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微漾
論詩歌的突圍
年微漾
年微漾,原名鄭龍騰,1988年出生于福建仙游。福建省作協(xié)會員,軟件工程師,作品散見《詩刊》《星星》《綠風》《福建文學》等刊物,著有詩集《一號樓》。
我們所意指的“突圍”源自于這一軍事術語的泛用。著名的古代軍事奇書《孫子兵法》曾對“圍”規(guī)定了一個概念,即: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隨后,書中又說:“圍地則謀。”值得一提的是,“突”作為“圍”的對立面,面對風云變幻的戰(zhàn)場,兩者從來都不是分立而論的。有圍必有突,有突必思反圍。
站在風格論的立場,我認為詩歌的突圍和圍棋的突圍有很大的相似度。博弈伊始,手談雙方占據(jù)星位,飛棋落子,此為圍;一旦暫處劣勢,則拼命構造活眼保護活眼,此為突:兩者相輔相成,缺一則可能滿盤皆輸。推及詩歌的領域,一個人寫詩,必先從讀詩仿詩開始,意圖借鑒前人的手法探索自己的風格,此為突;一旦風格形成,又著力于從視角、語言、意境、韻律上尋求升華,意圖影響后來的寫詩人,此為圍:兩者同樣統(tǒng)籌兼顧,以衡量一個詩人的風格是否成熟,已臻化境。
古人云:“窺一斑而知全豹?!比绻軌蛲ㄟ^呈現(xiàn)在有限鏡像里的斑來反芻一頭彪悍華麗的豹,善莫大焉。正是在這樣的意圖下,我把平日里寫過的一些詩評集成這篇文章,以詮釋我所理解的突圍的本義、途徑以及效用。
古詩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認為對于一首詩歌的解讀,首先應該是“讀”,其次才是“解”。而一首好的詩歌就會迅速利用這“讀”的時間培養(yǎng)閱讀者的語感,并引導閱讀者在一種良好的首因效應下繼續(xù)探索詩歌的深意。
彼 岸
巫小茶
我們死在彼此的路上
當霧靄推開山嵐
月光插翅難飛
適合這樣的天空
第一段是一個條件語句的倒置?!奥飞稀焙汀吧綅埂痹陂喿x習慣上是合韻的,意在突出這一語句的條件部分。“彼岸”象征一個尋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雖然徒勞無功,但我們從中收獲到情感和經(jīng)驗;而事實是,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人的一生無非“生”與“死”。于是事情變得簡單了,我們當下所處的并容易被忽略的此岸,可能就是我們苦苦尋找的彼岸。就像月亮從東移到西,可能是想逃離整個夜空;然而在觀月者的眼中,這種朦朧、這種光影和這片夜色其實是和諧適從、相得益彰的。
又如:
當泥土的芬芳已被榨干
嫣然一夢
當泥土的芬芳已被榨干
樹葉的靈魂還游走在
根的兩岸
而果子將對豐收的渴望掩埋
田野間
故鄉(xiāng)的歌聲嘹亮
阿媽啊
恩賜給我淚水吧
阿媽啊
請讓我寧靜安詳?shù)拈L眠
當泥土的芬芳已被榨干
我的疼痛
化作思念
當泥土的芬芳已被榨干
我的幸福
已達彼岸
這首詩有種難以企及的音律美,仿佛一首殤歌飄蕩在布滿羌寨的汶川土地上。(原詩曾注:5·12為汶川桃坪羌寨而作。)而這種韻律,重疊地越緊密,飄蕩地越悠遠,詩歌里的情感也就傳達地越深入。每每讀罷,多有悵然落淚。
當講究平仄押韻的古體詩退出主流文學的舞臺,我們不禁疑惑,詩歌的韻律感,是應該決絕地摒棄,還是該有所保留地繼承?如果是繼承,又該以何方式?這幾首詩已經(jīng)從這個角度給出了解答。
在讀一首詩的過程中,如果韻律是這首詩的環(huán)佩,那么語言就是她的彩衣。然而,有很多詩者在詩歌語言觀念上存在著不可調(diào)和的分歧:有的人極力提倡純口語,而有的人則傾向于華麗辭藻的應用。所謂物極必反,這兩種極端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妥善安排好詞語的比例,才能做到雅俗并重。在古代,“辛詞”和“柳詞”便是兩種典型的范例,而這兩種范例,又能帶給現(xiàn)代詩怎樣的啟示?
揚州那個慢
林宗龍
慢的并非淮左,竹西,
十里春風。
慢的是雁聲,留不住的滿面桃花,無人問津。
開了又敗的是薺麥。那年的姜夔,乳臭已干。
我,空有一世英明。
“過春風十里,盡蕎麥青青”。這首詩的精妙之處在于將姜夔的原作修改得得心應手,毫無刻意雕琢的痕跡。標題讓我想起柳永、周邦彥、姜夔等一些多才多藝的宋代詞人,他們本身也精通音律,常常填詞后并自度曲律。為了和前人的詞牌區(qū)分開來,他們會在改后的詞牌后面加上“快”或者“慢”加以區(qū)分。而宗龍的這首詩亦可看作是他本人的一曲小調(diào),將一些口語帶入古詩詞,使得句子變得更加活潑,更具跳躍性,也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習慣。
又如:
等雨停
群紛落葉
蟋蟀還在吵鬧,都是不睡覺的壞孩子
雨一直下,我站在屋檐下聽
夜深了,回家吧小孩
等雨停,從來沒這么認真
淅淅瀝瀝淅淅瀝瀝,回家的路都濕了
這首詩屬于書面語和口語結合的體例。詩歌描寫深夜等雨停時的一系列“安靜——焦急——認真”的心理過程,以一個少女的口吻,符合了作者的現(xiàn)實和心理年齡,同時也使得詩歌讀起來更加生動、形象、深刻,從而引導讀者理解這個“壞孩子”,包容這個“壞孩子”,疼愛這個“壞孩子”。
當然,語言運用得好的詩歌還有很多,篇幅原因不加完示。所舉的三個例子,俗雅成分比例不同,意在讓讀者自己判斷和選擇。
再來談意境。意境是一首詩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關系到詩歌的質(zhì)感和張力。蘇軾曾評價王維“詩中有畫”,就是指詩歌的意境。同樣,意境的構造也會物極必反,一首詩是否變成一篇枯燥的說教文,或者一則走馬觀花的游記,全在于意境的把握。如:
當月亮爬上城市的屋頂
俞昌雄
低矮的芒果樹下有人抬頭,他是謹慎的
他在這座城市呆了一夜,眼角布滿星光
繞城的河流淌過好幾十道彎才停止翻卷
它是膽怯的,不敢取出腋下私藏的黑暗
一小枚孤零零的月亮爬上它自己的屋頂
它告別過的靈魂是卑微的,等同于忘川
芒果樹渴望逃跑,宛如黑暗中私奔的人
地底下仍有長眠的氣息,掩著厚厚的塵
一朵偷偷綻放的曇花第一次露出了觸角
人間被舊報紙裹住,松手時才滴下淚花
那時,成千上萬的民眾就在空氣中安睡
而我握著數(shù)百個漢字,像那絕望的小偷
我們在一座城市生活得久了,常常會覺得她已如同一枚被擠干的橘子,沒什么新意。但作者不是,他與福州的淵源已然久遠,可寫出來的詩句卻仍富有新意。這首詩結構齊整,通過“月亮”、“芒果樹”、“星光”等意象構造出城市之夜靜謐而又躁動、清高而又卑微、溫暖而又孤獨、安詳而又微帶絕望的意境,并以此折射作者的心境。因此,每每讀罷他的詩歌,總感覺是在與故人交談,這一切全得益于他擅長素描出的似曾相識的情境。
再如:
當我把聲音說的很輕
七月之月
當我把聲音說得很輕
我的耳中,已無安寧
最近的潮水已經(jīng)阻塞
有回路的淺灘
我們突然變作了
這汪洋中的一片孤島
看不見的岸
是我們想望的船
時間無時無刻不在
顯示它的威儀
它那白色潮頭之上
是什么海鳥在飛
它迅疾的來去
啄食我們的身體
我把一片紙做的小船放生
讓它代替我們生存
它那樣脆弱渺小
活下去的機會如此渺茫
卻又如此無邊
我在上面畫了一顆心
作者是有野心的。他在這首詩創(chuàng)作之前就把意境定位在海邊,讓大海成為愛情的象征和見證。所以全詩緊緊圍繞大海這個場景來設置意象,并極力使每種意象合情合理,和諧搭配。于是我們拍案于“潮水已經(jīng)阻塞/有回路的淺灘”、“我們突然變作了/這汪洋中的一片孤島”、“看不見的岸/是我們想望的船”等一系列堪稱妙筆的句子。而作者也正當?shù)赝ㄟ^大海表達了自己對愛情稍縱即逝的茫然和對愛人信誓旦旦的堅決。
想讓別人愛你的詩,必先自己愛自己的詩;想讓別人進入你的意境,必先讓自己沉溺在自己的意境里。只有感動自己的意境,才可能感動別人;只有讓自己敝帚自珍的詩歌,才有可能讓別人也愛不釋手。
如果說詩歌的技巧構成了棋盤的形狀,那么詩歌的視角就是棋子的分布。中國古代的審美系統(tǒng)最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而講究“內(nèi)外兼修,天人合一”。如何使一首詩顯得寓意深刻,情感飽滿,如何使一首詩順應時代和民族的氣質(zhì),就要依靠詩歌的視角。
不知離
楚無衣
一枚秋天的信箋
在掌心,蓋住細紋
轉身。你對我好的場景
在腦海里。折疊。反復
我沒有哭,熙熙攘攘的站臺
有人去。有人來
遇見。離開。無可避免的
我的存在是一種傷害
我不會說對不起,就像
你決絕地離去
這首詩很輕,也很精彩。我看中的是“你對我好的場景/在腦海里。折疊。反復”,與李清照的“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時還能讓我想起曾軼可的“最恨你那么久都不來見我一次/最愛你當遠處傳來你的相思”(《最天使》)。然而這終究只是一首抒發(fā)個人情感的小情歌。
又如:
有風吹來
若小曼
列車是分段的,一截一截
像戰(zhàn)場上抬下的擔架
像士兵被擊爛的胳膊
紗布漂流在蘇黎世湖
紅色液體被鳥翅膀套走
我坐在古老內(nèi)容里
試圖挖掘遺失的意義
我是那面羊皮鼓
穿行在瓦礫中
不斷剪輯泛黃膠片
直至有風吹來
將我的歌聲,一同吹進
夕陽沉溺的地方
讀書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就像作者此刻在唱歌,而就在她看見火車的剎那,鱗次櫛比的車廂讓她聯(lián)想起史書中記載的戰(zhàn)亂。作者視角開闊,從現(xiàn)實景致的荒涼映照出戰(zhàn)爭的殘酷和歷史的悲愴,并借此表達自己對戰(zhàn)爭的唾棄以及對命運的悲憫。
《尚書》里說:“詩言志,歌永言。”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边@些既是詩歌的要素,也是詩歌的功用,它們是永遠都不會過時的。廣大的詩者只有在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情感的同時,關注祖國命運,關注歷史民生,才會讓自己的詩作永放光彩,才能真正實現(xiàn)“突”與“圍”。
之所以將“想象”和“修辭”兩者合并,是因為我認為兩者是同一事物,或者說姿勢:作者把對事物、事態(tài)的聯(lián)想,投諸紙上寫成詩歌,就是一種修辭。一個優(yōu)秀的詩人需才情兼?zhèn)洌翰趴梢詰{借悟性獲諸書卷,而情就要靠個人的靈性和氣場。可以說,對于修辭的運用,正是作者向讀者出示的一張關于自己靈性的身份證。
作為一個王
馬東旭
天空很小,我的子民像羔羊(評者注,下同:比喻)
對祖國的恨,在體內(nèi)住了多年(擬人)
而愛大于春天。颮風來襲時(比擬)
宋朝的江山不穩(wěn),它走過,眾生死去(擬人)
整個版圖比清明黯淡,像一個詞(比喻、比擬)
瘦了下來。我喝下大碗的酒(擬人)
騎上馬,與金兵,刀光劍影(白描)
魂魄散去,肉身還給了大海(擬人)
這首詩有諸多的意象,如果不加合理的修辭,不免陷入混亂。作者在標題就點明了詩歌的敘述立場,“王”既有英雄主義的豪邁,也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悲壯。作者“作為一個王”,隨著歷史的遷徙,最終難免“魂魄散去,肉身還給了大?!?,不能不讓人扼腕。全詩共八句,句句皆有修辭,盡管有些較為淺顯。(如第二句,根據(jù)動詞“住”來判斷此處為擬人;第六句根據(jù)“瘦”;第八句根據(jù)“還”。)這些修辭隨著敘述的演進,如同燈光般移動照耀在一條項鏈上,使之順次反射出寶石的光芒,也統(tǒng)一了整首詩豪邁與悲壯并存的感情基調(diào)。
作為修辭學的案例,這首詩是一則成功的應用文本。
詩人往往多愁善感,因此詩歌的情愫也往往瞬息多變,難以觸摸。情感的突圍,對寫作者自己而言,情真才能情深;對于讀者來說,憑借感情的深度可以反過來透視到作者的真誠和真摯——從而達到寫作與閱讀的同步。
蟋蟀
小米
是誰沒有故鄉(xiāng),
一如我漂泊在風中。
草葉黃了,我的蟋蟀即將藏匿;
你已經(jīng)上路,沒有行囊,
而整個秋天卻與你同行。
天空蔚藍,云彩很白,
大地遼闊無限。
我更在遼闊之外,
尚未出發(fā)就開始疲憊;
習慣的傷痕隱隱作痛。
所以,到達你只是一種夢想,
春天只是一個童話。
小米的這首詩營造了一幕初秋的空境,天空、云彩、風、草葉、大地,這一切都在這種空境中相互輔佐,相互統(tǒng)一,因此作者的抒情很輕,不愿破壞這種和諧安詳?shù)闹餍?。而即便如此,讀者仍可通過“漂泊在風中”、“草葉黃了,我的蟋蟀即將藏匿”、“整個秋天卻與你同行”等句子察覺到作者平淡而遼闊的哀傷。傷得不露骨,卻深刻。
又如:
在超市
王九城
啤酒買青島的
葡萄酒買張裕的
粉絲買龍口的
花生油買魯花的
水果只能買當?shù)氐?/p>
一個在西安
生活了三年的山東人
明天要招待
來自家鄉(xiāng)的親人
初看標題和第一段,本以為作者是要表現(xiàn)一個更年期主婦借助每日的采購清單來發(fā)發(fā)牢騷。當讀完最后一句,這種誤解又馬上轉變成一種喜慶的格調(diào)?!耙粋€在西安/生活了三年的山東人”,作者之所以這么詳細地強調(diào)自己的生活背景,其實是在暗示一種欣喜若狂的心情。正是有了這個小插曲,這首詩讓同樣“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我產(chǎn)生了共鳴和羨慕。
詩歌能夠完整地傳情,那么它的某種使命也就達到了。
以上的詩歌大致按小標題分類加以挑選,但不少詩歌兼具多種屬性。另,筆者的眼光也不一定和所有人的一致,所做的也旨在表明自己對突圍的看法:突圍者,不在“突”,也不在“圍”,而在“突”與“圍”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