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懷念》確實很感人。母親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愛,并以此喚醒了兒子對生命的渴望、對責任的承擔。我覺得從文意的理解,到情感的理解,這篇文章都沒有什么太大的難度。但我是一個天生不喜歡煽情的人,我不喜歡一遍又一遍渲染偉大的母愛。發(fā)之于自然的東西有什么值得渲染呢?而且,史鐵生也不是寫煽情散文的作家。他的文章是以深沉的哲理思索做底子的,他本人如果聽到對自己散文的催人淚下的朗誦,想必也要起雞皮疙瘩。
那么,我該如何切入文章呢?我想到,許多家庭其實并不缺少愛,父母對子女非常關心。但是父母子女之間卻時常發(fā)生沖突。就拿我來說吧,我自然也愛我4歲多的兒子,可是近來在我要他飯前洗手的時候,兒子也會對我說出這樣的話:“是不是我什么都要聽你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要聽你的?”說時,眼神滿懷怨恨。是啊,其實并不缺少愛,但是為什么彼此間卻充滿了矛盾沖突呢?我作為父親,清楚地知道其實責任并不完全在兒子。我脾氣比較急躁,動作比較粗魯也是重要原因。
而在這篇文章里,以這對母子的情形,其實沖突是很容易產(chǎn)生的。我們不妨設想一下,作者因殘疾而萬念俱灰,母親看著著急,極力要他做出改變,兒子于是嫌母親煩,母親反過來更加傷心,而且因自己好意不被兒子領受而充滿委屈,同時繼續(xù)不屈不撓試圖改變兒子,兒子于是愈加脾氣暴躁,就這樣惡性循環(huán),彼此之間遂矛盾激化,而又彼此愈加委屈。這樣的情形在生活中多嗎?借著愛的需要,反而產(chǎn)生沖突,這種沖突又反過來不斷消磨著愛。我看這樣的情形是很多的。這樣的情景帶入,我想也會引起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同學們的共鳴。
那么這樣的情形在作者的生活中,可能發(fā)生嗎?這將是我拋給同學們的第一個問題。有的同學會回答不會。因為全篇文章中,母親是那樣的耐心和隱忍:“雙腿癱瘓以后,我的脾氣變得暴躁無常。望著望著窗外天上北歸的雁群,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母親這時就會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的,看著我?!钡俏蚁胗械耐瑢W也會回答有可能。同樣的場景可做不同的解讀:正是因為母親預料到了可能的沖突,借著愛的要求而產(chǎn)生的劇烈沖突,所以母親小心翼翼,控制自己的情緒,壓抑自己關心兒子的強烈愿望,在兒子情緒激烈時退避一旁,任由兒子先自發(fā)泄一通。
無論哪個答案,都有道理。在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中,學生將會感到,母親和兒子氣質(zhì)性格的差異。這差異是什么呢?這是我接下來向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從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兒子情緒外露,母親則內(nèi)斂;兒子性格暴戾,母親則溫柔。正是這樣的性格的差異,避免了母子沖突。
接下來的問題是:他們彼此的性格,是天然如此的嗎?兒子顯然不是這樣的,因為文章開篇就說:“雙腿癱瘓以后,我的脾氣變得暴躁無常。”因為生活的巨大打擊,兒子的性格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母親呢?母親的性格發(fā)生變化沒有呢?文中沒有明言,但是我們的感覺,應該是母親的性格沒有變化。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在遭受生活的重大挫折后,性格變化的可能大呢,還是性格不變的可能大呢?這個需要同學們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應該說,性格變化的可能性更大。而母親的性格卻沒有變,依然是平和、溫柔,這說明了什么?這也是可以讓同學們思考的問題。這說明母親和兒子更為內(nèi)在的氣質(zhì)性格的差異是:母親更堅韌,母親更有承擔,母親更有一種生活的定力。
問到這里,想到這里,我想這篇《秋天的懷念》,究竟懷念的是母親的什么?母親給予兒子最寶貴的又是什么,就漸漸明晰了。生活充滿了挫折和苦難。如何才能獲得拯救?僅僅有愛是不夠的。愛是人類的天性。但是為什么我們在遇到各種挫折之后,在我們最需要愛的時候,親人之間卻會爆發(fā)沖突,不斷消磨著愛呢?那是因為我們往往缺少力量,缺少擔當,在我們的心底總是不愿意面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現(xiàn)實,這是最深刻的懦弱。而作者的母親,顯然充滿了力量。她外弱而內(nèi)強,她自己其實也已是病入膏肓,但是卻仍然保持了生命的擔當,因而也就真正成全了自己對孩子的愛。孩子最終理解了這份擔當?shù)膬r值和意義,明白了“要好好兒活”的內(nèi)涵。
史鐵生的文章就是這樣的,在深刻的哲理中,自然浮現(xiàn)出一種深沉的情感。所以教這篇課文,老師需要沉下去,千萬不能“煽”。
金立群,評論家,代表作有《中國短篇小說經(jīng)典探賞》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