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璽
“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縱”——論彌爾頓的自由觀
陳敬璽
內(nèi)容提要:生活在英國文藝復興晚期的彌爾頓對自由有自己新穎獨特的認識,這種認識在其政論文章中得到詳細的論述,又在其詩歌創(chuàng)作中得到生動的表現(xiàn)。本文通過細讀和分析彌爾頓的主要詩文作品而對其自由觀做出了解讀。這一自由觀主要包括四點:①人是生而自由的;②人民有罷黜國王和官吏的自由權利;③真正的自由掌握在有德之人手中;④自由之路曲折艱難,自由一旦失去則不易重新獲得。
約翰·彌爾頓 自由 放縱 德行
在西方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多聲部交響樂之中,自由是一支不斷唱響的主旋律。從古希臘的群體自由到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個體自由,從思想啟蒙時代的“自由、平等、博愛”到民族解放運動中的“不自由,毋寧死”和“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一直到20世紀的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時期,這支旋律總是在以各種變奏形式不斷地被演繹和頌揚。本文從其中摘取一段音符,即西方現(xiàn)代史肇始的17世紀英國革命(所謂國王與議會之間的戰(zhàn)爭,亦即英國文藝復興的晚期),通過對文化名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部分詩文作品的分析,對那個動蕩不安而又激動人心的時代做一點思想探微上的努力。
首先,讓我們來看中、西人對“自由”內(nèi)涵的現(xiàn)代界定。
漢語中的“自由”最初是由“自”、“由”兩個詞結構而成,前者有“由來”、“開始”、“自然,當然”和“本來”之義,后者有“萌由”、“途徑,方法”、“聽憑、聽任”和“奉行、遵從”之義。《漢語大詞典》對“自由”的解釋(2012:2185)為:“1)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拘束。2)法律名詞。公民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其自己的意志活動不受限制的權利。如‘言論自由’。3)哲學名詞。人認識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有計劃地把它運用到實踐中去?!币簿褪牵骸皩Ρ厝坏恼J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薄对~源》(2012:2582)對“自由”的解釋是:“謂按己意行動,不受限制?!鼻罢叩慕忉岓w現(xiàn)了國人的普遍認識。
“自由”在英語中有兩個對等詞:“l(fā)iberty”和“freedom”?!独饰默F(xiàn)代英語詞典》(635,416)對兩個詞的界定是:“Liberty”:“1)自由選擇行為或生活的狀態(tài),有智慧和自主限制的含義;2)隨心所欲做事的權利;3)從身體囚禁或被俘中釋放或解救出來……”“Freedom”:“1)享受個人自由,不是奴隸或囚犯;2)享受(通常與政府機構相關聯(lián)的)民事權利,如‘言論自由’、‘集會自由’;3)行動與生活的自由;4)義務的解除或不利狀態(tài)的排除,如‘免稅’、‘免除恐懼’……”《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詞典》(609,432-433)的解釋為:“Liberty”:“1)自由,自由權;2)冒昧,失禮?!薄癋reedom”:“1)自由,自主,無拘束;2)免除,免費,空閑;3)特許,出入權,使用權。”《柯林斯高階英漢詞典》的解釋則是:“l(fā)iberty”即“1)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不受別人或者權威機構的干涉;2)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成為囚犯時即喪失”?!癋reedom”即“1)被允許去做自己想做之事的那種狀態(tài);2)囚犯或奴隸被釋放或逃脫即獲得自由;3)擺脫,免除,不受……影響的狀態(tài)”??梢钥闯?,西人對自由的理解主要包括兩點:①行動與生活的自由,即自由選擇行為或生活的狀態(tài);②義務的解除或不利狀態(tài)的排除。
300多年前,處于爭自由、求民主大革命時期的約翰·彌爾頓又是怎么看待“自由”的呢?
英國長期議會(Long Parliament)的議員們位子還未坐熱,彌爾頓即著文對其盛贊不已:他們比古希臘、羅馬文學作品中傳誦的那些英雄更為偉大。“因為那些古代圣賢只是將人們從暴君的手里解救出來,臣民只要外表上服從(而思想依然自由馳騁),這些暴君便心滿意足了。諸君則是將我們從暴政的教條之中解放出來,這一暴政所施加的暴力和腐朽甚至深入到人的內(nèi)心,使人們心悅誠服?!保ā稙樗惯~克提姆努斯一辯》1670)然而,在不久后寫就的《不列顛史》(一段題外話)之中,議員們的形象發(fā)生了變化:
因此,那些不久前還被盛贊為偉大救星,整個民族都對其效忠并完全信賴的人們,不僅削弱和解除了自詡為自由分配者的資格,而且解除了人們享用自由的資格,因為人心已經(jīng)不古,毫無節(jié)制,完全無力接受或者吸收自由思想了……自由是一把雙面利刃,只有公正無私和道德高尚的人才配使用;對于品行惡劣和道德敗壞的人來說,自由只不過是一種自己也無法使用的惡作劇而已。
彌爾頓的散文作品,從早期激情澎湃的政論小冊子到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的《建設自由共和國的簡易方法》,便是英國自由得而復失整個過程的歷史見證。
在1644年發(fā)表的《論出版自由》一文中,彌爾頓認為:
上帝賦給他(亞當)理智就是叫他有選擇的自由,因為理智就是選擇。不然的話他就會變成一個做作的亞當,木偶戲中的亞當……上帝就讓他自由,在他面前擺上一個誘人的東西,甚至還把這東西送到他眼前去。他的優(yōu)點、取得報酬的權利和值得贊揚的節(jié)制便包含在這種情形之中了。
為此他大聲呼吁:“讓我們有自由來認識、發(fā)抒己見,并根據(jù)良心做自由地討論,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在1649年發(fā)表的《論國王和官吏的職權》一文中,彌爾頓提出:社會公正應當包括宗教、自由和公共安全三個方面,而自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面。他首先引用《創(chuàng)世紀》(1:26)中的論述:“沒有哪位有識之士愚蠢到否認人是生而自由的觀點,因為人是依照上帝的形象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他高于一切動物,生來就被賦予了命令而不是服從的特權,然后這樣生存下去?!眹跖c官吏最初都只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非一己之私利來掌握治人的權力,因此,人民可以僅僅憑生而自由之人的自由與權利,根據(jù)自己認為是最好的判斷來選擇或者去除、保留或者罷黜國王與官吏,盡管他們未必是暴君,因為“不負責任的君主制是最糟糕的暴政,生而自由的人民絕對不能容忍之”。然而,他心里清楚:“熱愛自由的只能是善良之輩,其他的人所愛的不是自由,而是放縱,這在暴君統(tǒng)治下達到極致?!?/p>
在1650—1651年發(fā)表的《為英國人民聲辯》與《為英國人民再次聲辯》之中,彌爾頓告誡其國民:“自由是我們共和國以無比的勇敢贏得的,它以無比的光榮生長起來,如果它的毀滅像它的發(fā)展那樣迅速,就會為我們這個國家?guī)順O大的誹謗和恥辱。”“你們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勝了敵人之后,還要證明你們在放下武器的和平生活中,依然具有人類最崇高的勇敢來擊潰那些腐蝕民族的事情——結黨營私、貪婪利欲以及貽害后代的腐化墮落行為。當你們在把自己從奴役中解救出來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了無比的勇敢,現(xiàn)在你們在維護自由時,也應當同樣地表現(xiàn)出公平、克己和謙恭的精神?!蹦敲矗鯓硬拍塬@得這種自由呢?“我認為自由必須從內(nèi)部,而不應從外部去追求,同時他主要是依靠公正的節(jié)制和適當規(guī)矩的生活行為,而不是依靠戰(zhàn)爭去獲得?!币驗椤爸挥懈呱械纳詈蜕袷サ男袨椴攀谦@得真正自由的唯一正確途徑”,所以,“除非你們把貪婪、野心、奢侈從思想中驅(qū)除出去,把浪費無度從家庭中消滅,否則你們將發(fā)現(xiàn)你們認為只有在海外和戰(zhàn)場上才能有的暴君會出現(xiàn)在自由的身上和家里面,而且這種暴君,更加殘酷,他們時時刻刻在你們的心里潛滋暗長,使人難以克制。”
在1660年(王政即將復辟)出版的《建設自由共和國的簡易辦法》一文中,彌爾頓提出兩條具體的議會改革建議:①人民政權應放在全國最高議會,其成員由士紳提名,分層逐級選出,接受終身職務;②為保證議會不獨斷專行,最好實行地方自治,即各郡有各自的郡政府,以管理本郡事務,并對最高議會的重要決策進行表決。最高議會的“議員雖是終身職務,但因他們受到種種限制,手里掌握的職務和權力便不足以危害我們的自由;而人們因有自己制定的法律,對共和國事務又有自由表決權,手中掌握的東西便足以控制最高議會……”如果非要保留國王的話,議會與國王之間必須訂立契約,因為“保存國王和他的權力,是為了保存真正的宗教和人們的自由”?!叭藗冊诩亦l(xiāng)還可以自由建立學校和學院,可以看到自己的子女學到一切知識,受到高尚教育;不只學語法,而且學多門知識,同時也受到體育訓練?!?/p>
彌爾頓堅信,“每一個公正而自由的政府的根基……就是由人民選出來為共同福利時時研討公眾事務的最有才干的人所組成的議會?!币虼?,當蒙克將軍于1660年3—4月召集并由人民選出新的無黨派限制的議會時,彌爾頓感到十分歡欣鼓舞:“以往的議會從來不能像今天這樣一無拘束地保證我們的自由,因為今天和往常不同,議會不是國王召集的,而是自由之聲召集的?!?/p>
然而,查理二世還是在不久后重新坐到了王位上!
自由的主題也自始至終貫穿在彌爾頓的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詩人在15歲時翻譯的兩首贊美詩其實就是歌頌那些上帝從暴君法老手中解救出以色列人的行為?!痘秸Q生之晨》(1629)中的圣嬰基督也就是推翻篡位者撒旦及其追隨者的大英雄。在假面詩劇《科瑪斯》(1934)中,魔鬼科瑪斯一伙在小男孩的追逐下倉惶逃竄。在《失樂園》(1665)和《復樂園》(1671)中,撒旦的墮落不過是神力的結果,而同樣的神力讓《力士參孫》(1671)中的參孫能夠扳倒菲利士人神廟的圓柱,將自己的民族從奴役狀態(tài)中解救出來。即便是在創(chuàng)作史詩《失樂園》時使用無韻體詩而非傳統(tǒng)的格律詩體,詩人也不僅僅是出于美學方面的考慮,而是“樹立了一個樣本,在英語詩中首次擺脫了近代韻腳的枷鎖,而恢復了英雄史詩原本就帶有的自由”。
“原本就帶有的自由”(ancient liberty)是一個關鍵詞:盡管為自己創(chuàng)作出第一部無韻詩體的史詩作品而沾沾自喜,詩人實際上體現(xiàn)的是一種時代精神:在歷史當中尋求先例——英國的下議院不也一直聲稱恢復古老的權利而不是新設其他什么權利嗎?事實上,彌爾頓一而再地強調(diào):自己只是在重申“原本就帶有的自由之耳熟能詳?shù)囊?guī)則”(the known rules of ancient liberty)。自由就像是天堂樂園,雖然失去但可以重新獲得!
在彌爾頓的詩作之中,為爭取自由而斗爭的主題是用一種反叛與暴力的語言來進行描繪的,這就難怪一些評論家(如威廉·布萊克)說詩人自己無意中認同了撒旦的事業(yè)。然而,暴力主要只是隱喻性的:基督徒的人生在傳統(tǒng)上被描述成為一場場的戰(zhàn)斗,但基督與撒旦之間的戰(zhàn)斗只是發(fā)生在人的心靈深處。即便是在《科瑪斯》里面,兄弟二人勇敢地襲擊了誘惑者的老巢,然而他們只是在得到貞潔圣徒薩布里娜的幫助之后才將其妹妹解救出來。也就是說,圣女在小伙子們采取暴力行動之前就已經(jīng)用詞語將科瑪斯擊敗了。
兄弟二人為美德而戰(zhàn)斗所表現(xiàn)出來的熱忱,是彌爾頓早期詩作中樂觀主義的一個基本成分。這種熱忱在詩人對長期議會領袖們近乎理想化的贊美、對自由在英國輝煌新生那些熱情洋溢的語言之中也有相應的表達。內(nèi)戰(zhàn)之初的興奮與激動對所有的英國人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但理性的彌爾頓并沒有被議會軍在戰(zhàn)場上的勝利沖昏頭腦。在1648年寫給議會軍首領費爾法克斯將軍的一首十四行詩中,詩人告誡人們:“真理和人權還沒有從暴力中解救出來,/戰(zhàn)爭,除了更多的戰(zhàn)爭還能帶來什么?”主教制被推翻了,但真正的信仰自由并沒有到來??藗愅柡唾M爾法克斯在軍事上連連取勝,國人的德行卻并沒有因此變得高尚多少。清教徒們越來越崇尚勝利,越來越相信上帝站在他們那一邊。詩人卻有不同的看法。在1652年寫給克倫威爾的十四行詩中,他列舉了議會軍在普利斯頓、頓巴和溫賽斯特的三次大勝仗,但在結尾卻呼吁他更為關注國內(nèi)的宗教自由要求:“……但是還有很多的事情/猶待進取,和平后勝利的取得/跟戰(zhàn)功一樣萬世流芳……”
正是由于沒有取得和平時期的勝利,共和國(the Commonwealth)才最終被顛覆。彌爾頓一度認為英國人就是上帝的選民,但在后來卻毫不留情地指責英國國民性格的缺陷來:“(說句人們不常說的實話)不列顛盛產(chǎn)強健英勇的戰(zhàn)場戰(zhàn)士,但并不怎么出產(chǎn)公正審慎的治國人才?!保ā恫涣蓄嵤贰罚┮虼?,詩人對“寓言里騎士在想象中的戰(zhàn)場上”(《失樂園》第九卷第30—31行)取得的輝煌戰(zhàn)績不屑一顧。在《失樂園》中,阿比迭對撒旦的勝利,發(fā)生在他看清并藐視撒旦的陰謀詭計之時(而非在戰(zhàn)場上將其擊敗之時),天使長米迦勒對亞當?shù)母嬲]也是:神子不會用決斗的方式打敗撒旦。在《復樂園》中,撒旦的誘惑只是被描述成為詞語之戰(zhàn):神子拒絕任何使用武力來建國立業(yè)的想法。彌爾頓所謳歌的是“更為可貴的堅忍不拔之性格和英勇壯烈之犧牲”(《失樂園》第九卷第31—32行),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武力。他看夠了戰(zhàn)爭,忍耐得太久,因而對自己的一貫主張有了更加深切的認識:真正的自由(true liberty)掌握在有德行的人手里,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這一自由觀,為長期議會的未破之題找到了出路,即:如何防止自由淪落到無政府的混亂狀態(tài)?如何保證已有的政府不逐步演變成為獨裁強權?在《科瑪斯》中,圣女薩布里娜告訴科瑪斯:“你就是有再大的魅力也無法觸及我自由的心靈。”其道德寓意也被歸結為:“熱愛德行吧,只有德行才是自由的?!笔聦嵣?,彌爾頓對“真正的自由”和“放縱(license)”做了嚴格的區(qū)分:前者是圣德之人擁有的東西,后者只是邪惡之徒的有意曲解。一些人將其談離婚的小冊子誤解為大開放縱情欲之門,詩人的反駁是:(他們)“在無謂的情態(tài)中叫嚷著自由,/而當真理解救他們時卻依然在抗拒。/他們叫著自由,其實卻要的是放縱;/熱愛自由的人首先應當聰慧和善良?!?/p>
的確,人必須聰慧而且善良,因為人的德行取決于其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一個人如果僅僅出于習慣而信仰宗教就可能成為“真理中的異教徒”(a heretic in the truth)。善良天使自愿選擇遵從上帝,夏娃也自愿選擇遵從亞當,其中并沒有一絲一毫的約束,因為理性與情感是并行不悖的,正如天使拉斐爾對亞當所言:“我們自由地服役,正如我們自由地仁愛?!睕]有人真正完全地順從于別人的意志,而只是順從體現(xiàn)在其身上的上帝的意志。
這一原則被詩人用在了他所處的時代,區(qū)別只是:人類自從墮落以來就已經(jīng)不得不依從自己心中的圣靈(Holy Spirit)來彌補自己在理性上的缺陷。彌爾頓認為,人必須遵從在自然上優(yōu)于自己的人并在決定為之服役的過程中找到自由。查理一世使自己臣服于王后(一個在自然上不如自己的人),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德行。《失樂園》對此有幾處經(jīng)典的論述。阿比迭斥責撒旦:“依照神或自然的命令行事的,/你都要不公正地誹謗為奴才。/神和自然的要求其實相同,/高尚的治人者一定勝過他/所治理的?!保ā妒穲@》第六卷第174—178行)。寧錄(第一位試圖統(tǒng)治他人者)要篡奪上帝之位,于是“自己成名于叛逆行為,/卻譴責別人的叛逆”。(《失樂園》第十二卷第36—37行)天使長米迦勒告訴亞當,人對人的暴政其實是人之墮落的邏輯結果,因為理性對情感的自然法則被打亂了,人類的第一次篡位已經(jīng)為今后更多的篡位開了頭:“在你犯了原罪之后,真正的自由/就失去了,真自由總是和真理性/結伴而行,離開后者前者并不單存。/人的理性一旦暗淡或者被拒從,/不加節(jié)制的欲望、做人上人的激情/就會立即從理性的手中奪取統(tǒng)治權,/把原本自由的人降至被奴役的境地。”(《失樂園》第十二卷第83—90行)
在《復樂園》里,撒旦提出要奪取提比略的王位以解救暴政中的羅馬帝國,神子基督同樣采取了斷然拒絕的回應:“什么睿智、勇敢的人才能夠解救/這些墮落至此又自我奴役的人們,/給奴性十足之人帶來外在的自由?”(《失樂園》第四卷第143—145行)
由此可見,對于人能否真正自由而不做奴隸的問題,彌爾頓其實是越來越感到悲觀。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似乎是在告訴人們自由或許可以再次獲得,但真正描述的則是自由是如何失去的。
古典文明中所說的自由,主要是一種政治上的自由和公民的自由。人之奮斗目標不是其個人的自由而是作為公民的自由。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自由是個人主義的自由,彰顯的是個體的自由、意志和愛好,講求的是人人平等和信仰自由。彌爾頓生活在英國文藝復興晚期,置身于動蕩之中,通過詩文創(chuàng)作對自由做出了新穎獨特的解釋,這種解釋包括:①人是生而自由的,為確保自由,出現(xiàn)了城鎮(zhèn)、城邦、權力機構和君主、官吏以及法律;②國王、官吏的權力本源于人民的信任委托,二者之間是一種相互約定的關系,國王、官吏一旦把臣民當作奴隸、動產(chǎn)或者可以買賣的財產(chǎn),權力就被人民收回,國王甚至可以被罷黜;③自由體現(xiàn)在理性的選擇上,只有具備德行的人才擁有真正的自由,無德之人享受的“自由”其實是放縱;④自由之路充滿艱難曲折,獲得的自由一旦失去便不易重新得到。
這樣的自由觀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也是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的。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使我們能夠得到越來越多的物質(zhì)享受,但如若沒有德行的提升和精神的追求,我們?nèi)匀坏貌坏健罢嬲淖杂伞?,所謂的“自由”不過是“放縱”而已。
注解【Notes】
①本文為陜西省教育廳課題《史詩〈失樂園〉與英國的文藝復興》(項目編號:12JK025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②羅竹風:《漢語大詞典》(普及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对~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③“Freedom”、“l(fā)iberty”兩個英語詞的定義取自網(wǎng)絡版“金山詞霸”中的相應詞條解釋。
④三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彌爾頓散文引文直接引用了譯文,而彌爾頓的詩歌作品與《論國王和官吏的職權》和《為英國人民聲辯》兩部散文的引文屬于作者自譯,依據(jù)為The Annoted Milton與Milton Political Writings。
引用作品【W(wǎng)orks Cited】
[1]Lois Potter. A Preface to Milton. Beijing: Be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p.66.
[2][3][英]約翰·彌爾頓:《論出版自由》,吳之春譯,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第27、52頁。
[4]John Milton. The Tenure of Kingsd and Magistrates, in Milton's Political Writings, Ed. Martin Dzelzainis.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8、12、3頁。
[5][英]約翰·彌爾頓:《為英國人民聲辯》,何寧譯,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第331、235、242、243頁。
[6][7][11][英]約翰·彌爾頓:《建設自由共和國的簡易辦法》,殷寶書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3—4、8、63、31—32頁。
[8][10]John Milton. Paradise Lost, in The Annoted Milton: Complete English Poems, Ed. Burton Raffel. Bantam Books,1999, p.132, 35-36.
[9][12]Cedric Brown. Milton's Ludlow Masque, in The Cambridge Caompanion to Milton, Ed. Dennis Danniels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pp.32-33.
John Milton, a great classical writer in the late English Renaissance, has his own interpretation of freedom or liberty. Such interpretation is seen in his political pamphlets as well as his poetical work. This thesis, based on a perusal and analysis of Milton's literary work, makes some effort to bring the inpretation into light, which includes: ① Man is born free; ② Man has the free right to oust the kings and magistrates; ③ Only man with virtue can enjoy true liberty; ④ The way to freedom or liberty is hard and strnuous,and once lost always hard to regain.
John Milton Freedom or Liberty License Virtue
Chen Jingxi is from School of Liberal Arts, North West University. Research area is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陳敬璽,西北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Title: "True Liberty" but "Not License"—John Milton's View on Free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