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芝
經典文本展演評述
——以“趨勢經典文學劇場”為對象
陳義芝
如何將經典自時間中解放出來,讓讀者大眾超越現世的物質遮蔽,進入普世意義的心靈境域?劇場展演,以其不同于課室講授,而有意想不到的新穎磁吸效果,不失為一可行之途。論文旨在探討:(1)經典何須劇場化?(2)如何選擇展演作品?(3)如何使案頭文字變身成劇場風景?(4)經典文本展演的檢討。論文提出,經典文本展演不失為一種傳播文學的策略和方法,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現代人接近經典。
文學經典劇場展演文學傳播
2012年開始,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推出“經典文學劇場”①“經典文學劇場”至今已推出三劇,各演出2~4場,劇名及展演時地為:《東坡在路上》,2012年10月26日于臺北市“國家圖書館”;《杜甫夢李白》,2013年12月28日,于“新北市政府”多功能集會堂;《尋訪陶淵明》,2014年12月13日于高雄市立社會教育館,2015年1月31日于“新北市政府”多功能集會堂。,內容聚焦于古典作家作品及其人生。經典指經過時間沉淀、篩濾,更能顯示其獨特價值,引發(fā)世世代代讀者共鳴的作品?,F當代的作品,由于時間太靠近,未必能撥云見日確證其光輝,為免認知歧異,優(yōu)先考慮古典,無可置疑。
世人或將問:古典于當代何干?殊不知古典是可以一再重讀的,它已化入個人或集體的潛意識,其細節(jié)、層次、含義對映于當代,仍能形成一種寶貴經驗[1]??上г谛畔⒎簽E、電子媒介霸占人們耳目的時代,經典除在學院中維系一涓滴細流的態(tài)勢,大眾一旦脫離學校,大多疏離隔絕。
不能閱讀經典的人,經典即不存在于他心中。如何將經典自時間中解放出來,讓讀者大眾超越現世的物質遮蔽,進入普世意義的心靈境域?劇場展演,以其不同于課室講授,而有意想不到的新穎磁吸效果,不失為一可行之途。換言之,這是一種傳播文學的策略、方法,一如制作人陳怡蓁在《尋訪陶淵明》公演前說的:“舞臺上的所有表演都只是序曲,但愿能引出更多現代‘問津者’,一起尋訪陶淵明,重建桃花源的理想國度。”[2]
所謂“展”,除指舞臺展示,亦指劇演同時出版的導讀書──不僅展現作品,也展出文學家的人生履歷。伴隨《東坡在路上》劇演而出版的導讀書《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的文學與人生》,包含蘇軾小傳、蘇軾人生分期、蘇軾作品選,及向東坡致敬的現代詩。其后的導讀書《杜甫夢李白》,增加了杜甫、李白詩句的印譜、印說,及導演編撰的腳本。為使大眾理解詩文情境,分別商情學者卓清芬、徐國能、林佳蓉、李沅珊、許舜杰撰寫解讀文字。
蘇軾傳世作品,有詩2700余首,詞300闋,文4200余篇。仕官初期之作挑選《刑賞忠厚之至論》和《和子由澠池懷舊》,著眼于具體人生情節(jié),前者為應試論文,因自創(chuàng)典故而聞名;后者既懷想與其弟蘇轍共有的趕考經驗,更呈現他對人生際遇的感慨。此后,杭、密、徐時期選讀9篇,包括寫景、懷友、思家、悼亡、兄弟情深、人生如夢的悲歡愁讀怨;黃州時期選讀9篇,包括楊花飄零、行路蕭瑟、寒食悲涼、大江東去的嘆惋;元佑時期選讀2篇,優(yōu)先考慮的是《八聲甘州·寄參寥子》及和陶詩;嶺海時期選6篇,以艱困、寥落、自我寬解、自求解脫的作品為主。應選而未選的名作雖然不少,例如《卜算子·缺月掛疏桐》《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霧》《喜雨亭記》《潮州韓文公廟碑》,但蘇軾的一生軌跡已清晰浮現。
“在新舊黨爭的時代,蘇軾既不茍從新黨又不盲和舊黨,想安適坐穩(wěn)一個位子,當然是難上加難。不斷地被誣陷貶謫,使他幾乎行遍了大江南北。從陜西的鳳翔算起,依序是浙江的杭州,山東的密州,江蘇的徐州、湖州,烏臺詩案入獄后,先貶居湖北黃州,再轉至河南汝州,上表自請居住江蘇常州,隨即派任山東登州;召還京師后,出任過浙江杭州、安徽穎州、江蘇揚州及河北定州的知州。紹圣元年(1094),57歲的蘇軾又再被貶南荒,在前往英州、惠州途中,特意與弟蘇轍相晤于廣西藤州,同行至雷州。然而命運并不就此罷休,最后還須渡海,去到天涯之遙的海南島儋州。直到徽宗即位,遇赦,才北返:從廣西廉州、湖南永州、廣東英州、江西虔州、江蘇真州一路蹎跋,1101年夏天,這位衰病的老人歷盡憂患掙扎,逝世于旅次常州,終結了令后世低回浩嘆的一生?!盵3]
以上是我在導讀書中的一段話。二十幾個州的流徙,是劇中必須兼顧以凸顯漂泊“在路上”的情節(jié)。按此脈絡,自能包容其許多名作,達成“趨勢經典文學劇場”始終設定的教育意義。
2013年我參與選編《杜甫夢李白》詩選,直接在序文《漂泊者的居所》中一一點題,說明選詩理由:
杜甫的代表作,成于30歲以前的甚少,《望岳》峭拔壯闊,既見青年杜甫的人格向往,也顯露其詩作磅礡的氣象。杜甫贈李白詩共20余首,所選6首,每一首都有朗朗傳誦的金句。除前面所舉二首,另如“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都是。
杜甫曾應科考不中,應制不取,再獻三大禮賦,渴求玄宗青睞。有人或不免批評他老在謀求官職,從而視杜甫為“腐儒”。這是不了解仕進乃古代讀書人唯一出路,無官可做,就沒有人生抱負可言。唐朝有進取心的士子,一方面恥于干謁,一方面又不得不走上干謁之途,連李白都有干謁之作,何況杜甫“奉儒守官”的家世,給了他很大的功名壓力?!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不只是杜甫一人的境遇,還表露了讀書人面對窮困普遍的、無可奈何的矛盾意識。但“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作為詩人自畫像看,仍然是磊落清俊的。
安史之亂前,唐朝衰敗的癥象已現,內有驕橫淫奢的權貴,外有殘酷剝削的官員,窮兵黷武的結果,與南詔(在云、貴、川、藏等西南地區(qū))、大食(阿拉伯)、契丹(在中國東北地區(qū))的戰(zhàn)爭,都吃了敗仗。兵員折損極巨,暴力征兵制造了無數的人倫慘劇,安史之亂八年,市井荒棄,5000多萬的戶籍人口流失掉三分之二?!侗囆小贰尔惾诵小贰对乱埂贰洞和贰肚即濉贰顿浶l(wèi)八處士》《新婚別》《石壕吏》《月夜憶舍弟》,情境大小不同,悲慨幽怨的情懷也不同,但紀實、揭露,入神而妙,的確可當血淚斑斑的史料來讀。人稱杜詩為“詩史”,指的就是這一表現?!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及《北征》,同為這一時期名作,前者100句,后者140句,雖波瀾起伏,思想深刻,但畢竟不是易讀之作,本書未選入。
杜甫漂泊到四川前,最大的官位不過是一個從八品的左拾遺,但以他忠誠耿介的性格,竟連這一小小官位也保不住。公元759年,不但有戰(zhàn)亂,還發(fā)生旱災,杜甫帶著家人,先抵達秦州(甘肅天水),再到南邊的同谷,日子仍然過不下去,終于跋涉到成都。詩人馮至曾說:“在杜甫的一生,759年是他最艱苦的一年,可是他這一年的創(chuàng)作,尤其是‘三吏’‘三別’,以及隴右的一部分詩,卻達到最高的成就?!薄叭簟敝浮缎掳怖簟贰朵P吏》《石壕吏》;“三別”指《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本書所選的《江村》《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抵達四川,筑室于浣花溪畔,所謂“草堂時期”詩作。其一反映難得的愉悅;其二詠嘆諸葛孔明功業(yè),寄托有才無命的痛惜;其三以個人之苦聯想到天下人之苦,其能贏得“詩圣”之名,正因這等人格境界。
大約過了兩年恬適的日子,杜甫再度漂泊。因避蜀亂,先從綿州到梓州,再到閬州,聽說嚴武奉旨回四川,出任劍南東西川節(jié)度使,杜甫才又回到草堂?!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纷饔阼髦?,有扼抑不住的狂喜。《登樓》是歸返成都時作,抒吐人事變遷的無限感愴。公元765年春,杜甫的知己嚴武逝世,杜甫展開最后一段漂泊旅程,《旅夜書懷》《秋興八首》《八陣圖》《登高》《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都屬這階段名作。論詩藝,后世詩人難與比高。
769年他漂流到湖南潭州,很長一段歲月宿泊在江上。770年遇見玄宗盛世紅極一時的音樂家李龜年,杜甫寫出“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的絕唱。《秋興八首》,葉嘉瑩教授有專論?!栋岁噲D》絕句,陳世驤教授曾撰萬余言分析。俱見其重要性。
杜甫56歲在夔州看到李十二娘的劍器舞,聯想到開元年間4歲時看過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59歲在潭州重逢李龜年,想起十四五歲出入于歧王宅第、崔滌寓所見聞的音樂演出。而今年華已老,撫事慷慨,寄寓了多少時代衰亡盛況不再的欷歔啊[4]。
詩文選定后,導演李易修密集與主要演出者商量,終能循詩文線索,結構出劇情及表演形式。本劇場將詩人的代表作盡可能地揭示,是不同于以戲劇性為唯一考慮的表演。提示淺易的作品,為讓觀眾獲得重溫復習的喜悅,至于艱深或一般民眾完全陌生的作品,如為詩人重要情思結晶,不能不讀,則力求深入淺說,使觀眾有新收獲。因此,《尋訪陶淵明》一劇安排“課堂報告”時,即不遺漏《形影神》及《自祭文》的情節(jié)。演出者在臺上是這么說的:
《形影神》是陶淵明50歲左右的作品,以對答的方式表達陶淵明的人生觀。這組詩分成3首:第一首是形體贈送給影子,說明人生不長久,不如快樂飲酒;第二首是影子回答形體,影子如名號,一旦身體沒有了,名號也就消失了,人應該要立善,遺愛在人間;第三首是神釋,也就是精神開釋說:喝酒會傷身、短壽,而立善也未必有人贊賞,所以應“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也就是隨順大自然與命運。陶淵明這樣的說法超出了儒家的名教說,不與政治勢力的價值觀合拍;同時也超出了道家學仙養(yǎng)生的形體拖累,可以看出不以生為喜、不以死為懼的態(tài)度。
《自祭文》則是他臨終前所寫的,可以幫助我們對陶淵明的人生遭遇和思想有更深刻的認識,文中講到,他的生活簡單樸實,冬天在戶外曬曬太陽,夏天泡泡泉水;整年勤勞的工作,除此之外沒有什么好憂慮的了;心里面只要能夠常常保持悠閑,隨順命運、樂天安分,一輩子也就這么過去了。文末說:我現在快要死了,但沒有什么好遺憾的,即使讓我活一百歲,我也“身慕肥遁”,“肥遁”就是“飛遁”,也就是仍然向往著遠走高飛、隱居遁世。但一個人真的能夠超脫嗎?臺靜農老師常常掛在口邊說:“人生實難,死如之何?”這兩句,就出自于陶淵明的《自祭文》。人死了以后會怎樣?人們并不清楚,這就是人的悲哀。然而如果真的超脫,他就變成神了。陶淵明的可貴正在于他仍然作為“人”的典范,不完全悲觀,也不完全樂觀,而是化現實界的悲苦,為精神界的微笑。
說法并無新奇處,也不求長篇深奧。長篇深奧的語匯無法透過口耳傳輸獲得感應。據演出后意見調查,這兩篇詩文講述,意外地獲得不少觀眾勾選為印象最深的作品,這說明了觀眾并不滿足于已知,而有“期待視野”(expectation horizon)的需求。
《東坡在路上》公演后,我在報上發(fā)表過一首《虛舟──蘇軾展演》詩,大量采用具抒情能量的敘事筆法,勾勒劇情?,F全錄于此,供讀者想象:
那晚蘇軾來到臺北
燈光亮起,寒食剛過
他扎了頭巾掛了髯口,用皮黃腔唱道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彷佛一幢小屋正在江邊浮沉
一只破灶因潮濕的蘆柴冒煙
一口鍋干干地吊掛梁上已好幾天
仰看淋濕了羽毛的
烏鴉啊
片片死灰
我從幕后走上他的舞臺
卻見一撐傘女子手持書卷
與臨皋亭那滄桑的詩人倏地擦肩
她不免愕然停步,回眸
眼前不是羽衣蹁躚的孤鶴是誰
眼前,如在夢中
彷佛自夢中撐傘行來的女子
轉向西湖的山水行去
人影雜沓,消失
剩一湖瀲滟一山空蒙,而月光
坐定詩人中秋那張書桌
以蜜柑酒傳呼我
這時南管幽怨
有人出場彈唱起琵琶
劇場布幕的夕光映照孟昶的宮闈
摩訶池傾斜了,疏星倒映
試問夜如何?
冰肌玉骨自清涼,他說
原是少年時的記憶
這時二胡將一曲陽關拉成飛雪
拉到燕子樓空佳人不在
兄弟的夢回,亡妻的夢斷
堂妹的夢迷,朝云的夢碎
琴音悠悠不絕,不絕地響
天地如霜
白露橫江
清風也是一疋拉開的戲幕
一須生一巾生泛舟于赤壁
時序入秋我聆聽,他們唏噓辯詰
人生的變與不變
千年的水光以動畫重現
無數的年月逝去了。他知道
我在看他你在看他,我們都在看他
看時間這面巨大的墻,風雨
留下水痕一道道
有人在激湍,有人在危崖
有人仰望山頂的亭宇正在途中
時間是一座魔幻劇場
“有什么歇不得處?”他從遠方來
心念一轉,掛鉤之魚即得解脫
彩排時正當這一幕導演喊停
和舞臺總監(jiān)比畫著,和音樂總監(jiān)商量著
距離遠我聽不真切,彷佛是說
“蘇軾最后的字要題在哪里?”
是在瓊州海峽的波濤里?
是在中原瞭望的山色里?還是
長江溽暑沉沉丹藥味的船艙中
當他來到鎮(zhèn)江金山寺,面目清癯
雨后的明月像虛舟漂行
卸下槁木般的身體
他,憑一幅畫像引領靈魂飛翔
黃州惠州儋州六個淋漓的字
燭照心頭
更被書家寫在一幅巨大的墻上
而瘴毒在胃中悶脹,堵住了
他最后要說的話
“不料萬里生還,卻將后事相托……”
燈光亮起,霜降
耳邊有女子清亮的
播音:一蓑煙雨
藝文FUN輕松[5]
據導演的演出腳本,開場官生(溫宇航飾)扮東坡持傘在雨中,演唱昆曲《寒食雨》,昆曲乃新度曲,演唱完與另一頭出場的女子錯身而過。兩把傘輕輕擦撞,女子瞬間愕視,心想此人莫非蘇軾?──這可視為蒙太奇手法,目的在連結宋代與現代。舞臺背景映現小屋及雨水的圖像,雨水漸漸轉成劇中老師(陳義芝飾)手寫詩稿《東坡在路上》一字字拆散的字跡。按導演的意思“它們在影像中的紛亂糾纏就如同在詩人腦海中忽明忽滅的靈光般”。接下去的劇情梗概是:
劇中老師答應上廣播節(jié)目主持人的節(jié)目,并為活動寫一首詩。主持人冒雨來老師家中討論廣播中設計的內容。在現代時空的舞臺,置一桌二椅代表書房,桌椅乃一般家具,非傳統(tǒng)戲曲類型。桌子選較長條者,可供后續(xù)增加入座人數。廣播人的出場,是與昆曲名角溫宇航錯身擦傘;陳老師的出場,則在二胡與電鋼琴配樂中,一面朗讀《和子由澠池懷舊》,一面行至桌前?!逗妥佑蓾瞥貞雅f》的故事緊接在昆曲之后,有從音聲之美轉向情節(jié)之真的作用,從而開啟了蘇軾仕途前期詩作的講述。蘇軾中、后期的詩作更為精采,但不能只采口說,于是有王心心的南管演唱、莫嵐蘭為《洞仙歌》敷演的“花蕊夫人舊事”、游國慶的書法揮毫、《前赤壁賦》昆曲,以及男舞者扮纖夫拉繩,襯托蘇軾入贛過惶恐灘的艱辛。蘇軾諸多名作,于是按其人生分期或繁或簡地一一介紹出來了。
作品解讀的方式不采句解而采意釋,劇情發(fā)展到哪一首,字幕緊跟著映現那一首,講述者對個別的語詞、金句也往往特別強調,使觀眾加深印象。當劇情回到“藝文FUN輕松”的廣播節(jié)目時,全體演出人員輪誦現代詩《東坡在路上》。似這等歸結、扣合,既為劇情畫下句點,兼收推廣現代詩的效果。
演員都是素人,并無表演才華,卻更自在親和。古今劇場元素的多元交融,使經典大眾化,“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的確是趨勢劇場最初訂下的目標,也是日益形成的特色。
《東坡在路上》的演出,首創(chuàng)文學演繹,實驗性強,觀眾因新鮮而驚艷。據觀眾意見調查,到了第三年,2014年12月13日高雄社教館首演的《尋訪陶淵明》比《東坡在路上》,更受到喜愛。顯然導演對這種劇場表現已更加得心應手,后出當然有機會轉精。其舞臺實況約如下:
第一場三位五柳先生(寫稿五柳、撫琴五柳、醉游五柳)接力念白《五柳先生傳》一文。同一角色分身成三,暗示陶淵明三種情境身分,無論那一種,他都安貧樂道,忘懷得失。三個角色如幻影般呈現陶淵明的內在世界,頗富有表現主義張力。
這出劇一如前二出,結合了吟誦、舞蹈、國樂等表演,教育的主要場景則設定在大學中文系課室,先由制造趣味的學生胡言亂答,再引出有質感的見解。為使古老而晦澀的詩詞、枯燥的傳授能貼近觀眾,科白都須鋪梗加料,例如:老師(胡衍南飾)講到主題人物,口氣是“今天開始一連三堂課,我們要談文學史上的狠角色──陶,淵,明!”扮丑學生(楊豐雄、郭岷勤、潘宜彤)談對陶的印象,隨時拋出一二笑點對白:“瀟灑啊、裝酷?。 薄八x書不求甚解,跟我一樣!”“愛喝酒??!喝了酒就靠腰啊、打老婆啊……咦,他有沒有打老婆?家暴專線要記得打113?!边@時老師大喝一聲:“胡說八道!亂扯一通……”實時制止一群小屁孩的嘻鬧。這些臺詞不是起先就編好的,而是導演與演員溝通,鼓勵即興發(fā)揮,不加任何限制,在相互激蕩、紛紜歧出的頭緒中,從中加以選擇。即使當下拍板,也仍未定案,甚至到整排時,也還可再更動。這樣的“編劇”,輕松、活潑,各角色都可融入其中。這種表演訓練方式,乃1970年代吳靜吉自美國紐約帶回臺灣的,所謂“拉瑪瑪實驗劇場”的演員訓練法,影響始自“耕莘實驗劇團”和“蘭陵劇坊”,及于“屏風表演班”,以至后來出身于臺北藝術大學的劇界精英。
有關陶淵明詩文賞析的演出,先以身世介紹與時代背景打底,進而開枝散葉談《飲酒》《擬古》《雜詩》《感士不遇賦》《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辭》《詠貧士》《讀山海經》等?!疤諟Y明為何辭官?”提問既是大學課堂實況擬真,也有以多元觀點的辯證,調劑單一問答,避免形式呆板的考慮。盡管如此,仍有觀眾表示:“談論詩歌時間若過長,會有點乏味?!痹搫〉谌龍鲆浴爸形闹埂睘槊?,顧名思義著重表演的影音效果:陶淵明的《閑情賦》由程心怡曼妙獨舞;《詠荊軻》由蔡家元、陳建松表演武術;陳義芝的現代詩《尋淵明》由聲樂家林貝憶獨唱加上詩人朗誦。劇中,還情商詩人向陽客串以臺語唱誦《歸去來兮辭》,及昆曲三人(溫宇航、鄒慈愛、陳清河)表演《桃花源記》,都頗富戲味,深獲贊譽。
談到戲劇結構,可從情節(jié)前后叩應看出。第三場開頭的“考前猜題”,以《五柳先生傳》文中九個“不”字的分析為內容(錢鐘書《管錐編》指出《五柳先生傳》的“不”字為一篇眼目),扣合了序場三位“五柳先生”的念白。前者算是鋪墊,后者進行詮釋,一呼一應,劇情更加圓融。始于古典昆曲,歸結于現代詩演唱,賦古典以現代感受,則為制作人一貫的劇場要求──期望達到文學傳承的意義。
經典文本展演動員的人力龐大,而且有愈來愈增加的趨勢。以《尋訪陶淵明》的演出人員為例,主講者3人,特別客串1人,演員4人,昆曲3人,樂手8人,聲樂1人,北管5人,武術2人,舞蹈4人。制作團隊包括:制作人、文學指導、導演、編劇、舞臺監(jiān)督、舞臺設計、音樂總監(jiān)、舞蹈設計、燈光設計、服裝設計、影像設計、水墨、書法、粉筆字、硬筆字,另有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投入10多位同仁于幕后協(xié)力??偨涃M新臺幣500萬元,若非有資源豐富、熱愛文學的民間基金會不計利益,年復一年制作,不可能累積出成果。回想第一年創(chuàng)始,若非得到“國家圖書館”合辦,也不可能打下這等信心堅實的基礎。
文學作品,是一盞燈下一人的產物;文學展演則關乎一條產業(yè)煉的構成。文學意境可以是教育內容,也可以變成娛樂泉源,“趨勢經典文學劇場”的舞臺寫實而具象征,內容反應生活,又具有想象魅力,劇場元素能引發(fā)觀眾感官享受,因而能吸引觀眾驚奇的眼光,這是單看文字達不到的。
“傳統(tǒng)的東西,唯有跟上時代的腳步,才有機會活下去?!?/p>
“本來害怕會是文言文的催眠曲,結果表演方式真是有趣呀!”
“感覺又上了一堂國文課,更了解了陶淵明,有空閑的話,要到圖書館研讀一下他的作品。”
觀眾的回響,證明制作人最初設定的目標沒有落空。一種創(chuàng)新的、由素人演員擔綱的戲劇表演,為21世紀10年代臺灣的文學跨界,邁出了實驗性的一大步。
[1]卡爾維諾.為什么讀經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2]陳怡蓁,陳義芝.尋訪陶淵明·詩文選讀本[M].臺北:財團法人趨勢教育基金會,2014:10.
[3]陳義芝.后記·向東坡致敬[M]//一蓑煙雨任平生.臺北:“國家圖書館”,2012:136-137.
[4]陳義芝.漂泊者的居所[M]//杜甫夢李白.臺北:大塊文化出版公司,2013:7-10.
[5]陳義芝.虛舟:蘇軾展演[N].聯合報,2013-01-30(D3).
陳義芝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副教授。臺灣臺北,10610。
Comment on Classic Text Performances:Taking“Trend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ater”as an Object
Chen Yizhi
G252
2015-08-10編校:鄒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