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為善是一種良心。與人為善者首先要有平等的心態(tài)和博愛的胸懷,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境界,不會因位高而驕橫,不會因勢大而欺人,說話辦事不看人下菜,待人接物不因人而異,最大限度地尊重別人,幫助別人,與別人和諧相處。
一個人能否與人為善,體現了他的道德修養(yǎng)與人生態(tài)度。利欲熏心者不能與人為善。利欲熏心者眼中只有利益,與人交往也往往以利益為目的,“無利不起早”,必然短視、勢利、不能長久,“以利相交者,利盡則疏”。專橫跋扈者不能與人為善。專橫跋扈者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懂換位思考、不會尊重他人,心中沒有敬畏、做事不留余地,往往傷人于無形之中而不自知,豈能與人為善?見風使舵者不能與人為善。俗話說“墻頭草、隨風倒”,見風使舵者善于揣摩風向、長于察顏觀色,趨炎附勢、首鼠兩端、朝三暮四,這類人在順風順水時尚可結伴而行,稍遇風吹草動時翻臉比翻書還快,怎會與人為善?
與人為善是一種智慧。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想別人怎樣對你,你就該怎樣對待別人。世人皆知成語“以德報怨”,并把它當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殊不知這根本不是《論語》中孔子的本意。在《論語》中,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他反對不分青紅皂白地做好人,并主張“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從社會學上講,孔子的主張不是一個簡單的觀點,而是具有深刻的的價值導向。我們要建設文明社會,就應當使善言善行者得到善報,使惡言惡行者承擔后果。否則,善得不到弘揚、惡得不到抵制,社會也就失去了公正與和諧的基礎,秩序必將大亂。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里面的每一個人都具有不同的實力、地位、社會關系、優(yōu)點和缺點,但是你所看到的并不一定真實而全面,而且隨著事物的發(fā)展,“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你能清楚地知道哪一朵云彩會下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隨著社會分工和專業(yè)化程度越來越高,那些原本看起來一文不名的人都可能成就一番你意向不到的大事業(yè)。那些動不動趾高氣揚、夜郎自大,看不起別人、不愿與人為善的人,既是修養(yǎng)的缺失,也是智慧的缺乏。《史記》記載,西漢御史大夫韓安國因事獲罪入獄,遭到獄吏田甲的百般侮辱,韓安國就問他“死灰難道不會復燃嗎?”田甲狂妄地說:“死灰如果復燃了,我就用尿澆滅它!”未幾,韓安國重獲起用,田甲聞訊出逃。這是死灰復燃這一成語的由來,也是一個笑話。無論如何,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多栽花、少種刺,與人為善總沒有錯。
與人為善,要持獨立的人格。君子之交淡如水,與人為善者要有平和的心態(tài)與清醒的頭腦,既要與人為善,也要有從容有度、有禮有節(jié),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保持人格的獨立。與人為善不能以利益為目的,如果以利益為目的,交了不該交的朋友,你就得為他賣命,形成利益共同體甚至人身依附關系。而雙方利益平衡一旦破裂,甚至可能會反目成仇,反而不如不交。對此,韓愈在《柳子厚墓志銘》中有著深刻的見解,他指出“士窮乃見節(jié)義”,“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徵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fā)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迸c人為善,必須保持獨立的人格,不能濫交,這點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最后,與人為善,還要避免做好好先生。與人為善者不能只講一團和氣而缺乏必要的擔當,在面對歪風邪氣時不能閉目塞聽裝聾作啞,在面對惡人惡行時不能一味地妥協退讓。特別是當你職責所在的時候,更應該挺身而出,該指正就要指正,該說不就要說不,該亮劍就要亮劍,否則,就是失職和瀆職。俗話說:“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不及時地指正錯誤,錯誤就可能變本加厲。所以,不做好好先生,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一種社會責任。(孫斌,1982年生,畢業(yè)于大連海事大學,曾任遠洋船舶輪機員,2012年進入茂名海事局工作,現任職于茂名海事局辦公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