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0025-01
要對幼小兒童進行英語兒歌的教學,首先要了解英語兒歌的分類。一般來說,英語兒歌沒有固定的結構章法,隨著時代的變遷,無論是民間流傳下來的童謠,還有創(chuàng)作的兒歌,內(nèi)容都在不斷豐富,形式也多種多樣。英語兒歌大致可分為游戲歌、數(shù)數(shù)歌、問候歌和猜謎歌等。
各種形式的英語兒歌需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加以實施。英語兒歌教學實質(zhì)上是教師為發(fā)展學齡前兒童的英語創(chuàng)設條件和提供機會,讓幼小兒童參與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在與人、物、環(huán)境、材料等地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學習英語,發(fā)展聽說能力。在英語兒歌的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情境教學法
情境是指情與境的統(tǒng)一體,情代表人與其所有行為、心理,境則強調(diào)客觀世界的構成和自然性。情與境的結合使小孩處于一種寬松、自由且貼近小孩生活的氛圍中。情境教學法最主要的特點是新的英語兒歌通過情境進行教學和操練,小孩在情境中興趣高、理解快、記得牢。運用情境教學法,關鍵是要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情境,讓小孩能有興趣地主動學習并學會遷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例如,教授英語兒歌Butterfly :“Butterfly,Butterfly,the butterfly goes up. Butterfly, Butterfly, the Butterfly goes down…”(選自《朗文英語兒童歌謠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教師把孩子帶到花園里,讓孩子們觀察蝴蝶是如何飛舞和采花粉的。小孩在學兒歌的過程中,邊吟唱變在花叢中學蝴蝶飛舞狀,他們邊歌邊舞,興趣盎然。
二、多通道活動法
多通道活動法是讓孩子運用多種感覺器官參與活動,讓孩子在看看、聽聽、聞聞、摸摸、想想、玩玩的過程中學習英語兒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刺激,讓孩子從不同角度多方位地感知、理解,讓孩子在各種不同的外界刺激下,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感官來參與活動,是一種綜合運用視、聽、講、做的方法。所謂“聽”,是指教師用英語描述、啟發(fā)、引導、示范等,讓孩子充分地感知和領會;所謂“視”,是指教師提供具體生動的客觀對象,如實物、圖片、情境表演、多媒體等讓孩子充分觀察;所謂“講”,是指幼兒兒童在感知理解的基礎上,開口講;所謂“做”,是指教師提供給孩子一定的想象的空間,讓孩子在游戲活動中加深對所學兒歌的感受性和熟練程度。如兒歌I Love Apple :“Apple round ,apple red ,apple juicy apple sweet .Apple apple, I love you .Apple sweet I like to eat.”學生在學習這首兒歌時,教師提供給幼兒紅紅的大蘋果,讓幼兒觀察形狀、顏色,嘗一嘗味道,畫一畫等。學生在動口、動手、動腦的綜合性活動中獲得了英語學習的經(jīng)驗。
三、全身反應法
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簡稱TPR)產(chǎn)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美國,盛行于70年代,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圣何塞(San Jose)州立大學心理教授James Asher創(chuàng)立,它是一種通過語言與行為的協(xié)調(diào)來教語言的教學方法。
從發(fā)展心理學得角度出發(fā),Asher指出,針對孩子的語言大多是命令句,孩子一般先用身體反應,然后學會用語言進行反應,強調(diào)理解先于開口,因此,“聽——做動作”是全身反應法的最明顯的特征。由于這種方法對幼兒的言語輸出不作嚴格的要求,并帶有游戲的性質(zhì),因此可以減少他們的學習負擔,培養(yǎng)他們愉快的學習情緒,提高學習效率。例如:英語兒歌one two three .play the ball with me 教師準備了皮球、小拐杖、釣魚竿,先讓幼兒做“say and do ”的游戲,教師發(fā)命令,幼兒根據(jù)命令做相應的動作:“play the ball”“pick up the stick ”“walk in a line ”“go fishing”。
根據(jù)小學生英語學習的心理特點,結合本人這段時間的實踐,證明了英語兒歌教學在小學低年級的英語教學中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提高了英語課堂的課堂活力,加深了學生對所以學內(nèi)容的印象,使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下掌握了語言知識。
參考文獻:
[1]王薔.小學英語教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柳海民.教育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章志光.小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