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同發(fā)
那一夜,看完《康若文琴的詩》的最后一首《落葉》,我的身心便隨了那“大雁并不在意/這一寸綠色的丟失”而飄零,輕輕地睡去——那是一次整夜無夢,直至次日在鳥語花香中自然醒的睡眠……其實,在收到康若文琴這部詩集的半年多的時間里,多數(shù)日子,我的床頭放著她的詩。有些不忍快點結(jié)束的感覺,便夜夜借了臺燈溫和的光亮,翻看一首,或兩首,至多也不過三首,然后便可以咂摸著詩行字句,熄了燈,在黑暗中眼望天花板回味著入眠。或是意象,或是某個詞句,在這種反復(fù)中幾乎成了一種銘記。而有時詩中的一抹草原月光、高原流云,或是藏家漢子、直爽的牧羊女,都會在夢中與我相約。
早年我也寫過詩,雖然后來寫小說,詩卻一直在心頭。于是,看詩,讀詩,對詩人的敬意,仍是我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少不了參加一些詩人、詩作的首發(fā)式、研討會、朗誦會之類。在我有限的讀詩經(jīng)驗里,粗略地把詩分成兩類,一類是激情燃燒型,一類是走入心靈的。前一類需要大聲吼出來,甚至越繼續(xù)越需要提高音調(diào),洪亮嗓門,血脈賁張,昂揚壯志,字字句句張弓呼嘯,力度飽滿。我就曾讀詩讀得心潮澎拜,全身都要隨了某一個斷行而爆炸了瞬間。后一類詩,是洶涌激蕩般的潛流上的平順,無論內(nèi)里如何緊張、壓迫,讀著卻波瀾不驚,張弛有度,有溫度,有血熱,暖融融,在從容有致中,呈現(xiàn)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這類詩,往往是時光經(jīng)年的積淀,看似語句素樸,卻筋道而韌性十足。即使烈焰也會因之而收束自己張牙舞爪的火苗,即使沖鋒陷陣剎那間,也將因之而有了蒙太奇的慢鏡頭,哪怕詩行是奔騰的咆哮,排山倒海,不可一世。這是水滴石穿的功夫,需要詩人心懷激烈,下筆卻約束適度,不急不躁,泰山崩于眼前而不變色,對人類,對社會,對世俗,哪怕面對十惡不赦,也同樣極具人文體貼,悲憫情懷。這樣的詩,對寫作和閱讀,都頗具挑戰(zhàn)的意味。
康若文琴的詩是后一類。在如今人人心里硝煙彌漫的時代,她竟然還能寫出如此藍天白云的作品,這不僅緣于她生活在藏區(qū),度日在高原,對自己的民族,有著天性的情感,她的筆端流淌著民族的血液,即使寫到草的影子、風(fēng)的味道,也呈現(xiàn)出高原的迥異。
詩集的第一首《在高原》,便以起句“在高原/心一下子放低了/由不得自己”,帶領(lǐng)讀者進入一個遼闊的世界,去感受“天近了/人靜了”,云朵“手不可摘/卻能聽見它的呼吸”的特別。與以往見多了的粗獷高原不同,文琴的寫作,完全來自于超強的文字撫慰能力,并且這種力道在詩集中因一首首詩而不斷反復(fù)、強化,隨著“嬰兒眼中”母親的微笑般的遠山,“如盛滿陽光杯盞”的草原上的腳印,“尋找同一個夢邂逅”而一望無際似海的花朵,綿延不絕,似真如幻,似水流年。于是間,不僅是“在高原,像做一個夢”,就是讀了詩的我,也不覺間閉上雙眼,沉浸于閱讀康若文琴詩作后的第一個夢鄉(xiāng)。雖然當天參加了兩三個活動,卻能瞬間放下聒噪,讓自己的心靈如輕揚的花瓣,隨風(fēng)而逝,乍近忽遠,似升還落,突然還可能打一個小旋兒,倏忽往來,莫知其方。
整卷看來,她的詩,或是選取一盞“養(yǎng)育了一個民族”的“點點搖曳,拈花微笑的酥油燈”;或是在“藍天下白塔托起千年凝重”的馬爾康;或是“從第四紀冰期/一直坐到現(xiàn)在/須發(fā)皆白”的達古冰山;或是“從商周時代爬來/風(fēng)塵仆仆/跌跌撞撞”的帶了甲骨文的那只龜;時尚“肥”的西安,“仕女圖上幽怨地馥郁”的梔子花……猶如傳統(tǒng)水墨,由一點浸洇開來,宣紙上走筆一半之際,氣象宏闊,境界遼遠,時空穿梭,思緒萬千。如此干脆利落、惜墨如金,卻構(gòu)畫豐富的寫法,怎不讓人讀得過癮,似琴弦下聽者的美妙走神兒,又一再反復(fù)念叨,詩句悄然入懷,瑯瑯間如出自己胸襟也。
書中的另些詩,像《一米跋涉》《麥子的奔跑》《牙醫(yī)》《那一種到達》《西江苗寨》等,則又多了一份隱含某種咀嚼意蘊的哲理,既有尼采的非同凡響,也不乏瓦爾特·本雅明對空間的敏感。那首《阿吾的目光》中少年郎遠眺圣山上新娘的過往,早印記成前世今生的心痛,渾濁了目光的阿吾篤定成祖先的習(xí)慣;《放牧的妹妹》中的牧羊女,有著“思念把雨水都擠成牛奶”般遭遇的體會,愛笑的傻丫頭自十六歲在時裝店里的初戀以來,即使在“火塘把你的照得通體透亮/這樣的雨天”,心還在草地上流浪。而終了那句“我看見,你的愛情走在來的路上”,早讓通感者淚水漣漣,情不自禁……沒有情哥阿妹,文琴的詩,行文精準,質(zhì)樸無華,卻穿透著如今被物化了的都市麻木與遲鈍,讓我們遭遇久違的動容與心跳。那一行行讀來溫存的文字,因了不同的組合、分隔,便生長出胎記奪目的文琴式的寫作。即使寫空蕩蕩的蒼穹,也要雁過留痕;即使寫夜光杯,只要裝過美酒,便要永存酒香。她的這類詩,常常用讓我想起莎拉·布萊曼的《斯卡布羅集市》,那天籟之音,那總是一問過往行人,“你是否要去斯卡布羅集市”的憂傷……
作為詩人,康若文琴決不狹隘,山川河流、四季雨雪,朝花夕拾,無不觀照體己。尤其是她對時間的特有喜歡和敏感,由此進入對人生狀態(tài)和人性的觸及,比如“午后”“夜”“夏”“冬”“四月”“晨露”“深秋”“初春”“十年以來”,甚至更具體到“兩點”“圣誕夜”“七夕”“五月十二日”等,頻頻出現(xiàn)在標題中,在這種時間的隔段中,調(diào)動想象的力量,探究著生活亂象下心靈所能抵達的生命深度。
在如今詩歌成海的世界里,選擇一個能讓閱讀難以釋懷的詩人是多么的艱難!
感謝魯院,在臨風(fēng)的白玉蘭下,在魯迅、郭沫若、茅盾等文壇大家的雕像靜靜駐足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館作為前景的大院里,讓我認識了才華橫溢、優(yōu)雅翩翩的康若文琴,待人謙和且微笑總掛在臉上的康若文琴,從而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同桌聆聽名家前輩的當面教授的機緣,從而使我得以幸運地在眾里千百度中遇到她的詩。魯院的康若文琴,像她的詩,不溫不火卻走著自己琴韻一般的生活及寫作節(jié)奏。她的詩,天然流動,大匠無斫,恰若其人,樸質(zhì)無華,隨心慈悲,有什么樣的人格,便會匹配什么樣的發(fā)現(xiàn)和表達。
感謝康若文琴的詩!每每隔了窗外夜色茫茫,半臥床頭,輕聲誦吟,猶若傾聽西部歌王王洛賓《在那遙遠的地方》,一只跟了牧羊姑娘去放羊的小羊,“我愿她拿著細細的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的身心滋潤。總不經(jīng)然間在某些夜,似乎幻化成那只受寵的羔羊,被康若文琴詩歌的鞭兒輕輕地打著,是痛非痛,快樂而舒暢、自由而忘我地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