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宇
一件家具擺在面前,如何鑒賞斷代?比如這件倒垂云頭腳大方桌。
一般而言,可由表及里進行觀察,即先看外部,再看內(nèi)里。同時,還要兼顧材料、工藝、紋飾。因為前述幾點要素不但體現(xiàn)一件家具的美感,還傳遞著它的年代信息,即鑒賞者為之斷代的依據(jù)。
先看家具表面
此件倒垂云頭腳大方桌的桌芯無拼縫,是一塊獨板大料。木材棕眼密亂、兩頭齊粗,并有牛毛紋、豆瓣紋,顏色淡黃無鬼臉,因油性小而對光線少折射,是典型紫屬花梨木特征。桌面邊框及四條腿的木材棕眼細密集中成清晰線狀,有的部位有波浪狀的“寶塔紋”,是櫸木特征。
由上述兩大表證,我們可斷定此件倒垂云頭腳大方桌的材料為花梨木和櫸木。
眾所周知,花梨木盛產(chǎn)大料,又因其色澤紋理與黃花梨相像,便在晚清時期以接替黃花梨的姿態(tài)登上歷史舞臺。而櫸木產(chǎn)自我國江南,在明代曾是江浙地區(qū)名貴的家具用材,有“無櫸不成具”的說法。當時,櫸木家具造型及制作手法多與黃花梨等家具相同,所以遺世的櫸木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那么,此件倒垂云頭腳大方桌以花梨木和櫸木兩種木材搭配,不但顏色上相得益彰,還表明用材是經(jīng)過制作人的仔細甄選的。櫸木出自江南,又常用明式做工,讓我們初步斷定該桌風格為蘇作。
細察桌角桌腿
倒垂云頭腳大方桌的桌面四角處有裂縫呈里寬外細狀,俗稱“耗子尾巴”。這是舊家具因干縮抽漲而出現(xiàn)的常見現(xiàn)象,也是從來沒被修整過的特征,行內(nèi)稱作“原頭活”。舊時魯班館匠師叫“原來檔兒”或“原來頭”,修理時匠師則叫“頭茬活”,即此件家具自誕生后的歷史中沒被動過手腳,也沒被打開過,是帶著原始信息的家具,加之桌面上的老舊磨痕和水杯印,說明其年代較久遠,文獻文物價值較高,也提示后人當加倍重視。
接下來再看裝飾圖案和桌腿。此倒垂云頭腳大方桌的桌面下飾珙璧拉環(huán)圖案(模擬古代玉璧),兩側為葫蘆型卡子花。珙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玉器,為我國傳統(tǒng)的玉禮器之一。清晚期前,家具上珙璧裝飾小型較多,這種大型珙璧拉環(huán)裝飾出現(xiàn)于清晚期。
兩邊短棖拉著珙璧,葫蘆卡子花連接桌面與短棖,“拉環(huán)”的木梢因年久膘膠失效,在短棖的重力下卯眼脫落,使桌面下緣和“珙壁拉環(huán)”上緣的短小“栽銷”被拉出,桌子呈現(xiàn)松散狀態(tài),遠不及一根直棖或羅鍋棖連接兩腿來得堅固,背離了家具堅固支撐功能的原始設計,但這恰恰是清末蘇作家具商業(yè)化做法的體現(xiàn)——批量生產(chǎn),重視裝飾性。這個做法也明確傳達了桌子的年代——清末民國初年、蘇作晚期。
桌腿部及牙板邊緣均起“皮條線打洼”線。它可使家具部件之間組成的輪廓線更加明晰動人,是明黃花梨家具最常用線條。皮條線打洼貫被蘇作家具采用,直到民國時期一向如此。這一點也為我們斷定其為蘇作提供了佐證。
注重家具內(nèi)里
翻看倒垂云頭腳大方桌的桌底,在“穿帶”與桌面結合處粘了黑布條。這是民國時期蘇作工藝的特點。
清中期以前,蘇州工匠擔心家具收縮漲裂,為穩(wěn)定木性,在底面“掛漆里”,即用瓦灰與漆混合刷于家具底部——一來起加固作用、二來起遮丑(掩蓋打磨不精或材料不美)作用。此桌糊黑布條刷薄漆的做法是繼清中期以后工藝進一步簡化的結果。
以上逐步減化的工藝變化是對蘇作家具斷代的重要依據(jù),對研究蘇作家具工藝史有很高的史料標本價值。
此桌穿帶兩邊采用了倒棱工藝,此工藝一省料、二遮丑;同時還能使視覺更加舒服。倒棱工藝也是晚清以降蘇作家具學習效仿宮廷家具工藝的做法。有“木匠不倒棱,手藝沒學成”的說法。它有鮮明的地域性和年代信息,是為一件家具斷代的參考依據(jù)。
通過由表及里的觀察,再從材料、工藝、紋飾所傳遞的種種信息來看,我們可以準確斷定,此倒垂云頭腳大方桌為標準的清末民初蘇作家具,因其正宗、經(jīng)典、好工藝、好材料,又是原來活,所以較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