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健榮詩歌評論并詩歌作品
敦煌是中國乃至世界最誘人的地方之一。我是在幾十年中去過了數(shù)次敦煌之后,才得出這一結(jié)論的。因為她確實將藝術(shù)成就、文化積淀、歷史縱深、滄桑巨變、古今銜接、中外交流、奇特地貌、壯美山川、民族風情、醇厚民風……集于了一身。世上少有這樣的地方,這也正是許多人向往敦煌的原因。特別是文化人,能夠長期在這里工作是幸福的;能夠吸吮敦煌的乳汁,在文學藝術(shù)方面作出成績的人,更是令人羨慕的。青年詩人方健榮就是其中較有成就的一位。
在敦煌這座文學藝術(shù)富礦中,方健榮經(jīng)過長期地努力挖掘,收獲是豐富的。他的這本展示著才華的詩文集《天邊的敦煌》(作家出版社)就是明證。
人們都承認,寫詩作文要有真情實感。其實,真情往往只有在實感中才能產(chǎn)生。方健榮對于敦煌的實感可以說是實而又實,他對敦煌的真情也深而又深。他本身就是土生土長的敦煌人,上學、教書、工作、生活都沒有離開過酒泉地區(qū)。他對敦煌有“一種無法說清楚的迷戀或情結(jié)”。他和敦煌“具有了刻骨的生命聯(lián)系”。因此,他對敦煌才能體察得如此細微、如此深層;才會情不自禁地、翻來覆去地、甚至是不遺余力地從各個側(cè)面和各種角度來描寫敦煌。他幾乎寫遍了敦煌所有的名勝古跡,景致景點,有的如油畫,有的如素描,有的如潑墨,有的如工筆,濃抹淡寫,琳瑯滿目,為我們提供了一座文字筑成的敦煌畫廊。
作為詩人的方健榮,應當被列入從河西走廊脫穎而出的地道的西部詩人的行列之中。雖然目前還難以肯定地說他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但他的詩歌從感受到題材、從意象到詞匯都是西部的。就整體而言,他的詩寫得扎實純樸,還帶有幾分空靈;也就是既關(guān)注身邊的事物,又注重心靈的感應。他不刻意追求警句,不習慣摻入議論,主要靠直抒感受和展現(xiàn)具象說話。
感受這東西是人人都有的,詩人或許更多一些,也更敏銳一些,但是要感受得獨特而且具有相應的語言表達能力卻不可多得。方健榮的詩中,就不時在這方面冒出火花。比如寫敦煌早晨太陽一出“沙漠頓時成了金色沙漠/敦煌頓時成了開朗敦煌”“山群也是馬群,向西奔走”“大泉河里流淌著一縷鮮紅”。比如寫陽關(guān)腳下的夜晚:“一片村落像一片綠色花布/寧靜而祥和/農(nóng)家園掛起的紅燈籠/整夜亮著……”再比如寫大風暴:“大風突然蒙住了天空的眼睛/慌亂的人們/像鳥兒失去翅膀/十萬沙粒,多少湖泊來不及合攏/蔚藍的夢想”。形象都非常鮮明,描述也十分到位。
有人講過,一首好詩不能只有一個意思。就是說它的內(nèi)涵要豐富,使其耐人咀嚼,沒有“達詁”。這一點,惟有觀察得入微,思考得深刻,表述得精巧才能達到。方健榮有的詩就達到了這般境界。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渥洼池》和《西部戈壁》。前者寫道:“天馬騰空而出/血光閃閃的汗水淋濕了一條絲綢之路/那的馬蹄聲/在中華民族厚厚的歷史書上/久久回蕩/一首長嘯的天馬歌/至今讓馬們豎起耳朵”。后者寫他驅(qū)車進入了戈壁灘,嚇跑了“兩只黃羊,三只野兔”“心里陡然生出悲涼/我們是否也稀少或多余”這最后一問,使人不禁產(chǎn)生類似陳子昂登幽州臺時的“愴然”!
古人有云:“江山見慣新詩少”。在一個地方呆久了,沒有了新鮮感,熟視無睹是常有的現(xiàn)象。在敦煌住了這么久、見慣了敦煌的方健榮,竟然作出如此之多的新詩,充分說明他對于敦煌一往情深,不舍舊情。
方健榮這個集子中的散文,我甚至更為欣賞。他的散文不是一般的寫景、敘事或抒情,它已經(jīng)升華到了一種新的高度。從內(nèi)涵上講是一種文學的哲思,哲思的文學;從藝術(shù)上講已經(jīng)達到了詩的水平。我以為,如果詩寫得像散文是詩在形式上的失敗,而散文寫得像詩則是散文在內(nèi)容上的勝利。
我說方健榮的散文是一種哲思的文學,是指它并不就事論事,而是貫穿著對于人生體味的思索。他還虛擬出一個莫高窟并不存在的第四九三窟,超越了記實的思路。他仰望敦煌的天空時所產(chǎn)生的遐思,決非閑情逸趣,是一般匆忙過客所不能達到的。
我說方健榮的散文寫得像詩,是指它的具象與想象的結(jié)合。比如他寫《敦煌之月》,說“那月像一枚古幣,拿在一個人手里似的,只是那個人隱去了自己”。寫從飛機上看敦煌,卻覺得“敦煌在上”等等。
集子中還寫了一些同敦煌有密切關(guān)系的人物,其筆法和功夫頗為類似我國古代的筆記小說,少有與塑造人物無關(guān)的筆墨。如寫畫家高山:“在顯得有些俗氣與喧囂的小城敦煌,能讓我一眼區(qū)別出來的人或許就是高山。而更能讓我從心里想起的夜晚,或許就是高山的夜晚”。開頭幾句話就點出了高山的非凡,道出了二人的友誼。其中寫張大千、井上靖、平山郁夫、莫高老人……也都簡約,風趣,細節(jié)動人。
這本書除了作為文學欣賞讀物,還可以作為旅游讀物,它對沒來敦煌的人是誘惑指南,對來過敦煌的人是回味依據(jù)。
它大大拉近了我們同敦煌的距離。
我想說的是那個在沙子上寫詩的孩子:健榮。
寫詩的健榮一直都不容易,他的身體和他的靈魂都曾深深受傷。先是他的身體壞了,我在十多年前認識他時他的身體就壞了,壞就壞在他太拼命。他那時在市委里做新聞科長,拼命地寫材料拼命地陪吃陪喝,案牘勞形,材料壓彎了他的腰身,酒燒壞了他的心臟,他的心臟幾乎要罷工了,這時領(lǐng)導才給他換了職位,去文化館、圖書館掛個閑職,拿一個副科待遇。這,他都認了。他還一直說自己沒跑沒要的,領(lǐng)導也還算仗義。
但自此,健榮的靈魂也出問題了。靈魂上的問題都是大問題。他不說,我看得出來。但到底有幾次他沒有忍住低聲細語的舌頭還是說了,一說出來就是激憤,就是怨艾,就是很多人不待愛聽的,因此,他身邊曾經(jīng)的幾個所謂的朋友都遠離了他。嚴格地說,是他拒絕了他們的靠近。他很孤獨。他犟性地孤獨著。好在我距離他不遠,物理距離就是七公里。所以,他經(jīng)常一個召喚我就駕車而去,在敦煌風情城里一個叫“敦煌意象”的茶屋里來一壺老茶,低聲絮叨一些靈魂上的憂傷。我知道,他不說,會憋出病的;雖然,他已經(jīng)是一個病人了。
詩人本身就是病人。還因為這世界大多數(shù)人都腦子活泛好使好用,跟相陣控雷達似的靈敏,活得都五顏六色的,唯獨健榮這樣在沙地上寫詩的孩子活不靈透,所以病人的健榮就更加重病纏腦。我不能勸他不要生病,靈魂上的東西一般都不好解扣,而且我也一直認為這世界應該有病人出現(xiàn),這世界才會圓滿,何況我也是一個病人。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和健榮都病了。別人認得出來我們是病人,我們也毫不掩飾我們病著的狀態(tài)。當一壺老茶下肚,我們連忙滾下樓梯到一個角落解開褲帶,下半身輕松了,走出茶屋,天就黑了。然后,揮揮手,說再見,于是我們就又相距著七公里。
在這空著的距離里,他就給我寫詩,這是很奢侈的思念了。他說:我們有一處茶屋:敦煌意象/夏夜、秋午;有過一聲輕輕嘆喟/那顏色多像灰灰的浪吹過一本詩集封面;無數(shù)的黑夜里敦煌街頭揮手作別/車燈一閃,我再看不見遁入黑夜的你/心里,你卻一直陪伴我/走過那么長的走廊;長著白楊樹的金黃的早晨/總是在曠野窗口隨著微風醒來/一閃而過。
多么憂傷而又燦爛的迷人啊。當我打開這兩個男人之間的思念,我的心再蒼老也會震顫,甚至淚腺也是癢癢的。于是,我就一直在靈魂里給他的思念開一扇窗,讓他帶著金色陽光的翅膀翩翩進來。黑夜里,在老婆孩子熟睡之后,在這個世界都熟睡之后,我擰亮書桌的燈,獨自醒著,書寫一些靈魂里絞纏的魔語。窗外就是鳴沙山,鳴沙山旁側(cè)的一個小區(qū)里,我堅信也會同時亮著一扇燈,光著膀子的健榮,也正在醒著,輕輕地在紙張上落下幾行星星一般的文字:
我不再說出這些疼痛/身體里的,心靈上的/我也不再流出一滴淚水/盡管還藏著許多意外的感動/我不再躲避生活里的鋼鐵、黑暗/這些都曾扭曲擊打過我脆弱的神經(jīng)/在不知不覺的行走中我越來越平靜/在上蒼賜予的人生中/我只收獲一縷麥穗般/沾滿陽光水滴的感恩。
他落下的字不多,但都很認真。他是一個認真的孩子。這個認真的孩子寫了十幾年的詩,全國所有的詩刊都發(fā)過他的詩歌,乃至《人民文學》這樣比較莊嚴的刊物,算算幾百首是有的了。他原本可以在鄉(xiāng)村校園心無旁騖地教書育人,因為寫詩改變了他的命運,他從學校應邀走進政府機關(guān),雖然陪吃陪喝但也沒有放棄詩歌的書寫。詩歌是他唯一的理想,詩歌也是他最后堅守的陣地。他出了詩集《天邊的敦煌》,散文集《一個人的敦煌》,之后就不出了,說這世界沒有人看書了。于是他調(diào)轉(zhuǎn)目光,主編了《大美敦煌》《敦煌印象》《敦煌的詩》《敦煌花雨》等五本文學專著,那些都是關(guān)于敦煌的最美麗的書寫。我知道,他是自覺自愿地在系統(tǒng)地整理關(guān)于敦煌的文字。敦煌于他,就是宗教,他虔誠地膜拜在自己的精神家園。
讀過他的詩,我就感覺他的詩歌是穿著白色長袍的靈魂,是沐浴后干凈的胸口的一枚十字架。他絕不過分使用語言,也不會顛覆自己慣常的文字節(jié)奏,他語言的頓挫感很強烈,意向也干脆明白,不跟自己玩迷蹤。他的詩歌主要敘述對象就是生他養(yǎng)他的故土敦煌,就是那一日三餐一樣不可或缺的、層層摞摞的有時候是排山倒海的敦煌沙粒。那些沙粒在他的紙箋上活蹦亂跳,通身金黃、精靈一般的舞蹈。他說他是在沙子上寫詩的孩子,我覺得他也成了大敦煌的一粒沙。這一切都是因為愛到至深的物我轉(zhuǎn)換。還因為,沙就是敦煌的宗教意向。比如他書寫的關(guān)于沙子的詩句:
從一座沙漠的山走向另一座沙漠的山/有時它真像一個可親的女性/那抒情和柔和的感觸/在內(nèi)心里什么地方/突然就涌向沙漠額頭的細紋/過渡的細微聲音/我為之著迷。
這些句子柔美得有些傷感,恍若淡淡的、緩緩的,讓干枯的河床里氤氳的水霧。
詩歌寫作越來越小眾的時候,健榮說他不想寫詩了,他覺得很多詩歌都失去了意義,都是自己給自己劃拉一道傷口,然后自己自慰疼痛。他這樣說只是表達一種情緒,叫他徹底放下對詩歌的思考那是不可能的。于是,他開始散文的書寫。他的散文的主題依然還是敦煌的沙粒,那些沙粒更是恣意地鮮活在他筆下的世界。他用沙粒澆構(gòu)了自己的世界。他在沙漠這座城池里抒情、思考、省悟和仰望,淡淡的化悟和禪定,池魚潛底,波瀾不驚。
最近寫了一首小詩,不妨全文引用在這里:
妻子,讓我念一首詩
在這春天小小的屋子
帶著愛情的顫音
內(nèi)心裝滿淚水
我不可能到廣場上去念
我不可能到人群中去念
我多么可憐,還需要詩
如果你愛聽,我天天都給你念
在小小的家里
我厚著小小臉皮
非要你聽
非要你聽
我是一個多么小的詩人
只屬于你一個人
妻子,看你專注傾聽的樣子
我有多么幸福
這樣一首詩可以說表達了我今天對詩和詩人的看法。對于我來說,還需要詩。但對于這個時代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詩為何物,詩可以給人們帶來什么,已經(jīng)可以是個疑問了。就像這篇文章的題目《把詩放在哪里》確實是令人思考的問題。
二零一三年一月,我和鄭寶生選編的《敦煌的詩》出版,當然高興,林莽在序言中還曾說:“以詩歌的方式向敦煌頂禮,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這是近百年來中國新詩應該具有的文化的一部分?!睍霭媪?,就要發(fā)行,有讀者才可以說是一本好書吧!給所有作者寄了樣書后,把一小部分放在敦煌的幾個書店,另外的暫放在畫家李云川的敦煌美術(shù)館。鄭寶生是學校校長,先給同事們送了些。并幫助找人推銷一些,可其中的苦澀,就只有自己知道了,賣書人的難處和當初弘揚文化的心情,是多么殘酷的對比!這本書賣了不多,其他兩千多冊,李云川那兒也放不成了,我們又找人搬到鄉(xiāng)下。把詩放在鄉(xiāng)下,反正沒人看也沒人讀,這是個沒有人看書的年代。我到圖書館上班后,還寫下“一本書睡著了,毫不在意它美麗的臉上落滿塵?!钡木渥?,我看,現(xiàn)在,我們的《敦煌的詩》也會這樣。
所以,我和作家曹建川常說我是在沙上寫詩的孩子,我知道,今天寫的詩,也許明天就被風吹得不知去向了,但我還得寫下去,我想只要有一個人讀,我就要寫。這個時代的詩人,大多數(shù)都會是在沙上寫詩,讓時間的風來閱讀并篩選,不必希求永恒。如果可以,我用心靈做一個桌子,用熱血和靈魂寫詩,把詩放在心桌上。
我還有一首詩《我只愛一種詩意的生活》,表達的是我真實的心情。
這是寂寞的生活
孤獨、單純,只為一顆心而活
這是安靜的秋天
我知道郊外的樹燃起一片大火
接著又燃起一片大火
我知道一片干凈蔚藍的湖水也笑了
只在此刻只在此地
遠方夜夜馳過一列焦急的火車
我沒有焦急也不煩惱
我擁有的快樂也不是很多
一顆心很輕很輕
我知道枝條上的果實也很輕很輕
我要遇到一個靜美的人
像書頁里那么香甜的朋友
我說我只愛一種寫詩的生活
這里沒有股市的跌蕩
沒有書市的冷清
也不因為飛漲的樓價而夜夜疼痛
該喧囂的讓他們喧囂去吧
這世界太吵太鬧太沒臉了
讓我坐擁詩歌堅守簡單的幸福
熱愛一個早晨珍惜一個妻子
我只愛這一種詩意的生活
《北方作家》的編輯命我寫個創(chuàng)作談,我就寫成這樣,我覺得愧對了,謝謝愛詩的人們!
秋天小詩
秋天的午后,陽光微涼
讓我坐在你的對面
茶沸騰也是用一顆注滿熱血的心嗎
可你的話語似乎遙遠
隔壁學校的孩子們吵鬧
這個世界卻突然安靜
說起往事、朋友
說這一年過得好快
此刻卻不知如何度過
明白誰的臉上都多了些微憂傷
那是一根白發(fā)嗎
把胸膛和心戳得疼呀
到河邊走走吧
其實,我一個人去也可以
火車
火車來了有人歡喜
有人憂傷
這世界上聽不見轟響的地方已經(jīng)太少
我想那是北極或喜馬拉雅雪野
在我常年廝守的沙漠戈壁
火車上放出來的那一群人
一個都沒我認識的
他們是來朝拜心中的神嗎
其實,神是一座悠久的廢墟
相當于從歲月深處
轟隆隆地再次駛出
誰也看不懂誰
在火車上和在火車外
都需要獨自刮骨療傷
好久沒有到曠野上走走了
好久沒有到曠野上走走了
心好缺氧啊
還有腳,沒有光著
在風里踩那些泥土、野草
好久沒有讓陽光曬曬臉
或屁股
哪怕自由的奔跑一陣呼喊著
吹一口氣也好
好久沒有看一看馬
甩著尾巴
或者驢也行
再不就是一群散漫的羊吧
真的羨慕那個牧人
躺在草坡上哼著什么
才叫活著
不要聽人嘰嘰喳喳說的閑話
只愿聽一棵樹
或一只鳥兒說的
那樣的天空真藍真藍
比一顆寶石或心還要干凈
我不知道
我累困倦
常常頭疼欲裂
伴著心慌氣短
這是一個人該擁有的嗎
不是又會怎樣
只有在夢里我笑過
可那些小小歡樂很快
變成內(nèi)心里的碎玻璃
我不知道是世界還是我
反正都一樣疼著病著
已面目全非
風景倒影
那些堆積如山的詩
是誰一顆字一顆字堆起的呢
這世界已太擁擠
還是少湊些熱鬧吧
如果可以我就寫一片湖泊
讓風景看見蔚藍空洞的倒影
心還是石頭
你說人心都是肉長的
可有時也許不對
肉長的怎么那么硬
分明是一顆顆石頭
那些冷漠堅硬殘酷的石頭
都藏在一張張道貌岸然的臉皮后面
更糟的不是太冷
而是虛假溫情
那根本就不是心也不是石頭
究竟是什么
想想真叫人可怕
我也說不清
問題
洗耳恭聽
還是聽了一句臟話
再把耳朵洗凈
這是一個問題
還是兩個問題
是先的問題
還是后的問題
誰能說清楚
還是倒不如糊涂更好
這是一個中國的問題
或許
也被世界聽見
沙漠詩
沙漠上沒有路
卻可以清晰的留下腳印
我喜歡光著腳走
走一個早上或一個黃昏
我一個人
或兩三個人
遠方朋友來時一般都是詩人
他們會驚訝沙漠駱駝白云
說太美了
我看他的眼睛
一開始是饑餓最后是滿足
他坐在沙漠的脊背上
一顆碩大的淚水里
是一個早晨和一個黃昏
那么多血
原來天空的傷口
在那一瞬間照亮了沙漠
接著一粒粒沙
把一個年過四十的中年男人
臉打疼了
快樂
兩個小女孩子
在早晨的陽光里
碰了一下屁股又碰了一下屁股
她們后面跟著一群孩子
要是去上一堂野外課
我呆出了神,只說這叫快樂
高平
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名譽委員,甘肅省作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中共甘肅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其文藝終身成就獎。出版有詩集、小說集、文藝評論集、散文集、紀實文學集、隨想錄、古典文學釋著、劇本等二十多種。傳記體長篇小說《倉央嘉措》由《亞洲周刊》評為二零一零年世界華人十大小說。
曹建川
青海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石油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西部著名青年作家,著有長篇小說《魅惑敦煌》,中篇小說集《云朵之上是青藏》,散文集《穿越青海長云》。
方健榮
甘肅省中華文化促進會會員,甘肅省作協(xié)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詩刊》、《星星》、《綠風》、《詩潮》、臺灣《葡萄園詩刊》、《詩探索》、《中國詩人》、《飛天》等三十余家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