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 劉玲 石碧珍 吳克烽
(貴陽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貴州 貴陽 550003)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嚴重威脅到新生兒生命健康的消化道疾病,目前國內病死率在10%~50%[1]。現(xiàn)對本院新生兒科NEC 患兒54例進行回顧性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新生兒科NEC患兒54例,男30例,女24例;陰道分娩34例,剖宮產20例;Apgar評分8~10 分42例,7分及以下12例;體質量>1 500g 36例,體質量≤1 500g 18例;母乳喂養(yǎng)11例,非母乳喂養(yǎng)43例;胎齡<37周48例,胎齡≥37周6例;確診敗血癥46例,未診斷有敗血癥8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新生兒學》的診斷標準[2]。臨床上出現(xiàn)腹脹、嘔吐、便血三聯(lián)征中1項或1項以上即作腹部正側位X 線檢查。X 線檢查見腸管充氣異常、腸梗阻或腸壁積氣提示為NEC;確定有腸壁積氣、肝內門靜脈積氣,則確診為NEC。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 11.5統(tǒng)計學軟件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NEC的危險因素 通過對6項危險因素統(tǒng)計篩選,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與NEC 有關的變量為胎齡、喂養(yǎng)方式、感染。見表1。
表1 新生兒NEC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
多數(shù)情況下,感染和早產共同為NEC 致病因素。早產兒胃腸道發(fā)育未成熟,分泌胃液及胰液的能力低下使得細菌易于在胃腸內繁殖;杯狀細胞分泌黏液的能力不足而腸上皮細胞間的連接松弛,從而產生細菌移位,觸發(fā)炎癥反應而引起NEC。早產兒腸蠕動慢延長了細菌在腸道內存留的時間,加重了細菌感染引發(fā)的炎癥反應。感染又是導致早產的一個重要因素,合并感染的早產兒是發(fā)生NEC 的高危人群。感染缺氧后的再灌注損傷是導致NEC的常見病理基礎。當敗血癥或其他嚴重感染時,微生物產生的毒素可直接損傷腸黏膜。腸道炎性介質,如血小板活化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等,參與NEC發(fā)病過程,或通過激活免疫細胞產生細胞因子,引起血管通透性的改變和組織損傷,使微血管中血小板和白細胞聚集,血流瘀滯,加重腸道黏膜損害,同時腸道內病菌的過度繁殖也可直接損傷腸道[3]。母乳中含有多種免疫保護因子,能減少致病菌的繁殖,促進腸道益生菌的生長,促進腸道屏障功能的成熟,緩解炎性反應前體反應,提高胃腸道的防御功能,維持胃腸道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促進胃腸道激素的釋放。母乳中所含的非免疫球蛋白性糖蛋白具有抗菌粘附的特性,對腸黏膜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從而降低新生兒NEC發(fā)病率[4]。結合本資料預防早產、積極抗感染治療、提倡母乳喂養(yǎng)可減低新生兒NEC的發(fā)生率,提高新生兒的存活率。
[1]印學蕾,陳豪,姚明珠.71例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臨床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05,23(11):779-781.
[2]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4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477-482.
[3]姜毅,陶源.影響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預后的危險因素[J].中國新生兒雜志,2008,23(9):265-268.
[4]楊蕾,張冰,劉朝陽.45例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8(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