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紀
中國藝術精神的哲學本源(摘錄)
◎劉成紀
傳統(tǒng)中國是一個崇尚藝術與美的國度。文教傳統(tǒng)構成了中華民族最具歷史影響力的傳統(tǒng),審美價值代替了這一傳統(tǒng)的核心價值。國家風范講求“郁郁乎文”,個人風度講求“文質(zhì)彬彬”,家族傳統(tǒng)講求“詩禮傳家”。蔡元培曾說,中華民族之本質(zhì),是“富有美感之民族”。
吾國民族,以美立名。美、藝術與國家民族的關聯(lián),最早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團花彩陶。華,即花朵,華夏之華亦源于此,“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自此,中華民族成為一個以花為其象征的民族,以美為最明顯的標識,作為審美共同體的中國成為國家理想。
中國藝術主導性傳統(tǒng)為山水花鳥,崇尚美,注重愛,向往自由,美、愛、自由是理解中國美學和藝術精神的三個主導詞。中國藝術從來不是單純的視覺問題,而是哲學問題,不是西方意義上的視覺或聽覺藝術,而是“道圖”,是“哲學的圣像” 。得意忘象,得意忘言,形象承載的意味比形象本身更重要。
“道可道,非常道。 ”道的提出,是中國哲學史中最大的事件。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自此超越了經(jīng)驗的局限,有了從整體上把握世界的可能性。黑與白,是中國水墨畫的原色,也是最接近道的色彩。中國繪畫至少從魏晉以后,有寫形與寫神、寫實與寫意之分。這個“意”是宇宙的本質(zhì),藝術的使命就是將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彰顯出來?!耙狻钡谋举|(zhì)是“無”,所以中國畫是以有限的“有”去暗示無限的“無”。氣韻生動是中國書法繪畫的總綱領。氣是最接近道的,構成中國繪畫的原點,流動變化出生意氤氳的世界,生生不息,氣韻周流,大化流行。
中國哲學中,“自然”這一概念最早出現(xiàn)于老子《道德經(jīng)》“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并不是說道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范疇,而是指稱道具有自然本性。自然就是反人工,沒有人工鉗制的狀態(tài),代表著最高的自由。于是,藝術對自然的歌頌,就成為對自由的歌頌。儒家與道家都熱愛自然,在審美上,儒家重比德,總在發(fā)現(xiàn)自然符合人情人性的地方,“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欣賞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自然所比附的德性,從而形成了密不透風的賦予自然的道德譜系,欣賞自然的過程就成了品格養(yǎng)成的過程;道家重暢神,自我放棄,放棄心靈甚至放棄身體,如莊周夢蝶,回歸自然就是回歸家園。
中國哲學是為人生的,愛構成了這種哲學最具本質(zhì)性的價值取向。萬物皆有道性,人與他人、人與自然,都是同一個生命體的組成部分。人與他人、與自然內(nèi)在本質(zhì)的一致,使相互理解成為可能。這是世間之愛的依據(jù)。愛又分為道家左派的自愛、墨家的兼愛和儒家有差等的愛,道家則泛愛自然,要超越愛,自由境界是愛的最高境界。
愛與文化認同,使中華民族成為世界歷史上最恒久的情感共同體,日常生活在愛中審美化,“世間一切皆詩”。對世界的一往情深,鑄就藝術人生:與己為樂,與人為善,與物為春??鞓返娜松侨宓阑パa。既要廊廟,又要山林,以出世的心態(tài)入世,以審美境界為人生的最高境界。人類愛美的本性就是愛理想的本性。審美的方式天然是通向中國夢的。美學不是夢的外部裝飾,作為美學精神,要滲透到夢想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導)
摘錄:何瑞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