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玲
課堂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諸多障礙(知識、思維、心理),教師如何有針對性地運用誘導啟發(fā)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思考、研究,以突破障礙,達到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的目的?這就是點撥。
那么,如何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點撥呢?以下是我的膚淺認識:
一、在學生思路阻隔、疑惑叢生時點撥,使其暢通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于相機誘導?!睂W生自己能想得通、說得清的自然不必教;學生通過努力仍想不通、說不清時,表明學生正處于“憤”、“悱”狀態(tài),希望解決困難的愿望非常迫切,這就是點撥的大好時機。
如圖:“大正方形邊長6厘米,小正方形邊長3厘米,你能知道甲三角形面積比乙三角形面積大多少嗎?”由于學生的常規(guī)思路是先尋求兩個三角形面積,可又由于條件不足 ? ?而陷入僵局。這時,老師有意識地推出直角梯形“丙”(后寫上),讓同學們找找它與大小兩個三角形的關系。這樣一點撥,重新喚起了學生探索的熱情和信心,最終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這樣的時機點撥,不僅僅是方法的引導,更重要的是一種數(shù)學思維的訓練,能誘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的萌動和發(fā)展。
二、在學生理解淺顯、淺嘗輒止時點撥,使其深刻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學習中有些內容常常會一帶而過,其實貌似理解并未讀懂,而這些內容往往是深化知識理解的關鍵處。這時,教師就應引導學生于無疑之處生疑,運用點撥的藝術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了分數(shù)化小數(shù)的方法后,書本有這么一句歸納性的話:分數(shù)化小數(shù),一般要分子除以分母。學生對于這種方法似乎已經掌握了,覺得沒有問題了,其實理解并未全面和深刻。此時點撥:這個“一般”是什么意思?這里為什么要用“一般”?不用行不行?學生經過思考與討論,終于明白:分數(shù)化小數(shù),除了分子除以分母外,還有別的方法(如先把分母化成10、100、1000……再化小數(shù)等)。這樣,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就全面、深刻多了。
三、在學生認識錯誤、解題差錯時點撥,使其明確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xiàn)了錯誤,并暴露了出來,老師不能責怪學生。有了錯誤,了解了癥結所在,才能對癥下藥,使其正確。
如學生在求比值和化簡比時,容易將概念張冠李戴、彼此混淆而出現(xiàn)錯誤,諸如化簡比的結果為3之類。這時,教師只要從比的定義和比值的意義上稍加點撥,便可使學生明白其錯誤之處,從而明確概念的本質特征。對于學生學習上的錯誤,在很多時候,教師都不需要重復講解一遍,只要在其“要穴”一點,就可使學生“頓悟”。
四、在學生思路偏離、背道而馳時點撥,使其明晰
當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時,難免會走上岔道。這時,如果教師任其發(fā)展,就會越走越遠,課堂教學看起來熱熱鬧鬧,可實際收效甚微,甚至負效。因此,教師獨到的點撥在這里應起到“撥亂反正”的作用,力求“放得開,收得攏”。
例如,在學習了運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后,教材上有一題:125×88。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簡便計算(首先要“拆數(shù)”)。一時間學生的探究熱情十分高漲:有把125拆成“25×5”的,有把88拆成“8+80”的,有把88拆成“l(fā)l×8”的,有把88拆成“44×2”的,還有把88拆成“87+1”、“86+2”……課堂看似思維活躍,其實學生的思維已經偏離了方向。這時,有意識地讓學生安靜,并在“簡便”二字下作上兩個重點符號,進行了一次無聲的點撥?!芭丁睂W生們恍然大悟,一下子找到了簡便算法:125×8×11、125×(80+8)。
在課堂上采用“點撥”的教學藝術,除了要找準“點撥”的時機外,還要把握“點撥”的“落腳點”,使“點撥”到位。
1.在知識的銜接處點撥。
新知識是由舊知識發(fā)展而來的,所以應對準它們的銜接處進行點撥,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解答問題自然地進行遷移,使新課順利展開。
2.在知識的重點處點撥。
重點是指在整個知識結構中起紐帶作用的知識點,教師要針對重點設計出關鍵性的問題,巧妙地點撥,誘導學生探究解決矛盾的辦法,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目的。
3.在知識的難點處點撥。
難點是學生難于掌握的知識點,也是學生認識水平與抽象復雜的知識之間的矛盾。找準難點在何處,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可起到化難為易的效果。
4.在學習方法的指導上點撥。
教師的重要作用,在于教會學生自己學習,教給學生“點金術”——掌握學習方法。教師所做的精要點撥,也應著眼于學習方法的指導上,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掌握新知識的獲取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要在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學會“點石成金”,善于運用“點撥”這一“絕活”——教學藝術,做到“一針見血”,使學生“茅塞頓開”。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