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首創(chuàng)
摘 要:甘肅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在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中,主要應致力于華夏文明根文化、絲綢之路古文化、黃河文化、佛教文化等獨具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的傳承,以提升甘肅文化軟實力,打造西部文化強省。
關鍵詞:甘肅;地域;文化;傳承
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燦爛輝煌,舉世矚目,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其不同特色而引人關注。甘肅在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中,需要梳理的文化頭緒很多,但主要應致力于華夏文明根文化、絲綢之路文化、黃河文化、佛教文化等獨具甘肅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的傳承,以提升文化軟實力,打造西部文化強省。
一、華夏文明根文化
華夏文明根文化是探究華夏文明源頭的文化。甘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涇川大嶺上古人類遺址是甘肅境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舊石器文化早期遺址,而舊石器的中期和晚期文化遺址則分別在鎮(zhèn)原和東鄉(xiāng)、肅北等地有所發(fā)現(xiàn)。甘肅境內(nèi)新石器時代文化綿延不斷長達6000余年,遺址遍布甘肅全境。甘肅是周文明和秦文明的發(fā)祥地。夏末,周人先祖來到隴東歷經(jīng)十二世之久。靈臺、寧縣等地西周墓葬、車馬坑等遺址出土的傒伯銅方鼎等珍貴青銅器物,是周人在此活動的重要實證。商末,秦人西遷隴右歷經(jīng)十四世。禮縣先秦貴族墓葬遺址出土的刻有“秦公作”銘文的青銅器及金、玉器,是秦人在甘肅活動的重要歷史見證。
二、絲綢之路古文化
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它地區(qū)之間貫穿古今的海上和陸上通商以及文化交流的區(qū)域。絲綢之路最繁榮的時間是漢至唐代,以陸上交通為主,甘肅是絲綢之路的主干路段和樞紐。漢、唐時期,無論從中原何地出發(fā),要通往西域,都要經(jīng)過甘肅境內(nèi)。絲綢之路東西貫穿甘肅全境,長達1600多公里,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址繁星般地布滿于漫長的絲綢之路沿線,其中現(xiàn)存古城址不下500座。長城是保證絲綢之路暢通的屏障。戰(zhàn)國時期,秦昭襄王修筑了甘肅境內(nèi)最早的長城。漢武帝修筑了以敦煌為起點的漢長城。嘉峪關是明長城的最西端。中國歷史上四大朝代修筑的長城的西端點都在甘肅境內(nèi)。
三、黃河文化
黃河,千萬年來,自青海東流,進入甘肅。甘肅這片黃土地賦予了黃河以黃色的容顏。黃河甘肅段干流全長913公里,孕育出了羊皮筏子、黃河水車等富有甘肅地域特色的文化產(chǎn)物。黃河文化內(nèi)涵豐富,既有史前時期的仰韶、馬家窯、半山、馬廠、齊家文化等文化類型;還有象征中華民族遠古先民的“三皇”、“五帝”以及帝禹夏后氏等。而作為黃河文化中心的蘭州,是中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西北重要的樞紐城市,也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黃河,在新時期正在煥發(fā)新的活力;黃河文化,在新時代也正在大放異彩。
四、佛教文化
甘肅是我國佛教傳入最早的地區(qū)之一。從東至西看,歷史上先后有12位帝王下詔或敕賜興涇州佛事。其中,涇州大云寺三次發(fā)現(xiàn)佛舍利,被稱為“世界奇跡”。平?jīng)鲠轻忌绞撬逄茣r期西北地區(qū)佛教大叢林所在地。天水麥積山石窟被譽為“東方雕塑館”。夏河拉卜楞寺是西北地區(qū)最大的藏傳佛教中心。炳靈寺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武威十六國時就是佛教勝地。張掖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敦煌莫高窟是一座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1991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五、伏羲文化
伏羲是華夏人文始祖。《遁甲開山圖》云:“伏羲生成紀”?!吨袊鴼v史地名詞典》載:“成紀在今靜寧”。天水被譽為“羲皇故里”,至今有伏羲廟、畫卦臺等名勝古跡。中華民族是一個龍的民族,伏羲是龍的圖騰崇拜。作為民族文化之源的伏羲文化,體現(xiàn)了偉大的創(chuàng)造精神、奉獻精神。從身體力行到抽象思維,從蛇圖騰到龍圖騰,從單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為作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者,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fā)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陶瓷文化
中國是世界上最先發(fā)明陶器的國家之一,素有瓷國之稱。距今8000年前后,以甘肅秦安大地灣為代表的渭河流域先民生產(chǎn)了我國第一批彩陶。大約7000年以前,隨著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仰韶文化。之后出現(xiàn)的馬家窯文化。進入青銅時代,我國其他地區(qū)彩陶大多銷聲匿跡,而甘肅相繼出現(xiàn)了齊家、四壩、辛店、沙井等彩陶文化。齊家文化遍布甘肅各地,四壩文化分布于河西走廊的中西部,辛店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部,沙井文化分布于騰格里沙漠的西部、西南部邊緣地帶,是一支以畜牧業(yè)為主的青銅文化。
七、民族民俗文化
在甘肅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居住著漢、回、藏、蒙、東鄉(xiāng)、保安、裕固、哈薩克、撒拉、滿、土、維吾爾等十二個民族,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到目前為止,甘肅省已有54項民俗文化,被批準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裕固婚俗,東鄉(xiāng)飲食,保安腰刀,蘭州太平鼓,和政花兒會,慶陽香包,甘南拉卜楞寺佛殿音樂“道德爾”,天水的伏羲祭典,河西的裕固族民歌,西和的七夕節(jié),涇川的西王母信俗等[5]。
八、紅色文化
甘肅有著豐厚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1935年9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一方面軍路過哈達鋪,首次明確提出了“到陜北去”的重大決策。1936年10月,紅一、紅四方面軍在會寧勝利會師。1935年10月,紅軍一、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界石鋪。1935年7月,紅25軍政委吳煥先在涇川英勇犧牲。華池南梁是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陜甘邊界創(chuàng)建的革命根據(jù)地。甘肅是是一塊紅色的熱土,民主革命時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紅色文化遺存。
甘肅歷史悠久,文化遺產(chǎn)豐富,除了以上論及的八大歷史文化外,還有敦煌文化、邊塞文化、長城遺址文化、伊斯蘭文化、黃土地文化、多民族融合文化等諸多歷史文化資源值得我們深入挖掘。
參考文獻:
[1] 脫少華.論平?jīng)鑫幕诖蟀l(fā)展大繁榮背景下的戰(zhàn)略選擇[J].絲綢之路,2012年,第8期.
[2][3]田 澍.甘肅歷史文化資源的豐富內(nèi)涵[N].光明日報, 2013-07-25.
[4]蘆冬.源遠流長的甘肅彩陶藝術[N].甘肅日報,2013-10-22.
[5] 柯楊.源遠流長的甘肅民俗文化 [EB/OL].中國民俗學網(wǎng),201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