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
提到美食,不少人都會垂涎三尺。美食是人類文明的產(chǎn)物,為人類身心所向往。一堂好的語文課,就應該是一道色香味形俱全的文化佳肴,不但要調動出學生學習語文的“胃口”,使其不再覺得“語文乏味”,更要讓學生心生向往,終身鐘情語文。教師作為烹飪這道佳肴的廚師,如何才能贏得更多的食客的好評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既要考慮學生的胃口,又要精心挑選做這道菜的材料,還要考慮制作的方法以及想要達到的成效,這樣才能讓學生吃得意猶未盡、充滿期待。
一、精挑方式,保持“本色”
做菜是一門藝術,它的最高境界不是如何搭配,而是盡可能地保持原汁原味,把材料的本來面目展現(xiàn)出來。面對不同的食材,我們會采用不同的烹調方式,在教學時,我們也應根據(jù)文體的不同,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生才能有原汁原味的感悟。文章的文體不同,教學重難點就不同,記敘文重在記述事件和人物,說明文重在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議論文重在展示觀點、論據(jù),散文、詩歌重在抒發(fā)情感,等等。
竇桂梅老師說過“評書就要上出評書的味,小說就要上出小說的味”。在教學小說《安恩和奶?!窌r,我抓住了小說的三要素,通過重點分析安恩和幾位買牛人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來深度了解人物的內心,以此來推進對故事情節(jié)的把握,再加以環(huán)境分析的烘托,最后讓學生重點分析最后一小節(jié)安恩對眾人的解釋,那么安恩對奶牛的超乎常人的尊重之愛,以及之前在集市上種種怪異舉動的原因,就展露無遺了,故事結尾就此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通過分析人物的細節(jié),學生在探索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時收獲良多,充分顯示了小說的“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的味道。
當然,“本色”的教學不應是平板平庸,而應有奇峰突起,有匠心別具,給人曲徑通幽、柳暗花明之感。
又比如同樣是詩歌教學,就可以采用不同的側重點來引導學生把握感情。有的詩歌側重意象,就用勾畫法;有的側重意境,就用描寫法;還有的側重藝術手法,就用品味法。這樣,學生才不至于久享美味不覺其美,甚至吃膩。
蘇軾曾說“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寄至味于淡泊”。語文教學應保持本色,“繡花枕頭”式的形式包裝會浪費課堂上寶貴的時間,延緩有效教學的進程。因而要讓語文課上出本色的語文味來。
二、適添 “佐料”,誘發(fā)“鮮香”
一道讓人聞著就食欲大增的菜肴,離不開精選的佐料,在語文教學中不妨把它看成是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求知氛圍。菜做得令人賞心悅目,再加上創(chuàng)設的良好氣氛,品嘗時才能有引人入勝的效果。
在教學《柳葉兒》一文時,我將之前準備的幾片洗干凈的柳葉帶進了課堂,問學生:“看到柳葉你們會想到做點什么事呢?”學生回答拍照合影、做花環(huán)、吹奏出聲音等,我卻出其不意地拿起柳葉放進嘴里嚼起來,在學生的驚呼中,我感嘆:“奇怪,確實是帶著苦澀味不好吃啊,怎么有個作家小時候不但吃它,并且還覺得很快樂呢?”學生就七嘴八舌、興致盎然地插上嘴來,有的說:“老師,柳葉救了他的命呢。我能證明那些天他很快樂的?!币灿械恼f:“不對,我并不覺得那是快樂的,我感覺到了艱苦呢。”于是一場圍繞著“樂”還是“苦”的爭辯熱火朝天地展開了,最終學生們自主地得出了一致認可的結論。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點不假。添一味佐料,就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氣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备呙鞯慕處熌茉谳^短的時間內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迅速創(chuàng)設出合適的課堂氣氛來,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使學生獲得更加鮮明具體的感受。
三、細選“配菜”,襯出“美味”
紅花需要綠葉的陪襯,佳肴也需要其他食材恰到好處的搭配,方能襯托出自己獨特的風味。聯(lián)想現(xiàn)代的教學,那是占了天時地利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語文課堂教學形式不再單一,多媒體的使用定能讓課堂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魅力。
多媒體能將音樂、美術、語言等藝術手段完美結合,達到多感官的直接感受,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內心體驗更為強烈,更能喚醒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意識,從而激發(fā)出更多學習興趣。它還有著獨有的非凡展現(xiàn)力,有利于學生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感受體會,從而帶來課堂的視覺、聽覺盛宴。
多媒體的使用更能完成高效課堂,它能使教學環(huán)節(jié)信息密度增加,又能使知識前后相連,加強了系統(tǒng)性,有助于學生融會貫通地學習課文。
將多媒體用來輔助教學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然而使用技巧卻要好好把握,它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講究適當,最有利于學生的就是最好的,不能單純?yōu)榱俗非蠼虒W形式,而忽略了學習的主體的需求。使用時要三思而后行,如什么知識點是適合使用的,使用到什么程度,量該怎么把握等,因為并不是只要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就一定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過猶則不及。高科技給我們帶來了高要求,多媒體的使用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在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新課標提出,教師應“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合理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跟上科技的腳步。
四、關注火候,鎖住“營養(yǎng)”
佳肴的色香味固然重要,但其營養(yǎng)價值更應保證,烹飪時必須把握火候,鎖住營養(yǎng)。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營養(yǎng)。語文教學不但要教會學生使用這個工具,還應傳承人類文化促進青少年健康地成長。就像營養(yǎng)學講究的是食品的質量一樣,語文教學也應注重它的實用性以及對人的素養(yǎng)的提升。于漪老師說過:“語文課就是語文課,須把握它的本質屬性,在語文知識教學、語文能力訓練中貫徹人文精神教育,收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之功?!?/p>
由此可見,教什么要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所以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把握很重要,給學生“吃”得過少、過多、太離奇復雜,都不符合他們的實際需求;人為地拔高要求,更不利于知識的傳播和學生自身的成長。理想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僅應該是色香味俱全的,還應是“口感飽滿”“濃而不膩”,有著恰到好處的營養(yǎng)的。
蘇霍姆林斯曾說“教育,這首先是人學”。語文教學不僅講究知識、能力的訓練,而且還要關注到學生的生命、心靈、素養(yǎng)和發(fā)展。所以要協(xié)調好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最好使教學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五、刻下記憶,難忘“意韻”
美食留下最美的記憶是唇齒留香,回味無窮。語文教學就應達到這種觸動人心、經(jīng)久難忘的效果,讓學生沉浸在文學的意韻中而有所得。
總也忘不掉于漪老師的《往事依依》一文中的情形,兩位國文教師一古一今,一動一靜,多么本真的教學卻深深鐫刻在了作者的心上,經(jīng)年不忘,不管何時登上北固樓,心中都涌動著澎湃的愛國之情;從此愛上了文學,走上了文學之路。往事已過而余韻綿綿,這是何等的教學境界!總這樣想,一堂課結束,要是能給學生的人生長途中留下些什么給人激勵的東西,而不是過眼煙云般地散去,那必將是語文教學之路的終身追求。
去年聽了錢夢龍老先生徒弟肖培東老師的課,課題是《一雙手》,原本以為是多么淺顯的課文,聽完卻不覺肅然起敬。原來文章就要狠命地深挖,首先教師要自己默默地開墾,把文章摸全摸透摸出新意,最終更要引導、激勵好學生對文章進行自己獨特的體驗,由于閱歷、認知度的限制,學生往往不能一下子吃透文意、挖出新意,最讓筆者驚詫的是這位教師竟然好像是忘了在上公開展示課,大膽地引導,耐心地等待著每位學生的答案,最初也許是有些冷場了,但這擔憂沒過多久就隨著學生們一個又一個的精彩回答消逝了,一份對學生尊重的等待換來的是驚艷的收獲。課后連班主任老師都驚呼沒想到某某同學居然能有這樣的見解。我想,這堂課,定格在了我的眼中,更定格在了學生的心中,它所產(chǎn)生的余韻將超乎我們的想象,也許就帶給了他們一輩子的自信,或許更多。
真正的課堂,教師僅僅進行知識的傳授和道義的培養(yǎng)是不夠的,還應讓學生內心有所觸動、向往,讓學者意猶未盡。絕不能像豬八戒吃人參果一樣,辜負了好東西。別小看課堂留下的這點余味,這點微妙的差別也許會造就人生很大的不同。
精湛美食技藝是廚師的畢生追求,精益求精教學將是語文教師的終身目標。語文教學折射著大學問,讓我且學且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