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也談清代的資送與留養(yǎng)

2015-11-04 07:17周保國
黑龍江史志 2015年11期
關鍵詞:戶籍

[摘 要]資送與留養(yǎng)一般認為是政府對災民的一項賑濟政策。然而,變換視角,以移民的角度,把移民與賑濟政策、戶籍制度結合起來,放在特殊的地域中考查,似乎會加深對這一政策的理解。資送與留養(yǎng)肇始于明初,盛行于清前期。為了農耕的需要一般在春季施行,資送有一定起數(shù)。隨著康熙時期按丁給賑,雍正時按田給賑,乾隆時期閑散貧民、一體與賑的賑濟政策的變化和戶籍的逐步寬松而最終廢除。

[關鍵詞]襄陽移民;資送留養(yǎng);戶籍;賑濟

對于清代的資送與留養(yǎng),方家已多有論述。但大多以救災的視角,對這一政策做了陳述。未深入思考這一制度的時代背景,特別是與賑濟制度、戶籍制度的內在關聯(lián),以及其地域特色。筆者似以移民的角度,以清前期襄陽地區(qū)為個案,對這一政策再討論。

一、政策的盛行

資送與留養(yǎng),似在明季就已經出現(xiàn)。洪武二十四年,“賑給山東、山西流民五十六人未鈔。其鰥寡孤獨四十五人,俾在養(yǎng)濟院給贍”。成化六年“奏準:流民愿歸原籍者,有司給予印信文憑,沿途軍衛(wèi)有司,每口給口糧食三升”。但是明季史料相關內容比較少見,在明代“田畝以附籍”,“州縣以附籍”,“歲查以附籍”的附籍制度下,對于流民政策強調的是附籍,資送與留養(yǎng)僅是個案,但是在清代似乎已經形成為一項制度。

“康熙三十一年,陜西流民在襄陽等處地方。得旨,有情愿運送潼關米石者,即給價令其運送。此令流民就傭以濟轉輸,順便俾之回籍者”。以工代資,俾之回籍,開資送之例??滴跛氖?,諭戶部,流民“有就食京城者、復設廠煮賑。命滿漢官員、資送回籍、給以籽粒之需”。雍正即位后,進一步完善了“資送”的細節(jié),給以路費,并命官收養(yǎng)。雍正元年,“計伊等回籍之遠近,每口每程給銀六分。老病者加給三分,委員管送。沿途患病者,令地方官留養(yǎng)醫(yī)治。俟病痊,再行轉送”。此為“資送流民路費之始”。然這兩次出臺政策的直接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在京城的流民,但是首都的代表性是不言而喻的。雍正九年,諭內閣“有糊口轉徙四方者,今各省漸次資送回籍”。湖北而言之“豫省被水之民,有覓食糊口于湖廣者,該省已陸續(xù)資送回籍”。乾隆即位,政策得以繼承。乾隆四年。河南被水,流民或“行至他省,彼地督撫,即應飭令有司,設法救濟,免于凍餒。于春暖時,資送回籍,毋得膜視。或他處有似此出境覓食民人,亦照此辦理”,而就襄陽地區(qū)而言之,資送與留養(yǎng)似乎早已存在,康熙三十年至三十六年任襄陽道的俞森就曾說自己已將“外來就食饑民,一一安插。力能墾田者,擇地任種,貧不能存立者,勸土著之民,令其收養(yǎng)”。

二、資送與留養(yǎng)盛行的原因

清初對流民的賑濟,是以戶籍為依據(jù)的??滴跄觊g,有陜西流民流于襄陽,陳情于襄陽道臺俞森曰:“本地顆粒無收,旱荒已極,不止一次。皇上發(fā)帑賑濟,官府率皆按籍給散。某戶納一丁錢糧者,止賑一丁而已。若給銀五錢,止好買糧食一斗。生員一妻四子,共計六口,一斗之糧,四日便了,此外何以支吾?富者有銀無處買糧,貧者無以存立。十分之中,已逃七分,田地荒蕪,家業(yè)盡棄”。換句話說,就是由于以戶籍為依據(jù)的流民賑濟無法滿足流民的需要,以至于荒民流離失所,才導致資送與留養(yǎng)的盛行。當然也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如為了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流民人數(shù)眾多,其中不乏:“有狡獪者,有剽悍者,不安于死亡,小之劫奪,大之嘯聚”。如不妥善安撫,必生事端。“在流民既可生還故土。不致流為乞丐。轉為盜賊。亦綏靖地方之一端也”。

三、資送與留養(yǎng)政策的特點

資送一般在春季進行。如乾隆五年江蘇布政使徐士林陳奏,流民“于春融時即行資送”。么為什么選擇在春季資送呢?這就是為了春耕的需要。“春初耕種之時。有愿歸本鄉(xiāng)者。即資送回籍。知照本籍、照例安插。并給以麥種。俾得及時趕種”。時屆春融。有愿還鄉(xiāng)耕作者。即給口糧資送”。

資送流民有一定的“起數(shù)”?!安橄冉洃舨孔h準江蘇巡撫張渠,條奏資送災民回籍。按人數(shù)陸續(xù)分送。每起以五十名為率”。起資送,其一在于便于管理,發(fā)放路費?!安榍≡?,部議資送流民回籍之例。按遠近,每口每程給銀六分”。有人認為,“一程約計百里,流民徒步,一日豈能走及一程。若以所過州縣為程,相去或六七十里,四五十里。流民過一州縣,即給銀六分,又不分大口小口,一日所得,不特倍逾于賑給之數(shù),且較民間營趁為生者更?!?。由于弊端較大,后又改定:“其路費照上下兩江之例,每大口日給制錢二十文,小口減半。其年老有病,仿照直隸成例,酌加腳力三分。如遇水程,大小口應給之數(shù)減半”。由按程給費,演變?yōu)榘纯诮o費。其二在于便于護送,以保障安全?!白玫缆分h近,計人口之大小,派遣官役,護送還家”?!安榍≡辍⒉孔h資送流民回籍之例。……令沿途地方官遞行押送”。流民回籍,山高路遠,路途險惡,如“楚省盜賊,陸路,借名行乞■錢;水路,多由漁船,乘夜為匪”。十字坡頭的孫二娘,潯陽江畔的混江龍,猛于景陽岡上的白額虎。如不由差役護送,分起而行,勢必做了投名狀,化為異鄉(xiāng)鬼。

資送和留養(yǎng)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流民多在被荒秋收無望的時候開始遷徙,在冬季達到高峰。如俞森在描述襄陽流民的情況是說:“九月間,流民漸多”,及十二月,“流民愈眾”,這個時候天氣寒冷,乏衣乏食,路途遙遠,即使資送回籍也無法生活,不如就地留養(yǎng),待來年春耕再資送回籍。即“若照例,入境即資送回籍,未免徒滋道途仆仆之苦,且回籍亦難依棲。似可俱令照前一體留養(yǎng)”?!胺餐獬龈F民。有應冬月養(yǎng)者”。乾隆七年,“復定凡流寓隔省遙遠及本省相去至千里外,亦準收養(yǎng)”。留養(yǎng)的地點或于“普濟堂、養(yǎng)濟院、留養(yǎng)”?;颉坝陲垙S附近搭蓋席棚,或收拾空閑廟宇,聽其棲宿”。

四、資送與留養(yǎng)政策的廢除

雖然乾隆帝口口聲聲說“國家收養(yǎng)資送,亦不得已之計,非可恃為常策也”。但是在筆者看來,這種辯解恰恰說明資送留養(yǎng)已經成為一項固定的政策,只不過是為了廢除這項積久生弊的祖宗之法尋找托詞罷了。任何一種政策施行久了,難免會積久生弊,乾隆皇帝自己在總結資送留養(yǎng)政策的弊端時說,“蓋自留養(yǎng)資送之例行,各省刁民,有于秋收后,將糧食器具寄頓親族,挈家外出,冒稱流民者。又有災地貧民,領得賑票,轉賣得錢,流移外出者。又有一半在家領賑,一半充作流民者。各省流民出境,本地無從查考,鄰省更莫辦其是否災民。不得已,見人即留,以符定例。且恐聚集人多,不為之安插,或致別生事端,雖不應留,亦勉強奉行。此留養(yǎng)之弊也。迨奏限已滿,正值東作方興,鄰省雖欲資送早歸,即遵例分起發(fā)行。而中途風雨阻滯,每致數(shù)起合為一起。千百成群,肆行需索。甚至搶奪店鋪,詬詈解役,干犯官長,百端刁賴。及至一入本境,惟恐有司查核。則又一哄而散。二三解役,不能阻止。散后仍復出境稱流。往來資送,輾轉不已。竟恃此為資生長策。其實在安插復業(yè)者,百無一二。此資送之弊也”。扼要而言之,在于,催生了游惰之民。如湖北省,乾隆六年署湖廣總督那蘇圖奏稱,到楚的五十余戶流民中“實系貧苦者,不過數(shù)戶。其余或有先經到楚,資送回籍,復行潛來者?;蛴心炅ι賶?,盡可自謀生計者?;蛴谐鐾舛嗄辏e有余資,堪自經營者?;虮居袟故炙嚕勺允称淞φ?。均與賑恤資送之例不符。祗因楚省曾有留養(yǎng)饑民之例,伊等妄希賑恤,未例任其冒濫,使各省游惰之民,聞風效尤而至”。以至于出現(xiàn)了“在家做饑民。不如出外做流民”的戲劇性一幕。乾隆十八年,“停止此例,并宣諭中外知之”。

尚需說明的是,資送與留養(yǎng)政策的停止是和賑濟政策的變革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其實質也是和流民“戶籍”這一筆者反復強調的落腳點息息相關的。前文談到,康熙年間的賑濟是以戶籍為標準的,按丁給賑。而眾所周知,雍正時期又施行“攤丁入畝”。雍正四年,從“河南巡撫田文鏡疏言、豫省丁銀。請均勻攤入地糧之內。一例征收”。于是又出現(xiàn)了“州縣散賑,多系稽其田畝。其余閑散,不準沾恩。及其去而之他,則安輯之,又資遣之。是絕生路于故鄉(xiāng)而不容居,又懸重賞于異地,而教之以必去”。不論是按丁賑濟還是按田賑濟,都導致大量貧民難以獲得賑濟,只能被迫做流民了。于是早有御史提出“請將閑散貧民,得與力田之民。一體與賑”。當然御史的這一建議得到了肯定,“凡遇年歲災歉,州縣散賑,通省闔屬貧民,均行賑濟,不可區(qū)別遺漏”。與擴大賑濟范圍相同時,賑濟的數(shù)額和期限也得到了延長?!傲髅癯鐾猓每诩Z,較在籍領賑,為數(shù)轉多”。“蓋與其留養(yǎng)于異方,何如厚加賑恤,使不致流移轉徙之為愈”?!半抟庖詾榕c其資送無實際,不如加賑濟之期,俾民獲實惠之為愈也”。原來無地的貧民也可以得到賑濟了,且實惠大于遠涉千里得到的一點果腹糧,流民自然得以安然于生計了。然而,問題的本質還在于戶籍政策的放寬。資送與留養(yǎng)帶有鮮明的地域戶籍色彩,隨著“攤丁入畝”制度的施行,戶籍相對于之前更為淡化。乾隆帝曾傳諭“嗣后不必稍存此疆彼界之見”。既然戶籍政策出現(xiàn)了淡化,那么對流民的賑濟也更為靈活,當?shù)厥┵c,不以丁、田為準,都可以得到賑濟,流民再也不用遷徙流亡了。對此,乾隆帝說的實在而通俗:“其實辦理流民之道。惟應各聽其便”,“若必令地方官逐一稽查。分布安插。未免于伊等謀生之計。轉致拘礙”。“因民之便而治之”,至此資送與留養(yǎng)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參考文獻:

[1]《清高宗實錄》卷139[M],乾隆六年三月壬辰,第1009頁.

[2]《清高宗實錄》卷450[M],乾隆十八年十一月丙辰,第862頁.

[3]《清世宗實錄》卷51[M],雍正四年十二月辛酉,第762頁,又《清朝文獻統(tǒng)考》載,“按丁隨地起之例,廣東、四川諸省先已行之。至雍正元年準撫臣之請,行于畿輔,而各省亦多效之?!保◤埻⒂瘢骸肚宄墨I統(tǒng)考》卷19《戶口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冊,第5026頁).

[4]楊景仁:《輯流移》,賀長齡、魏源等編:《清經世文編》卷41[M],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中冊,第1022頁.

[5]《清高宗實錄》卷106[M],乾隆四年十二月甲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583頁.

[6]俞森,錢塘人??滴跞曛寥耆蜗尻柕溃愬姡呵 断尻柛尽肪碇?,職官一,湖北人們出版社,2009年,第258頁.

[7]俞森:《鄖襄賑濟事宜》[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6頁.

[8]俞森:《鄖襄賑濟事宜》[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8頁.

[9]俞森:《鄖襄賑濟事宜》[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5頁.

[10]栗毓美:《普濟堂并育嬰堂條約》,盛康:《皇朝經世文續(xù)編》卷31[M],《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

[11]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第834冊,第3362頁.

[12]《清高宗實錄》卷119[M],乾隆五年,六月丁亥,第737頁.

[13]《清高宗實錄》卷172[M],乾隆七年八月辛丑,第205頁.

作者簡介:周保國出生年月:1982.9性別:男民族:漢籍貫:湖北襄陽,蘇州科技學院研究生。

猜你喜歡
戶籍
消除戶籍歧視下的福利缺失
征婚信息
戶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則
務工經歷與農業(yè)人口城市化意愿
征婚信息
熱議
征婚信息
破戶籍改革難題:均等化非戶籍福利
簡單不簡便
淺談戶籍管理工作中的材料審查
华池县| 汶上县| 滦南县| 伊通| 布尔津县| 霍州市| 改则县| 泰宁县| 高台县| 格尔木市| 凤翔县| 和龙市| 白水县| 山阴县| 大余县| 五家渠市| 望奎县| 福鼎市| 姜堰市| 怀宁县| 武平县| 宁化县| 土默特右旗| 洛宁县| 五常市| 高雄市| 资中县| 安化县| 长治县| 中江县| 曲阳县| 信阳市| 新和县| 松阳县| 拜城县| 江都市| 扎囊县| 榆社县| 会东县| 增城市| 神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