋民族之成,國民之合,其絕大之原因,全由于外部之壓迫及利害之均等,而他種之原因,則一緣于居于同一之土地,一緣于相安于一政治之下。至于言語、風俗習慣,雖為成立民族及國民之要素,然有時不以此而亦能判定其為某國之國民?!蹦露剂ā睹苫夭嘏c國會問題》,載《大同報》第五號從穆都哩的分析中不難看出,《大同報》報人在尋求民族振興的過程中,其所倡導的民族融合的“大民族”觀無疑是對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的否定與超越。正是基于這種“大民族”觀念,《大同報》對排滿、排漢都進行了激烈的抨擊,排滿者力主共和,而于“中國之前途,人民之幸福,彼未嘗一措意也”,排漢者“只顧一族之私利,不問國家休戚,真國民之蟊賊也”烏澤聲《滿漢問題》,載《大同報》第一號。。

第二,《大同報》在對西方殖民主義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把滿漢融合提高到關乎國家興衰存亡的高度。烏澤聲指出,列強“挾其殖民政策、侵略主義,以臨東亞之大陸。飲馬于長江,逐鹿于中原,割我土地,奴我人民,據我軍港,損我利權。彼惟有要求,我惟有承諾;彼惟有進取,我惟有退讓”。在西方列強肆意侵略的野蠻世界:“非合全國之人齊心一致以圖之不可?!雹俸汊x亦持有同樣的見解:“對外只有同心努力以攖外患,對內只有研究政治以謀改良,滿之不如漢者削之,漢之不如滿者改之。庶幾享同等之權利,服同等之義務,內力充足,百廢俱舉,外患或可不來,中國或可久保?!焙汊x《中國之前途》,載《大同報》第一號。如果滿漢兩族各持民族主義以求勝于本國,最終必然導致“種族之相殘,國民之崩析,將現于中國”烏澤聲《論開國會之利》,載《大同報》第四號。的悲慘局面。

第三,《大同報》提出了解決滿漢問題的方案及具體措施。烏澤聲等人主張滿漢融合,他也承認滿漢之間尚存在諸多問題,并認為滿漢問題的產生及其解決都有賴于政治。他直言:“滿漢不融合即以政治不良為之原因,欲求滿漢之融合亦當以政治改良為之結果。然不有開國會之原因,又未有收政治改良之結果者,故吾人之所主張即以開國會為融合滿漢惟一之利器也。”同時,烏澤聲提出了以君憲融滿漢的具體實施方案:廢除八旗制度,滿漢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即“裁撤八旗,示滿漢以軍事上之平等,停止旗餉示滿漢以經濟上之平等,釐定法律示滿漢以法律上之平等,改官制示滿漢以政治上之平等,則吾人主張滿漢平等之目的達矣?!?/p>

光緒三十四年(1908)3月,《大同報》出至第七期???,創(chuàng)辦者回國在北京出版《大同日報》,繼續(xù)宣傳滿漢人民平等、統(tǒng)合滿、漢、蒙、回、藏為一大國民的思想。毫無疑問,《大同報》作為一份政治性報刊,它希圖通過君主立憲來挽救內憂外患的危局,事實證明這種政治追求只是一種美好的幻想。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大同報》主張融合滿漢,混一蒙、回、苗、藏諸族的大民族觀念包含了很多合理的要素,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第一,尋歸“大同”表明,在開明的滿族知識分子心中已然形成了民族平等融合的意識,并且這種觀念通過《大同報》等報刊得以廣泛傳播?;谡瘟龅囊恢滦?,《大同報》與楊度的《中國新報》、李慶芳的《牖報》等立憲派人士主辦的新報刊互相支持,大力宣傳滿漢融合?!洞笸瑘蟆返谌栐禽d64個“本社名譽贊成員姓名”,其中滿、蒙旗人約占80%,另有楊度、汪康年、土爾扈特郡王等漢、回、土爾扈特等各族成員,這份名單表明其“融合滿漢”的主張,已贏得了一定范圍的支持者,尤其得到了滿族各階層人士的廣泛支持。另外,《大同報》的發(fā)行量亦可表明這份報刊在當日之影響,其第三號出版廣告中說:“自出版以來,大受海內外同志諸君所歡迎,第一二期俱已印刷再版,而第一期銷售罄盡,爰再精印三版?!?/p>

第二,滿漢融合主張的提出體現了晚清滿族知識分子對中國前途與命運的深切關注,他們通過《大同報》傳播的這一思想反映其積極參與社會變革的主動精神。由于《大同報》創(chuàng)辦者與主筆的滿人身份,他們的主張更容易為同族人所接受,也更容易引起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當權者的重視。雖然現無材料直接說明清政府對《大同報》倡導的滿漢融合主張持何種態(tài)度,但是僅據《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一書所收,從光緒三十三年(1907)7月兩江總督、曾出國考察憲政的滿人端方代奏李鴻才“條陳化滿漢畛域辦法八條折”,提出“滿漢之界宜歸大同”這一主張開始,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4月,上達朝廷關于“平滿漢畛域”的專題奏折達20條之多,上折者包括滿族、蒙古族、漢族等不同民族近20位成員。從清廷特諭“內外各衙門妥議化除滿漢畛域切實辦法”及各部踴躍上折這一事實可知,滿洲統(tǒng)治者在日益高漲的“滿漢融合”的呼聲中,他們對民族平等的要求已有所了解,并且將消除滿漢畛域作為政治改革和民族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從《大同報》所闡發(fā)的民族主張與清政府調整滿漢關系的諸種舉措可以看出,《大同報》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晚清社會的走勢。

猜你喜歡
新聞業(yè)中華民國少數民族
Jiao Ayi| 《嬌阿依》
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少數民族的服裝
慶城縣博物館館藏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勞動英雄”木獎匾探析
民國李劍琴及其《健與美》發(fā)微
1916年民國首次司法官考試
作為傳播媒介的虛擬現實技術
技術拓展想象空間
藍、綠臺灣政治定位變化新態(tài)勢
從“萊維森調查”看英國協(xié)商民主的特點
松江区| 通道| 和林格尔县| 习水县| 邵阳县| 凤城市| 大新县| 长治市| 昌乐县| 贵德县| 教育| 留坝县| 新巴尔虎右旗| 安康市| 策勒县| 乌拉特后旗| 枣阳市| 泸溪县| 洞口县| 濉溪县| 湘潭市| 连城县| 周宁县| 高碑店市| 武安市| 同心县| 淮滨县| 龙胜| 阜宁县| 吐鲁番市| 昌都县| 逊克县| 于田县| 大悟县| 长宁县| 张家川| 太和县| 崇义县| 虎林市| 朝阳区| 什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