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華
一廉如水,一猛如虎,這是古代民間對一些廉潔、清正的監(jiān)察御史的贊譽。元朝的御史董文用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當時,江淮一些地方大臣有專恣弄權者,因畏忌御史臺察之督察,遂向皇上建議把地方按察司劃歸行省之下,御史須受行省長官的節(jié)制。元世祖讓大臣廷議。有大臣認為行臺、行省兩機構并列職能交叉,政出多門,不利于統(tǒng)一管理,可劃歸地方管理。董文用等大臣則堅決反對,奏稱:“御史臺,譬之臥虎。雖未噬人,人猶畏其為虎也。今虛名僅存,紀綱不振,一旦摧抑之,則風采爾然,無復望者矣?!倍挠冒延酚鳛椤芭P虎”,確是得當?shù)谋扔?。但欲使虎能發(fā)揮威懾作用,則不能對之過于束縛。御史既是天子耳目,代表天子監(jiān)察百官,其監(jiān)察權之行使,自應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而保持其獨立性。
董文用還舉了重臣阿合馬的例子。當年,阿合馬用事時,“商賈賤役,皆行賄入官”,朝廷想撤掉他全部的黨羽,但廷議時一些大臣竟反對,這就是阿合馬“售私恩,而朝廷驟斂怨也”。乃派各地按察司出面查處,將那些罪證確鑿的全部撤掉,從此“吏有所憚,民有所赴訴”。所以,地方行省按察司大有存在的必要,怎能輕易撤掉呢?董文用所言,有理有據(jù)。最后朝廷決議保存行省按察司,行政機關欲約束御史臺的提議終未被采納。
董文用任御史中丞后,認為御史中丞之責在于輔助御史大夫,應從大局入手,而不能把眼光只放在糾舉幾個不法之徒上。國家興盛,需要賢良志士,御史臺一方面負責彈劾不稱職之人,另一方面還肩負著為國家推薦人才的職能。他曾說:“中丞不當理細務,吾當先舉賢才。”他通過考察、品評,推舉了胡祗遹、王惲、雷膺等十多人擔任地方行省的按察使,徐琰、魏初等人擔任行臺的御史中丞,時人都認為推選的是良才,“以為極選”。
董文用敢于直言,被大臣稱為對得起他自己的俸祿。當時中書右丞盧世榮專權,以聚斂為功,無人敢言。董文用敢于當面責問:“牧羊者,歲嘗兩剪其毛,今牧人日剪其毛而獻之,則主者因悅其得毛之多矣,然而羊無以避寒熱,即死且盡,毛又可得哉!民財亦有限,取之以時,猶懼其傷殘也。今盡刻剝無遺,猶有百姓乎!”盧世榮竟不能對。為此,朝中群臣評論董文用“不虛食俸祿者”。
元世祖時期,丞相桑哥自認為深受元世祖寵愛,也想讓御史臺屈從于他,為其所用。他私下派人暗示董文用在元世祖面前為他歌功頌德。董文用不屑做這種事。桑哥心里很不高興。且董文用直言不諱,桑哥想處之而后快。桑哥決意先從打壓御史臺入手,私下派人搜集御史臺一些事情,尋找攻擊突破口,每天上朝時在元世祖面前說御史臺的壞話。每次董文用都站出來與桑哥據(jù)理力爭,從不屈服。一計不成,桑哥改為集中力量直接攻擊董文用一個人,說他傲慢不敬。元世祖深知董文用的為人處事,就說:“董文用是個御史,他所做的是他的職責,他為人端莊謹慎,跟隨我多年,我自然了解。丞相以后還應該多與他配合才是?!鄙8绮庞嫙o所施。
1294年,元世祖逝世,成宗到上都去繼位,董文用隨同前往。成宗登基后,想去打獵放松一下。董文用認為不妥,就曉之以理:“先帝剛去世,陛下在外面打獵尋樂,不按時回朝,怎能慰藉先帝在天之靈。速回京城,總理朝政,這才是先帝所期,百姓所盼。古人說,國君就像北斗星,方位居正,眾星拱之,否則天下難治,陛下應該記住這個道理。為君者,一舉一動關系國家命運,所以必須謹慎行事。”這番話說得成宗心悅誠服,當天即歸程。
董文用從不居勢自傲。元世祖多次對董文用說,很想見見他的家人,可帶他的兒子們來宮中。這可謂是很多官員夢寐以求的事。然而,董文用婉言謝絕說:“我的兒子沒為國家做出一點貢獻,怎能接受皇上的恩賜呢?”
董文用的才干被重臣阿術看中,想帶他一起南下伐宋,董文用予以婉言謝絕。他認為自己不宜隨軍南下,因為按照元朝規(guī)定,帶兵在外駐扎的大將其子弟不能從職于軍隊,以避親戚合謀生亂之嫌,而當時他的哥哥董文炳正帶兵鎮(zhèn)守山東。阿術勸董文用毋庸多慮,“你跟隨皇上多年,不必拿這條規(guī)定約束自己,皇上怎會怪你呢”。董文用考慮再三,仍覺不妥,但不便傷阿術的面子,就假稱有病不能隨軍前往,阿術遂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