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祎
當此次以“守護”為題的故宮策劃接近尾聲,我在過程中得到的種種觸動也沉淀為兩個發(fā)現(xiàn),或者說答案。
第一,“守護”在于“精神”。有了精神的引導(dǎo),行動就成了自然。正是因為一股精神已先行存在,馬衡才能成功引領(lǐng)并團結(jié)故宮同仁,在今日難以想像的曲折險阻下,護寶南遷、西遷、回遷。如果沒有精神的支撐,我想這支護寶隊伍,包括馬衡自己,很可能在途中任何一道難關(guān)被擊垮。
一股子精神,讓吳瀛忍受冤屈,淡化自己遭到的不公待遇,義無反顧護故宮;讓單士元幾乎將自己的一輩子留給故宮;讓朱誠如覺得他為故宮、故宮人辦的實事兒都是當然;讓常保立在故宮摹畫室里手摹心追40年,至今將老先生們授予的態(tài)度銘于心、傳于人……
第二,對于故宮,守護不僅是對其建筑、文物,乃至人,更是民族的骨氣,是咱們中國人的精氣神兒、“文藝范兒”。所謂“文藝”反映時代精神。前人的每一筆填彩,每一次揮毫,每一次捏塑和燒造,都有精神的支撐。那么這些書畫、工藝品傳下來了,是物質(zhì)文化,要保其周全;更是精神文化,要體悟、沉淀、揚棄。
守護,不是一把鎖,而是一把鑰匙。文物要守,更要昭于天下,讓大家一起品,一起悟。如此,寄托在物質(zhì)文物中的百年甚至千年的文藝、精氣神兒,才能在今日依然發(fā)出啟示世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