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洪順,羅琦
(空軍航空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吉林長春130022)
【文學與語言學】
牛洪順,羅琦
(空軍航空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吉林長春130022)
黃(1809或1810一1853)是清道光年間以輯刊《漢學堂叢書》(一作《黃氏逸書考》)而名世的大輯佚書家。魏晉六朝隋唐時期產生過社會影響的韻書大抵散佚,黃奭拾其斷句、采其遺篇、輯佚成書,使文獻原貌部分得到恢復,從中清楚地認識到中古韻書及其與后世韻書之間的傳承關系,為探尋早期韻書的發(fā)展脈絡提供頗富參考價值的歷史文獻。
黃;《黃氏逸書考》;韻書;輯佚
表一
表二
根據(jù)文獻資料記載,魏國李登編寫的《聲類》和晉朝呂靜編寫的《韻集》傳說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韻書,可惜均已失傳。及至沈約、周等人南朝齊梁時期始創(chuàng)四聲之說,于是韻書峰出。主要有周研《聲韻》、段弘《韻集》、劉善經《四聲指歸》、陽休之《韻略》、夏侯詠《四聲韻略》等幾十種。由于年代久遠,大多數(shù)韻書均已亡佚,我們已經很難得知其編撰體例及詳盡內容,下面通過列表方式對黃所輯佚韻書做一詳盡統(tǒng)計,考察魏晉六朝隋唐時期韻書亡佚情況,深刻認識黃輯佚古代韻書所作出的貢獻。
顯而易見,隨著朝代的更迭,魏晉六朝隋唐韻書亡佚速度之快、數(shù)量之多令人觸目驚心。李的《音譜》在《隋書·經籍志》中著錄為4卷,之后《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等史志文獻中未見著錄,《清史稿·藝文志》中僅著錄1卷。我們知道,唐代藏書之盛,莫盛于開元?!缎绿茣に囄闹尽凡恢洿藭?,概李的《音譜》應該亡佚在隋唐之際。同理,李舟《切韻》歷代文獻著錄變化情況也說明韻書亡佚可見一斑。至于韻書亡佚的原因,除了如眾多學者所說兵火、戰(zhàn)亂、焚書等原因之外,受圖書發(fā)展的自身限制及自然淘汰過程也是不可忽視的。陸法言《切韻》問世之時“,由于《切韻》撰者名高,審音精確,權威性強,適用范圍廣,故《切韻》一出,六朝以來的韻書便失去了市場,湮滅無聞”[2]。
(一)魏晉時期韻書——李登《聲類》、呂靜《韻集》
魏李登編寫《聲類》10卷,收字11520個,比許慎的《說文解字》多2167個字,是有文獻記載的我國最早的韻書。潘徽在《韻纂·序》中批評李登的書“全無引據(jù),過傷淺局,詩賦所須,卒難為用”[3]。說明李登在審音、考古方面水平并不高,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認其在韻書史上的創(chuàng)始之功。黃所輯多從漢、晉、唐義疏及子、史注、類書中摘出而成,所輯佚文數(shù)量共計252條(包括補遺16條)。晉朝呂靜《韻集》5卷是又一部早期古代韻書,僅晚于《聲類》之后。其命運如同《聲類》一樣大抵亡佚,故而黃輯佚《韻集》佚文多散見于古文獻中,數(shù)量不多,共計68條(包括補遺3條)。
魏晉時期人們給漢字注音,主要是直音為注與反切為注并存的局面。雖然反切始于漢末,但尚未盛行,直至李登、呂靜時代,反切取代直音而占主導地位?!堵曨悺贰俄嵓分羞€存有些許直音為注的痕跡,這是和反切注音的產生、發(fā)展脈絡相一致的,正如顏之推所說:“孫叔言(當作然)創(chuàng)《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于魏世,此事大行?!保?]
此外,對文字詞義訓釋,是《聲類》《韻集》中數(shù)量最多、內容最重要的部分。其形式有的音義兼注;有的只注音,不釋義;更多的只是釋義,不注音。難能可貴的是,《聲類》中有部分詞的釋義采取了一詞多義的方式,即一個字有二或三個義項,表明作者李登有著積極、超前的語言意識。
關于《聲類》《韻集》二書的性質應該歸屬于韻書還是字書呢?學術界也有不同的觀點。目前,通用的甚至權威的音韻學教材中,絕大多數(shù)認為我國古代最早的韻書是魏國李登的《聲類》和晉呂靜的《韻集》。今學者吳禮權和楊榮祥則在自己的文章中,運用大量、翔實的材料來考查《聲類》《韻集》的性質當以字書為宜,而不是定型的韻書。趙誠在《中國古代韻書》中說“:《聲類》《韻集》與《切韻》只是有繼承關系,并不一樣,可將它們看成是韻書的先行者,是萌芽,是發(fā)展的起點。”[5]筆者是贊同這一觀點的,眾所周知,韻書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反切;二是“四聲”的發(fā)現(xiàn)。而“四聲”的出現(xiàn)是在南北朝時期,《聲類》《韻集》之后。定性為韻書為時尚早。
有關陽休之傳記,史料不是很詳盡,據(jù)《北史·陽休之傳》記載“:少時勤學,愛文藻,通韻律,弱冠即有聲譽?!栃葜脤W不倦,博綜經史,文章雖不華靡,亦為典正?!保?]可見,陽休之聰明睿智,文采斐然,時人曾稱贊其“能賦能詩”。一生著有《文集》30卷,《幽州人物志》30卷流行于世。南北朝時期,曾著《韻略》一書,《隋書·經籍志》及陸法言《切韻·序》中都曾有過記載,可惜韻書亡佚現(xiàn)象嚴重。因此,《黃氏逸書考》中僅著錄“《韻略》一卷且為存目,無正文”。2004年,廣陵書社根據(jù)1934年江都朱長圻據(jù)甘泉黃氏原刻補刊印本影印,出版了黃《漢學堂經解》,分為易、書、詩、禮、小學、論語等141種,均為漢至六朝時期的遺書及逸書。筆者研讀小學部分,整理出黃所輯陽休之《韻略》佚文11條。
六朝時期由于四聲被發(fā)現(xiàn),韻書出現(xiàn)風起云涌之勢、發(fā)展迅速,多達十幾種,其中陽休之的《韻略》、李的《音譜》在古代韻書史上產生過很大影響。由于韻書大部分內容已經流失,很難判定各書原有的編撰體例,但是,根據(jù)佚文征引文獻,將其和《廣韻》相比,我們能夠大致推斷出它們歸屬的聲調和韻部。此外,從黃奭輯存下來的片言只語中,可以看出佚文的主要內容在字義訓詁上,釋詞大都非常簡略,采取直言為訓的方法,即對所訓釋之字,直接加以說明。
隋文帝仁壽元年(601),陸法言著《切韻》成書,并很快為世人接受,而此前諸家韻書遂逐漸佚失。《切韻》問世之后,由于其不夠成熟與完善,后人都致力于根據(jù)時代和地域的特點對《切韻》進行完善和補充,為之刊謬、增字、補訓,因此,增訂本非常多,著作多達一百六、七十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王仁《刊謬補缺切韻》、孫《唐韻》以及李舟的《切韻》等。
光緒三十四年(1908),吳縣蔣斧在北京得到一部唐寫本《唐韻》殘卷44頁,即著名的蔣斧藏本,據(jù)王國維考證是天寶本殘卷。蔣本《唐韻》很接近于《廣韻》分韻的數(shù)目,書中有韻二百○四,反切也大都與孫《唐韻》相合?!短祈崱纷⑨屢埠茉敿?,引書極多,特別詳于官制、地名、人名和姓氏。惜只存去聲﹑入聲兩卷,且去聲不全(一送至八未之前半缺,十九代之后半至二十五愿之前半缺。)但是周祖謨先生認為蔣本《唐韻》并非孫《唐韻》之原作?!短莆宕崟妗分校芾舷壬鷱膬热?、體例、反切、注釋等方面,對蔣本進行全面考釋,認為蔣藏本《唐韻》“:去孫原書還不會太遠,可能是比較接近于孫原書的一種增修本?!?/p>
唐代還有一部李舟《切韻》。南唐徐鍇曾經撰有《說文解字篆韻譜》,后來宋人徐鉉在改定《說文解字篆韻譜》時曾以該書為主要參考。他在《序》中說“:初,《韻譜》既成,廣求余本,孜孜讎校,頗有刊正。今承詔校訂《說文》,更與諸儒精加研核。又得李舟所著《切韻》,殊有補益。其間有疑者,則以李氏《切韻》為正?!保?]由此可見,雖然李舟《切韻》早已遺失,但是從徐鉉改訂的《說文解字篆韻譜》中,依然可以窺得其原貌。李舟《切韻》部分反切保存在《韻譜》中,其部次也可通過《韻譜》考知。我們將徐鉉《說文解字篆韻譜》內容與黃所輯李舟《切韻》內容做一比較,顯然,《切韻》與《韻譜》幾乎同出一轍。訓字順序、數(shù)目完全相同。縱觀全書,略有區(qū)別之處,一是凡《韻譜》中用籀書注古字者,黃輯《切韻》一般不收;二是《韻譜》所釋字為小篆體,所釋內容為楷體,《切韻》皆為楷體??傮w看,凡是未有音訓的字,皆因徐慎《說文》所附;注釋比較簡略,是為了便于檢閱,而六書之義已在徐慎《說文》中闡明,此處避免和《說文》相重復。
歷史文獻中有關李舟《切韻》一書記載資料極少。本人研究后認為,一方面黃可能依據(jù)《說文解字篆韻譜》輯佚李舟的《切韻》。另一方面,《韻譜》中保存著許多李舟反切系統(tǒng)的材料,具有研究李舟《切韻》不可或缺的史料價值。
一是偏重注音、釋義,佚文篇幅長短不一。黃輯佚的佚文大多數(shù)偏重于注音和釋義:《聲類》《韻集》從字的形、音、義入手,以達到正確解釋語言的目的;《音譜》《韻略》偏重釋義;《唐韻》注音兼考證;最具有韻書特點的佚文是李舟《切韻》,注音兼釋義。此外,受材料和耳目所及的影響,黃輯佚每部韻書的數(shù)量及其篇幅也有很大差異,《韻集》《韻略》只輯得十幾條或數(shù)十條為一書,《唐韻》《切韻》則是相對完備的韻書。所輯佚文之中尚保留著大量唐宋年間以及隋唐前的反切用語、訓詁材料,為我們學習古代漢語,深化音韻學、訓詁學理論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獻資料。
二是韻書亡佚嚴重,所輯佚佚文編排體制或參據(jù)底本大多從前人之法。時光流逝,朝代更迭,致使魏晉六朝隋唐韻書散佚嚴重,流失久已,原書編排體制難以找到或恢復。黃輯佚韻書只能從前人之法,或按一定音序,或按字型結構,有所增補、考訂。輯佚六朝以前的韻書,大抵是以任大椿輯本為參據(jù)本;依據(jù)紀容舒《孫氏唐韻考》輯佚孫的《唐韻》,“補其遺漏”之處則從《廣韻》《說文》考訂;史料記載,李舟《切韻》完全依《說文解字篆韻譜》而定,究竟是由黃完成,還是后人為《黃氏逸書考》補遺,值得商榷之事,不得而知。
三是以韻書輯佚為線索,描述魏晉六朝隋唐時期韻書發(fā)展脈絡。從早期韻書《聲類》《韻集》的出現(xiàn),經過六朝“音韻峰出”的階段,韻書的體例及內容日漸成熟。隋唐時期,陸慈撰《切韻》,該書集魏晉六朝韻書之大成,為韻書的定型之作。唐代孫《唐韻》一出現(xiàn)便受到高度關注,其重要原因一是標志著韻書日臻完善,同時也使韻書更具有字典的性質。宋代陳彭年等繼承《切韻》《唐韻》的音系和反切,完成了《切韻》系韻書集大成之作《廣韻》。應該說,從黃輯佚韻書中,基本折射出魏晉六朝隋唐以前韻書的影子,描述了早期韻書的存在形式及流變過程。從《聲類》《切韻》到《唐韻》《廣韻》,應該是一個不斷調整、不斷增益和不斷完善的過程。
[1]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85:269.
[2]胡安順.音韻學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3:27.
[3]隋書.文學潘徽傳:卷七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3:1745.
[4]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73.
[5]趙誠.中國古代韻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4:131.
[6]北史.卷三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4:1211.
[8]黃氏逸書考[M].江都朱長圻據(jù)甘泉黃氏原刻補刊印本,民國二十三年(1934).
[9]徐鍇撰,徐鉉校訂.說文解字篆韻譜[M].北京:中華書局,1985:5.
【責任編輯 詹麗】
I206.7
A
1674-5450(2015)06-0080-03
2015-07-10
牛洪順,男,吉林長春人,空軍航空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歷史文獻與近代史學研究;羅琦,女,浙江金華人,空軍航空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古代語言文獻與國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