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媒體時代網絡化個人主義對社會性別的影響

2015-11-09 16:54廖維瑋
西部學刊 2015年10期
關鍵詞:社會性別個人主義新媒體

摘要:社會文化造就社會性別,反之,社會性別的構建加強了一種文化認同,男性性別氣質被構建成堅強的、陽剛的,而與之相反,女性就是溫柔的、體貼的。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化的個人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社會性別,由于多元化的個體發(fā)展,男性和女性的差異可能由個體的差異來取代,也會摧毀傳統(tǒng)的社會角色分工和傳統(tǒng)的家庭結構。在新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結合社會性別這一概念的起源和歷史發(fā)展,探討網絡化個人主義對社會性別產生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弱化了傳統(tǒng)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差異;二是增強了兩性社會角色的多樣性;三是加速了傳統(tǒng)家庭結構的轉變。本文認為社會性別可能會消亡,傳統(tǒng)的家庭結構也會改變,網絡化個人主義會使個體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發(fā)展。

關鍵詞:新媒體;個人主義;社會性別

中圖分類號:C913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

在傳統(tǒng)社會里,我們只以生理性別來劃分男性和女性,而社會性別這個概念,《英漢婦女與法律詞匯釋義》中解釋為社會文化形成對男女差異的理解,以及社會文化中形成的屬于女性或男性的群體特征和行為方式。[1]社會文化造就社會性別,反之,社會性別的構建加強了一種文化認同,人們普遍認為男性的形象就應是堅毅的,陽剛的,具有責任感的,而女性就應是溫婉的,陰柔的,具有依賴感的。

在中國的古代哲學中,有太極這一重要的范疇,宇宙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太極圖中陰陽雖涇渭分明,但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可以得到調和。傳統(tǒng)文化中,男性和女性就是一陽一陰。然而,人類社會從母系氏族社會演變成父系氏族社會,概念一直停留在女權和男權上,兩性社會地位難以得到平衡。隨著社會生產結構的變遷,傳統(tǒng)意義上靠體力優(yōu)勢的產業(yè)不再一統(tǒng)天下,一些職業(yè)需要智力和綜合素質,女性從傳統(tǒng)家庭的束縛中走出來,以往“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結構發(fā)生了改變,職業(yè)女性開始走上生活舞臺,女性開始承擔事業(yè)女性和家庭女性的雙重角色,兩性社會角色開始變化。

除了生產結構的變遷為兩性均衡發(fā)展帶來了新空間,新媒體時代下,互聯網的崛起對社會各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由于其具有的開放性、即時性、共享性、交互性等傳播特點,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人們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利,各種定制化的服務,讓人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伸張?;ヂ摼W重新塑造了一種文化和思維,使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女性主義認為新媒體時代是女性爭取更多權利的良好契機,互聯網從另一層面上解放女性,使女性增強自身素質,擁有表達自我訴求和追求自身權利的渠道。這種對女性自身的思考都是在男權社會下產生的,在這一基礎上,社會網絡的發(fā)展可能將兩性的問題帶入新的領域。

美國社會學者威爾曼把社會網絡分為三個時期,小盒子結構、全球地方化的社會結構和網絡化的個人主義。網絡化個人主義時期,互聯網顛覆了傳統(tǒng)的傳播模式,將人們從家庭、社區(qū)為中心中解放出來,形成以人為節(jié)點的傳播模式。這種個人對個人的交流方式,形成了個人化的社區(qū),更加注重和強調個體的發(fā)展。網絡化的個人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社會性別,不再大而化之的用兩性群體的特征來分析差異,也不再賦予男性和女性固定的標簽,由于多元化的個體發(fā)展,男性和女性的差異可能由個體的差異來取代,也會摧毀傳統(tǒng)的社會角色分工和傳統(tǒng)的家庭結構。本文在新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結合社會性別這一概念的起源和歷史發(fā)展,探討網絡化個人主義對社會性別產生的影響。

一、社會性別概念的源起和發(fā)展

社會性別是貫穿女性主義的重要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女性學者安.奧可利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她認為社會性別是建構的。就如法國女哲學家波伏娃曾經說過:“一個人不是生來就是女人,它其實是變成的?!?美國女性學者坎達斯.韋斯特和奇默爾認為:“社會性別是一種獲得的地位,這一地位是通過心理、文化和社會手段構建的。”《牛津社會學詞典》的定義是社會性別關注男女之間的由于社會結構性原因所形成的差別。社會性別不僅指個人層次上的認同,而且

指結構層次上的在文化預期和模式化預期下的男子氣和女子氣。 ?在西方,盡管對社會性別的界定是多種多樣的,但總體上認為社會性別是在人們所生活的環(huán)境中建構出來的,在互動中形成的,在文化中發(fā)展的,性別認同具有共通的衡量標準。社會性別強調差異性,決定了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不同,男性性別氣質被構建成大丈夫,而與之相反,女性就是小女人,這種不同的氣質建構決定了男女社會角色的分工,偏于柔弱的女性承擔家庭事務,剛強的男性外出務工。在東方,以中國為例,認為社會性別是可以變化的;女性是發(fā)展的主體,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和能力,與男性保持平等互助的關系;研究女性問題應該放在宏觀的社會背景和權力格局中,認識到社會對于女性發(fā)展的限制;關注不同政策對兩性的影響。社會性別理論從根本上認識到了不平等的兩性關系背后深刻的社會因素。

在社會性別的基礎上,人們提出了旨在促進社會性別平等的另一個概念“社

會性別主流化”?!吧鐣詣e主流化”最早提出在1985年聯合國第三次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上。聯合國在1997年給社會主流化這一概念的界定是,“即性別問題納入主流是一個過程,它對任何領域各個層面上的任何一個計劃行動、包括立法、政策或項目計劃對婦女和男人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它是一個戰(zhàn)略,把婦女和男人的關注、經歷作為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各領域中設計、執(zhí)行、跟蹤、評估政策和項目計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來考慮,以使婦女和男人能平等收益,不平等不再延續(xù)下去。它的最終目的是達到社會性別平等?!鄙鐣髁骰褪窃谏鐣母鱾€領域的管理、決策和發(fā)展都要考慮到女性和男性的因素,盡可能滿足兩性訴求,特別強調對婦女的關注,提升婦女在社會事務中的話語權。聯合國婦女發(fā)展基金指出,社會性別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婦女主流化,注重婦女參與,將婦女的觀點和意見納入主流制度的考量范圍之內,保證婦女擁有平等的權利。 二是社會性別觀點主流化,通過研究政策范疇內的事務對兩性不同的影響,了解男女決策和運用社會資源的差異。社會性別主流化可以促進兩性對政治的參與,進一步推進民主進程,提升社會公平正義,有利于社會和諧發(fā)展。

二、網絡化個人主義的源起和發(fā)展

美國社會學者威爾曼提出社會網絡的三個模型,小盒子結構、全球地方化的社會結構和網絡化的個人主義。在小盒子模型里,社會網絡是以鄰里和個人為基礎形成的社交網絡關系,人們之間是以親密關系來形成交往圈,人們共同生活在一個社區(qū),一個城鎮(zhèn),人們都互相認識彼此?!扒肮I(yè)化時期的社會關系以巡回樂隊、農業(yè)村莊、商貿城鎮(zhèn)和城市里的鄰里為基礎,人們與人們以

串門的形式來搭建關系,這樣的關系存在特定緊密的空間和環(huán)境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交通運輸的發(fā)達,電話、汽車的廣泛使用開啟了全球地方化的時代,鄰里之間的關系減弱,人們可以跨越空間的阻礙來進行溝通和鏈接。“以分享共同的興趣代替了親戚鄰里之間的關系,形成的新社區(qū)。與小盒子模式相比,全球地方化對周圍環(huán)境的依賴比較弱,是地方與地方的連接?!痹谌虻胤交哪J嚼?,地域不再是限制人們與他人交往的因素,人們在保持自己地緣關系的同時,也走出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嘗試與外界建立起一定的聯系,全球地方化帶來的是更多的機會和自由。手機的普及,無線通訊的發(fā)展,從地方到地方的連接逐漸變成個人對個人的連接關系。新媒體時代,新媒介的發(fā)展瓦解了傳統(tǒng)的時空概念,個體成為各自社會網絡的中心節(jié)點,促成了網絡化的個人主義的興起。社會的連接模式從傳統(tǒng)家庭為單位的傳播模式到地域間的連接再轉變?yōu)閭€人對個人的連接,個人化社區(qū)逐漸形成,“個體通過各自的社會網絡獲取信息、合作、社交關系和歸屬感”,個人處于社會網絡中,但社會網絡呈現出個人化的趨勢。在網絡化個人主義中,個人的多元認同也是重要的部分,人們可以根據自我喜好,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來形成更為多樣的個人認同,更加突顯自我的個性特征。網絡化的個人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開始改變人們之間的社交關系。

三、網絡化個人主義對社會性別的影響

社交網絡朝著網絡化個人主義的方向發(fā)展,網絡意識逐漸取代群體意識,以互聯網作為依托平臺,發(fā)展個人對個人的連接關系。新媒體時代下網絡化個人主義對社會性別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

1.弱化了傳統(tǒng)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差異。互聯網時代,由于其開放性、匿名性等特點,消解了傳統(tǒng)的性別觀念,兩性差異界限變得逐漸模糊。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往往被性別身份所束縛,行為規(guī)范和生活方式必須符合自己的性別特征,以避免社會輿論壓力。但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匿名制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男女的性別差異。通過不同的代號、昵稱,人們能夠更加自由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充分展示出自己真實的個性特征。人們在網絡中塑造另一個“自我”,男性不再獨有強硬的氣質,柔弱也不再是女性的代名詞。在網絡個人主義中,個人主義是一個非常重要概念,“個人主義強調個人之間的普遍人格平等,而不是問每個人的具體特征。在聊天室、新聞討論組、電子公告牌中,參與者都只是一個代號,代號背后到底是誰卻不得而知。代號與代號只存在平等關系”,這種平等關系強化了網民的個體性別意識,人們以一種多元的性別特征存在。在以往的男性主導的社會文化中,女性通常以一種謙卑、禮貌、保守的形象呈現給大眾,而新媒體時代,女性得到了話語權,有了表達的平臺和渠道,開始運用互聯網突顯個人形象,打破社會對女性的道德束縛,如木子美、鳳姐等網絡紅人都一再顛覆以往的女性傳統(tǒng)形象,有了自我主體意識,向人們展示了另一種人格特征。因此,在網絡上存在著去性別化的現象,人們可以將自己現實中的身份隱藏起來,突顯自我的個體特征。

2.增強了兩性社會角色的多樣性。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以及自己個性是否能充分得到彰顯。網絡化個人主義,這種以個人為節(jié)點進行傳播活動的社交網絡,關注自身的發(fā)展和需求成為重中之重。在社會性別的理論中,對男性和女性都有一定的預設,男性頂天立地,女性小鳥依人。男性占據社會權力的主導地位,男人由于其扮演的社會角色,更為關注社會事務的領域,例如政治、軍事、體育,女性的社會角色基本是與家庭相聯系的,處于弱勢地位。隨著社會生產結構的變遷,傳統(tǒng)意義上靠體力優(yōu)勢的產業(yè)不再一統(tǒng)天下,一些職業(yè)需要智力和綜合素質,因此導致了女性社會角色的變化。新媒體時代,依托互聯網平臺,男性和女性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來塑造自身,每個人在極大程度上的自由發(fā)展。以女性為例,職業(yè)女性出現,特別是參政女性更好的說明了女性在社會角色中的轉變。在傳統(tǒng)社會中,由于社會生產結構的需求,“男尊女卑”思想的束縛和禁錮,性別歧視現象極為嚴重。在政治領域,人們在觀念上不接納女性參政, 不但排斥、禁止女性涉足政治領域,甚至認為女性參政是篡奪政權,破壞傳統(tǒng)的做法。女性受教育程度較低,女性群體對政治熱情不足,沒有參與政治的覺悟,沒有明晰的判斷力和獨立的判斷能力,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也不足以承擔起參與、治理國家的任務。隨著社會的開放,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互聯網信息的開放性,每個人可以獲取自己所需的資源,以自己為傳播節(jié)點,與他人進行直接的溝通和交流,女性開始關注以往傳統(tǒng)意義上屬于男性的領域,參與社會事務的意識和熱情加強,開始更加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逐漸打破傳統(tǒng)社會中男性參政的格局。

3.加速了傳統(tǒng)家庭結構的轉變。家庭結構的變化體現在規(guī)模、分工和夫妻關系上。家庭的規(guī)模急劇變小,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晚婚晚育成為普遍現象,“在美國,沒有孩子的家庭從1970年的10%升到了2008年的20%,家庭中孩子在18歲以下的由1950年的52%到2008年的46%,這些數字的遞減說明丁克家族和單身變得更多了?!奔彝サ姆€(wěn)定度變差,離婚人群普遍增多,“美國的離婚率從1960年的2.2到2005年的3.6(每1000個人中間),在加拿大,離婚率從1960年的0.4上升到了2005年2.2。人們更多用同居替代結婚,1980年僅有16%的美國人同居,2000年有41%,2010年超過50%?!痹诩彝ソ巧?,男人外出務工,女性相夫教子的狀況發(fā)生了改變。科技的發(fā)展,傳統(tǒng)依靠體力、標準化的生產模式向精細化、智能化的方向轉變,產業(yè)更加個性化,互聯網的出現,消除了男性和女性在體力上的差異,給女性帶來了新的就業(yè)機會。馬克.佩恩在《小趨勢》這本書里,以鮮活的例子描述了女性職業(yè)群體崛起的趨勢,以說話為主的職業(yè)女性占據越來越大的比例,比如新聞界亦或是廣告或者公共關系的行業(yè)。反之,在社會也出現了“身強力壯的女人”,女人在從事重體力活的職業(yè)中比例也在增長,漸漸地打破了職業(yè)的限制,甚至給社會結構的轉變帶來新的契機。在家庭關系中,妻子外出工作,丈夫更多照料孩子的這種家庭使得丈夫和妻子之間的角色變得模糊起來,實際上,這說明夫妻雙方必須作為被連接的個體來互相溝通如何重新安置家庭角色?!?家庭生活也變得愈加個人化,“成年的加拿大人一個人獨處的時間從1986年的每天平均257分鐘到1998年的每天平均354分鐘,增長了38%”。這說明這種社交網絡,使得人們愈加的獨立和個性,在互聯網中的構建自己的世界,與家人溝通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家庭關系朝著新的方向轉變。

對于傳統(tǒng)兩性之間的分析,建構在社會性別上的理論和話語都是在女性主義框架下發(fā)展起來的,因此社會性別概念是男權社會的產物,也為兩性賦予明確的標簽。利用社會性別來思考問題,難免將男女兩性對立,以兩性群體特征來簡單的區(qū)別個人的差異。新媒體時代,網絡化個人主義開啟了兩性關系的新時代,給予了思考的新角度,社會性別的建構會在個人化的網絡中逐漸弱化,男性和女性會被個性所替代,進一步模糊社會性別的概念,人不再以社會性別區(qū)別男女,而是朝著個性特征去賦予更為多元化的標簽,如“女漢子”和“偽娘”等概念的出現就是對社會性別的挑戰(zhàn),“偽娘”的說法固然是消費社會的狂歡,也充分代表了這種特質的男性與眾不同的個性差異,而女漢子用來形容內心柔弱,外面堅強的女性,已經徹底擯棄了兩性這種簡單的劃分。而支撐社會性別理論的社會結構已經發(fā)生了變化,由于傳統(tǒng)的家庭結構的轉變,社會角色分工的多樣化,互聯網等新媒介的影響,每個人都更注重和強調自身的發(fā)展,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標簽,進一步打破傳統(tǒng)的社會性別觀念和社會角色分工,甚至可能改變家庭這種舊的組織方式,由兩性認同形成新的個人認同,每個人能夠遵循內心的想法,追尋真正的自我,在網絡化的個人主義中得到極大的自由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建中,孫中欣,邱曉露主編.社會性別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2]譚兢常,信春鷹主編.英漢婦女與法律詞匯釋義[M].中國對外翻譯公司,1995.

[3]劉寬.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J].國外社會科學,2001(6).

[4]師風蓮.社會性別視角下當代中國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5]韓賀南,張健.女性學導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6]克莉絲.維登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后結構主義理論[M].臺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7]馬克·佩恩,金尼·扎萊納.小趨勢—決定未來大變革的潛藏力量[M].劉庸安,賀和風,周艷輝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8]楊伯溆.全球化:起源、發(fā)展和影響[M].人民出版社,2001.

[9]鄭一卉.網絡傳播與個人主義[J].當代傳播,2001(11).

[10]Lee Rainie and Barry Wellman,“Networked: The New Social Operating System”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2012.

[11]Caroline Haythornthwaite and Barry Wellman, "Moving the Internet Out of Cyberspace: The Internet in Everyday Life: An Introduction", in The Internet in Everyday Lif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2.

[12]Manuel Castells,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2000.

作者簡介:廖維瑋,女,陜西平利人,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與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

(責任編輯:李直)

猜你喜歡
社會性別個人主義新媒體
魯迅的個人主義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論》為例
《心是孤獨的獵手》中的社會性別研究
中國夢與社會性別平等問題探微
對當代大學生國際時事關注度的社會性別分析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jié)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健康公平性探析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流變的歷程
概念起源時間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