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萍,楊貴寶,林 麗,王懷義,管紹云,劉 水,尹自友
(1.個舊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云南 個舊 661000;2.個舊市賈沙鄉(xiāng)農業(yè)技術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個舊 661000;3.個舊市氣象局,云南 個舊 661000;4.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
喀斯特地貌山區(qū)冬馬鈴薯等高橫向聚土壟作節(jié)水技術研究
羅 萍1,楊貴寶1,林 麗1,王懷義1,管紹云2,劉 水3,尹自友4*
(1.個舊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云南 個舊 661000;2.個舊市賈沙鄉(xiāng)農業(yè)技術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個舊 661000;3.個舊市氣象局,云南 個舊 661000;4.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
個舊市南部冬馬鈴薯主產區(qū)是一個以旱作農業(yè)為主的喀斯特地貌山區(qū),干旱缺水是制約該地區(qū)冬馬鈴薯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為此,個舊市于2012-2013年在賈沙鄉(xiāng)圍墻村等喀斯特地貌山區(qū)旱地,開展了冬馬鈴薯等高橫向聚土壟作節(jié)水技術研究與示范。研究表明,冬馬鈴薯等高橫向聚土壟作馬鈴薯產量為43 507.5 kg/hm2,常規(guī)橫向平作種植產量為35 251.5 kg/hm2,順坡壟作種植產量為32254.5kg/hm2。采用等高橫向聚土壟作方法種植冬馬鈴薯,不僅節(jié)水、抗旱,而且增產增收明顯。
冬馬鈴薯;旱作農業(yè);等高橫向聚土壟作;節(jié)水農業(yè)
個舊市位于云南省東南部,隸屬紅河州,地處東經102°51′-103°22′,北緯23°5′-23°37′,是中國最大的產錫基地,被譽為“中國錫都”。全區(qū)耕地總面積2.78萬hm2,其中山區(qū)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86%,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屬于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卡房鎮(zhèn)、賈沙鄉(xiāng)2個鄉(xiāng)(鎮(zhèn))是個舊市冬季馬鈴薯的主要生產區(qū)。
目前,個舊市常年種植冬季馬鈴薯約2 000 hm2左右。2012年以前,65%的冬馬鈴薯生產采用順坡壟作栽培方式種植,因農田水利建設嚴重滯后,缺乏基本的灌溉設施,干旱缺水是個舊市南部山區(qū)農業(yè)的主要特點。為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增加土壤水容量,提高土地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2012-2013年冬季,筆者開展了冬馬鈴薯等高橫向聚土壟作節(jié)水技術試驗研究?,F(xiàn)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供生產參考。
1.1 試驗點概況
試驗設于個舊市賈沙鄉(xiāng)圍墻村石洞壩小組,海拔2 214 m,土壤為黃棕壤,年均降水量1 100 mm,最高降水量1 400 mm,最低降水量750 mm,年均蒸發(fā)量150 mm,無霜期340 d,土地梯化程度為坡式梯地,地面坡度12.1°。
1.2 試驗設計
1.2.1 品種
馬鈴薯品種合作88號。
1.2.2 試驗方法
試驗采用順序排列方法,不設重復,設立2個處理,1個對照。處理1,等高橫向聚土壟作種植,面積282.6 m2;處理2,等高橫向平作種植,面積282.6 m2;對照為常規(guī)順坡壟作種植,面積40.8 m2。株行距25 cm×80 cm,種植密度4.95萬株/hm2。
1.2.3 記載內容與方法
試驗記載內容,依據(jù)2012年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編制的節(jié)水模式效益觀測與評價規(guī)定的記載內容和方法進行觀察記載。其中,土壤容重采用環(huán)刀法測定,土壤含水量(墑情監(jiān)測)采用TZS-W型土壤水分速測儀測定,產量采用田間實測計產,降雨量由個舊市氣象局觀測記載。
1.2.4 墑情監(jiān)測
播種前和收獲后對耕作層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各層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田間持水量等墑情進行監(jiān)測。播種后,每隔15 d(即每月10日、25日)進行1次墑情監(jiān)測,生育期間共監(jiān)測2次,監(jiān)測土層為0~20 cm、20~40 cm。
1.3 田間管理與實施
試驗于2012年12月26日、27日用微耕機耙田2次,人工整地后,2013年1月5日劃區(qū)播種,播種后用“除芽通”1 000倍液噴霧防治雜草生長。
試驗區(qū)面積282.6 m2(處理1、處理2),對照區(qū)面積為40.8 m2,種植時施尿素300 kg/hm2、普鈣750 kg/hm2、硫酸鉀375 kg/hm2作基肥。
試驗于2013年3月7日,4月8日分別除草1次,4月19日、28日分別用安泰森、銀發(fā)利1 500倍液噴霧防治馬鈴薯晚疫病。6月1日收獲測產,測產面積40.8 m2。
2.1 產量與經濟效益
從表1可知,處理1平均單產43 507.5 kg/hm2,較處理 2平均產量 35 251.5 kg/hm2增產 8 256 kg/hm2,增 23.42%,以當年市場單價 2.2元/kg計算,增產值18 163.2元/hm2;較對照產量32 254.5 kg/hm2增產11 253 kg/hm2,增34.9%,增產值24 756.6 元/hm2。
表1 產量結果分析
2.2 生態(tài)效益
通過對喀斯特地貌山區(qū)冬馬鈴薯等高橫向聚土壟作試驗的實施,配套高產、抗病品種和秸稈還田覆蓋技術,攔截自然降水,達到抗旱保墑、蓄水增肥的目的。試驗數(shù)據(jù)顯示,該技術使水分生產率提高了6.82 kg/m3,節(jié)水1 284.7 kg/hm2。
2.3 土壤含水量、水分生產率、水分生產效益分析2.3.1 土壤含水量
從表2可知,不同處理保水能力不同,1-6月處理1的土壤容積含水量平均為24.17%,處理2為21.45%,對照為20.16%。處理1平均土壤容積含水量較對照增加4.01個百分點,增幅為19.89%;處理2平均土壤容積含水量較對照增加1.29個百分點,增幅為6.4%。
2.3.2 水分生產率
從表2還可知,對照水分生產率為12.78 kg/m3,處理1為19.61 kg/m3,處理2為14.62 kg/m3。處理1較對照增高了6.83 kg/m3,增幅為53.45%;處理2較對照增高了1.84 kg/m3,增幅為14.39%。
2.3.3 水分生產效益
從表2可知,對照水分生產效益為21.66元/m3,處理1為35.78元/m3,處理2為25.4元/m3。處理1較對照提高14.12元/m3,增幅為65.18%;處理2較對照提高3.74元/m3,增幅為17.27%。
表2 全生育期耕作層土壤含水量、水分生產率、水分生產效益分析
2.4 土壤養(yǎng)分變化
從表3可知,播種前與收獲后的土壤養(yǎng)分變化情況,處理1較播種前土壤有機質增0.58個百分點,堿解氮增71.4 mg/kg,速效磷增16.2 mg/kg,速效鉀增179.28 mg/kg;處理2較播種前土壤有機質降低0.32個百分點,堿解氮增8.77 mg/kg,速效磷增4.3 mg/ kg,速效鉀增123.89 mg/kg;對照較播種前土壤有機質降低0.93個百分點,堿解氮減少67.83 mg/kg,速效磷減少0.1 mg/kg,速效鉀增加96.55 mg/kg。
表3 耕作層土壤養(yǎng)分含量變化情況
2.5 不同處理主要性狀調查
從表4可知,從莖色、葉色、株高、主莖數(shù)、單株結薯數(shù)、單株產量等指標看,處理1均優(yōu)于其他2個處理。
表4 各處理主要性狀調查
個舊市是一個人均耕地少,資源緊缺的邊境工業(yè)城市,山區(qū)土地耕作層淺,農田基礎設施薄弱,干旱缺水是制約本市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主要因素。試驗表明,采用等高橫向聚土壟作技術種植冬馬鈴薯,土壤含水量不僅較對照和常規(guī)種植增1.29%~4.01%,而且土壤有機質、堿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鉀含量也較播種前明顯提高,在產量上也優(yōu)于其他2個處理,其節(jié)水、培肥效果明顯,具有較好的發(fā)展前景[2]。
通過試驗研究,為個舊市今后進一步研究等高橫向聚土壟作種植冬季馬鈴薯提供了一定經驗。同時,為個舊市開展旱作農業(yè)節(jié)水技術研究,提高旱地綜合生產能力,實現(xiàn)旱地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1]尹自友,包麗仙,盧麗麗,等。鮮食、炸片兼用型馬鈴薯新品種“云薯301”[J].云南農業(yè)科技,2010(3):44-45.
[2]王乾章,周富忠,林澤安,等.不同深度聚土壟作在茶葉上的效果研究[J].中國園藝文摘,2013(4):34-35.
2014-01-23
羅萍(1964-),女,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土壤肥料、旱作節(jié)水農業(yè)技術推廣等工作,E-mail:248251573@qq.com。
*為通訊作者,E-mail:yinziyou20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