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輝
核磁共振與CT用于急性顱腦損傷診斷價值對比分析
高艷輝
目的 分析核磁共振與CT用于急性顱腦損傷的診斷效果。方法 研究對象為2014年4月~2015年8月間收治的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共有60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觀察組。對對照組病人運用CT進行診斷[1],對觀察組病人運用核磁共振進行診斷,比較分析兩組病人診斷效果。結(jié)果 病人進行顱腦損傷檢查時,運用核磁共振檢測出的顱腦損傷部位明顯多于對照組運用CT檢測的數(shù)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17.2896,P<0.05);對照組診斷異常陽性率為66.67%,觀察組診斷異常陽性率為8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17.2896,P<0.05)。結(jié)論 對急性顱腦損傷病人運用核磁共振的診斷方式,能有效檢測出病人的顱腦損傷部位,取得較好的診斷結(jié)果,有臨床推廣價值。
核磁共振;CT;急性顱腦損傷;診斷價值
急性顱腦損傷在外科臨床中較為常見,可由病情程度的不同可造成不同的后果,嚴重者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2],如果及時治療可有效提升病人的生存率,所以,當病人發(fā)生此癥狀時,一定要及時治療,不可拖延,降低治療風險,保證治療效果。本文選取60例病人分別用核磁共振與CT對急性顱腦損傷進行檢測,對比其影像學效果,分析其診斷結(jié)果。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對象為2014年4月~2015年8月間收治的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共有60例。經(jīng)患者臨床表現(xiàn),初診皆為急性顱腦損傷。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即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齡(29±0.88)歲;對比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平均年齡(31±0.68)歲;比較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癥狀、年齡、性別等),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方法
1.2.1 CT檢測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CT檢測法,檢測中所用儀器為西門子CT掃描儀[3],其電壓為125kV、時間2-3s、矩陣512× 512、窗寬85-110HU、窗位30-50、管電流為125kV,對患者采取軸位掃描,以O(shè)M線為基線,設(shè)置層厚10mm,設(shè)置層距10mm,對重點部位采用薄層掃描,薄層的層厚為5mm,層距也設(shè)置為5mm。
1.2.2 核磁共振檢測法 對于觀察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診斷方法,所選用的機器為CE公司生產(chǎn)的核磁共振診斷儀,型號:1.5T SIGNA H DE[4]。其參數(shù)有橫軸位 (T1W I/IRA、T2W I/FSE),矢狀位(T1W I/IR),其中當矩陣為 288×224時,T2W I取 TR 4700ms、TE137ms;當矩陣為288×192時,T1W I取TR 1830ms、TE19ms,對患者進行檢測時,設(shè)置層厚7.00mm,對薄層設(shè)置3mm,層間距設(shè)置為1.0mm。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顱腦損傷部位與檢出異常陽性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兩組數(shù)據(jù)間的數(shù)據(jù)差用X2檢驗。P>0.05表明對比結(jié)果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比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所用檢測方法的異常陽性率,觀察組陽性25例,對照組20例;觀察組陰性5例,對照組10例;兩組異常陽性率相比,觀察組為83.33%,對照組為66.67%。比較兩組數(shù)據(jù),差距顯著(X2=17. 2896,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種檢測方法的異常陽性率對比[n(%)]
對比兩組患者顱腦損傷部位情況,觀察組檢出的顱腦損傷部位多于對照組所檢出的顱腦損傷部位。并且就患者顱腦損傷部位的百分比來看,觀察組比對照組更高。比較兩組數(shù)據(jù),差距顯著(X2=17. 2896,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病人顱腦損傷部位情況[n(%)]
CT掃描技術(shù)主要是以人體組織對X線的透過與不同的吸收率,對人體進行立體與斷面的成像技術(shù),這種技術(shù)有較強的敏感度、較齊全的功能以及科學的處理技術(shù),因此,它能明確病人顱腦損傷的具體部位與具體病變,可有效提高病人的確診率。除此之外,運用CT檢測方法有著簡便的過程,不用醫(yī)生與病人長時間等待,廣泛運用于臨床中。
作者單位:457400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人民醫(yī)院
MRI(核磁共振成像)在我國醫(yī)學上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檢查方式,核磁共振成像作為一種新型的影像檢查技術(shù),對人體健康不會有影響[5]。核磁共振成像主要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對病人進行檢測,是一種新型的影像技術(shù),對人體的腦、肝、甲狀腺、脾、膽、胰、腎、腎上腺、卵巢、子宮以及前列腺等器官有較好的診斷功能。MRI(核磁共振成像)可對人體的各個部位以多平面和多角度方式成像,核磁共振成像的分辨力極高,可更具體、更客觀地顯示人體內(nèi)的組織及器官的相鄰關(guān)系,能準確定位病人的病灶。核磁共振檢查方法與其他檢查方法相比,其具有掃描速度快、成像參數(shù)多、圖像更清晰和組織分辨率高的優(yōu)點,能有效幫助醫(yī)生發(fā)現(xiàn)不易察覺的病變,尤其用于急性顱腦損傷中,可更清楚的觀察病人腦內(nèi)的損傷情況。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用CT掃描儀進行檢測,給予觀察組患者實施核磁共振進行檢測,對比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異常陽性率為83.33%,對照組異常陽性率為6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17. 2896,P<0.05),對比兩組患者顱腦損傷部位情況,觀察組檢出的顱腦損傷部位多于對照組所檢出的顱腦損傷部位。并且就患者顱腦損傷部位的百分比來看,觀察組比對照組更高。差距顯著(X2=17.2896,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急性顱腦損傷的病人用核磁共振的方式進行檢測,有利于提高確診時間及臨床有效性,能夠幫助病人早日恢復(fù)健康,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范淑俊,薄鋒.核磁共振與CT用于急性顱腦損傷診斷價值臨床比較[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下旬刊),2013,23(12):7734.
[2]陳家志.急性顱腦損傷應(yīng)用核磁共振與CT的臨床診斷價值對比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5,28(4):91.
[3]胡示超.核磁共振與CT用于急性顱腦損傷的診斷價值[J].影像技術(shù),2015,27(4):17-18.
[4]呂永良.CT和MRI在急性顱腦損傷診斷中的應(yīng)用價值對比[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32):147,149.
[5]劉紅權(quán),陳艷,朱曼.對比核磁共振與CT用于急性顱腦損傷診斷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6(12):75-76.
R651.1+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