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洪輝,卓腮嬌
(1.上饒師范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西 上饒334001;2.上饒師范學院 社科部,江西 上饒334001)
最近香港“占中”事件引起國人廣泛關注。類似地,大陸大學生也常常是此類政治事件中的主角。比如,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用導彈襲擊我國駐南聯(lián)盟使館造成館舍毀壞和人員傷亡,我國各地大學生積極走向街頭,對這種野蠻行徑表示了抗議。首都北京幾十所高校的數(shù)千名學生更是直接到美國駐華使館前舉行游行示威表示強烈抗議。2012年9月,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全國各地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民眾為了捍衛(wèi)主權和表達愛國熱情,舉行了反日游行和抵制日貨活動。在網絡空間中,大學生政治參與熱情高漲,網絡參與方興未艾。中國網民數(shù)量達到6.04億人,手機網民達到4.64億人,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45%,移動互聯(lián)網用戶達8.28億戶,3G 用戶達2.5億戶。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網絡蓬勃發(fā)展。[1]而在這些人中,大學生又是重要群體。據華中師范大學“自媒體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課題組的調查數(shù)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青少年日漸成為手機網民的中堅力量。57.3%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是“手機網民”;許多學生表示手機不離身,除了打電話和發(fā)短信,幾乎每天都使用手機娛樂或交流,如看新聞、聽歌、刷微博。[2]大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表達自己對國家政治的關切,發(fā)表意見進行熱烈討論,他們還將現(xiàn)實中的政治事件放在網上進行交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前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和溫家寶都在網上與網民進行過在線交流,這無疑也是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一種激勵。總之,大學生歷來是我國政治運動的積極參與者。近年來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更具有積極意義和時代特征,他們的政治參與既表現(xiàn)在現(xiàn)實空間中,也表現(xiàn)在網絡空間中?;诖耍狙芯吭噲D突破現(xiàn)有研究只關注大學生單一空間中的政治參與之局限,將大學生在現(xiàn)實空間中的政治參與和網絡空間中的政治參與結合起來進行分析。
目前對大學生現(xiàn)實空間中的政治參與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參與意識和參與狀況的探討。對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研究則相對較多,主要集中在網絡參與特點、網絡參與困境和失范等方面。
大學生在現(xiàn)實空間中的政治參與方面,有學者探討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歷程,他們認為,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青年學生政治參與在實踐中大致經歷了從不理性到理性、從無序到有序等幾個階段。執(zhí)政黨應該重視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既要堅持放手鍛煉的原則,又要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3]有學者也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動機和效能感等進行了研究。[4]另外,學者們還對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討論,他們認為,政治參與意識是一個國家政治參與整體水平的重要標志,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影響著我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未來。當然,在現(xiàn)實空間中,大學生政治參與也存在一些問題。學者普遍認為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增強,但參與意識總體仍然薄弱,表現(xiàn)較為冷漠,還具有功利性、消極性、被動性以及參與意識和參與行為矛盾性等特點。[5]其原因主要是大學生群體對國家和社會問題的關注度高,但理論水平、參與能力、認知結構和人生閱歷低;此外,大學生社會實踐比較少且接觸范圍窄,缺乏政治經驗和參與實踐,這些也會影響到有序政治參與。[6]還有學者總結了近代我國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xiàn)代啟示等。[7]
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的政治參與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學者們普遍認為,互聯(lián)網的高速發(fā)展重塑了全球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形態(tài),拓展了各國公民政治參與渠道,并形成了網絡政治參與的新形式。同理,網絡政治參與也自然成為我國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新途徑和新形式。通過實證研究,學者認為,網絡政治參與是指參與主體以網絡為平臺,影響政府和社會公共機構的決策及其活動的政治行為。網絡政治參與的主要方式有:網絡(政治)投票、網絡(政治)結社和意見表達、網絡(政治)接觸。有學者對7所高校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網絡政治參與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既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有消極影響,比如,在政治知識方面,經常上網的大學生對時事知識的掌握程度較好;在政治價值傾向上,上網頻率高的大學生對現(xiàn)行政策認同程度明顯偏低;在政治參與傾向上,經常上網的大學生參與態(tài)度比較消極。學生對表達意見的途徑了解較少,政治效能低,權利和義務意識薄弱。[8]也有學者研究了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失范行為,其主要原因是網絡立法滯后,大學生缺乏網絡自律等,另外,大學生的“網絡暴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
學者們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政治參與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現(xiàn)有研究要么是對大學生現(xiàn)實中的政治參與進行探討,要么是對大學生網絡中的政治參與進行分析,沒有將兩個空間中的大學生政治參與結合起來討論。而將兩者結合起來研究顯然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兩個空間中的政治參與可以相互轉化。網絡中的政治參與可以變成現(xiàn)實中的政治參與,現(xiàn)實中的政治參與又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傳播與放大。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就是深化對網絡與現(xiàn)實空間中的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研究,彌補現(xiàn)有研究的不足。
鑒于目前還沒有學者對大學生在現(xiàn)實和網絡空間中的政治參與進行比較探討,本文選取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和現(xiàn)實生活中政治參與的兩個案例進行探討,以揭示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一般問題。在此基礎上,深化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認識,尋找大學生政治參與渠道,探索大學生政治參與新規(guī)律。當然,考慮到我國大學生參與政治選舉等實質性政治參與活動比較少,本文從寬泛概念討論政治參與。第一個案例嚴格意義上講是不能算政治參與,而是社會參與,但社會參與本質上仍然屬于政治參與的一部分,可以從社會參與角度觀察政治參與。并且,從維權意義上講,與政治參與是比較接近的,從分析力度上而言,不影響本文的研究效度。當然,在現(xiàn)實中還沒有大學生政治參與代表性案例的情況下,也只能從社會參與間接地觀察政治參與。一般而言,一個群體社會參與的行為表現(xiàn)會與政治參與的行為表現(xiàn)類似。比如,就暴力方面而言,本文案例一中大學生的表現(xiàn)與“五四”運動中學生的暴力活動,以及“89事件”中學生的暴力行為都非常類似。
案例一:九江學院抗議濫收費砸校園
2005年6月,九江學院學生抱怨,學校近年來不斷巧立名目亂收費,校內飯?zhí)没锸巢?。學生與校方多次交涉,雙方沒有達成一致,然后學生在學校的BBS發(fā)泄不滿,論壇上長期罵聲不斷。在6月25日晚上,2000多名大學生聚集在校內泄憤。有的投擲熱水瓶,有的放火燒橫幅,有幾輛汽車被砸毀,電話亭和告示板也無一幸免,校內超市、飯?zhí)靡苍馄茐?,校園內一片混亂。后來,九江學院和市政府領導在現(xiàn)場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并答應退還所欠的水電費,事情才得以平息。據初步估計經濟損失近百萬元。
案例二:我爸是李剛
2010年10月16日晚,李啟銘在河北大學新校區(qū)內醉酒駕駛小汽車撞飛正在玩輪滑的兩名女大學生。但他并沒有停車去救女孩,而是直接去校內女生宿舍樓接他的女朋友。更為嚴重的是,李啟銘返回途中經過車禍現(xiàn)場,也沒有救被撞倒的女大學生的意思。而正在那時,其中一名傷勢嚴重的女學生已呈昏迷狀態(tài),另一位傷勢較輕者也在地上呻吟。最終,眾多學生和保安在生活區(qū)南門逼停了李啟銘的轎車。但是,李啟銘在車子被逼停后不但拒絕下車,并且說:“有本事你們告去,我爸是李剛!”后來,其中的一名女生在17日晚經搶救無效死亡;另一名女生左腿骨裂,已脫離危險并轉院治療。事后,有人在網上發(fā)帖稱:“河北大學富二代校內醉駕撞飛兩名河大新區(qū)女生,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剛”,對此,有一家網站依據此篇貼文發(fā)表了一篇報道,題為“河北官二代大學內撞飛2名學生后接女友”,特別是標題中的“官二代”字眼,以及文中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們告我去,我爸是李剛!”的語句,強烈地刺激了人們的神經。各大新聞門戶網站也都在醒目位置轉載了此文章,結果,網絡輿論一片嘩然。無論在網上還是在現(xiàn)實中,人們憤怒聲討李啟銘這個“官二代”。而“我爸是李剛”語句則在全國流傳開來。在短時間內,人們以這句話編撰了許多段子、創(chuàng)作歌詞或舉辦“造句大賽”,鬧得沸沸揚揚,竭盡調侃取鬧之能事。這句話在2010年被列為10大網絡流行語。
在兩個案例中,案例一是大學生在現(xiàn)實中遭受到權益侵害,在網上發(fā)帖沒有起作用后,以打砸校園將事情鬧大吸引外界關注,最后事情得到解決,權利得到維護。案例二則不同,在現(xiàn)實中是一起非常普通的交通事故,但由于當事人處理不當,引起學生們的不滿,他們在網上發(fā)帖用“官二代”的詞眼吸引社會注意,結果,交通事故演變成對權力階層的聲討,事情得到解決,這種政治參與是一種“意外”后果。兩個案例中大學生參與行為的異同展現(xiàn)出以下效應:
在現(xiàn)實空間中,大學生政治參與渠道缺乏,行為也存在偏差,正如本文案例一所顯示?,F(xiàn)實空間中大學生政治參與存在不少困境。首先,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增強,對社會丑惡現(xiàn)象比較痛恨和具有批判精神,但在政治參與時卻表現(xiàn)為偏激和非理性行為,動則打砸,行為失范嚴重,以沖動參與代替理性參與。其次,在現(xiàn)實空間中,政治參政渠道缺乏,公民的政治參與方式一般是投票選舉、聽證會和參與政府規(guī)定的管理活動,并沒有給大學生表達意愿和主張的明顯渠道,大學生只能以暴力形式泄憤。就案例一而言同樣如此,如果校方能給學生表達主張的機會和協(xié)商的途徑,也許不會發(fā)生沖突,至少沖突的暴烈程度不會那么嚴重。最后,現(xiàn)實政治參與還存在較大的風險,所有非制度化參與都會受到懲罰,甚至有的制度化參與也會受到壓制。因此,在參政渠道缺乏,大學生訴求難以通過正常途徑得到滿足,加上年齡特點決定的不理性、易沖動,大學生政治參與通常會表現(xiàn)出偏激和非制度化,而這些沖突發(fā)生后,必然有人受到懲處。事實上,我國的社會制度和相關法律規(guī)定了公民政治參與的方式和渠道,如政治選舉、集會和游行等權利,制度化和程序化的政治參與理應成為常態(tài),但由于現(xiàn)實的原因,大學生政治參與非制度化的集會、游行和泄憤行為在高校時有發(fā)生。這不但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其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對未來的社會主義政治產生危害。
相反,網絡空間政治參與則具有現(xiàn)實空間政治參與所不具有的不少優(yōu)勢。首先,政治參與非常便利、及時和渠道多元。網絡政治活動的開放度高和門檻低,使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論壇、微博等發(fā)表主張和表達訴求,并且政治參與非常及時,只要有訴求就可以在網絡上進行表達。網絡政治參與渠道比現(xiàn)實空間多,主要包括網絡監(jiān)督、網絡論政、網絡炒作、網絡宣傳和網絡評判等,可以依托網絡的扁平化和交互性特征實現(xiàn)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目的。其次,網絡政治參與有自由和雙向互動的優(yōu)點。在網絡空間,信息充分,人們之間探討問題自由,既可以持續(xù)關注,也可以在不喜歡的時候退出。第三,政治參與主體之間非常平等。在網絡政治參與過程中,沒有像現(xiàn)實生活中的階層分化和權威分級,每個人都可以就政治發(fā)表意見,不論種族、年齡和性別等等。最后,效果明顯。網絡政治參與常常會引起各界關注,使有關部門迅速介入,問題得以解決,并達到自己的訴求。案例一中,大學生暴力畫面在網絡傳播以后,事件得到高度重視,也很快得到平息,最后的結果也令大學生滿意。案例二產生的效果更為明顯,即使并沒有達到當初的預期結果,但顯示了網絡政治參與的威力。當然,網絡政治參與也存在不少缺點,比如,存在非法政治參與問題,參與目標不確定,手段和方法難以保證合法性,參與的限度和后果仍然有待加強。案例二中,大學生的網絡參與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正如上文所言,仍有一定限度。從“我爸是李剛”事件可以看出,網絡中的不同敘事和不同話語會產生巨大差距,“我爸是李剛”是網民通過網絡構建起來的話語,這種話語轉變?yōu)榫W民的話語權,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但是否能夠推動事件向前發(fā)展,實現(xiàn)網絡輿論監(jiān)督,只是停留在理論上的象征性權力[9],沒有真正成為現(xiàn)實權力。
總的來說,無論在現(xiàn)實空間還是網絡空間,大學生政治參與主要表現(xiàn)在維權和公益兩方面。在維權方面,現(xiàn)實空間政治參與渠道有限,甚至存在風險;在虛擬空間,政治參與渠道暢通,沒有傳統(tǒng)媒體的把關人制約,風險較小。在現(xiàn)實空間與虛擬空間政治參與規(guī)則的不同,導致他們政治參與行為不同。當大學生面臨兩個空間不同的參與規(guī)則,他們的角色扮演就會出現(xiàn)混亂,導致角色沖突和行為失范,比如,一方面,在現(xiàn)實空間中政治參與冷漠,另一方面,在虛擬空間中卻熱情似火。結果,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顯得循規(guī)蹈矩而內心又具有暴力傾向,一旦遇到政治參與不順,就會采取暴力行為進行發(fā)泄。
現(xiàn)實空間與網絡空間中的政治參與是密不可分的,網絡政治參與也是現(xiàn)實政治參與的反映。從案例一和案例二可以看出,現(xiàn)實與網絡之間是可以相互切換的。大學生政治參與有時會選擇其中之一,有時會同時選擇二者。現(xiàn)實空間與網絡空間政治參與有諸多聯(lián)系,會產生相互強化或弱化的共振效應。首先,無論是網絡政治參與還是現(xiàn)實政治參與,大學生往往都表現(xiàn)出非理性特征。這與長期以來大學生政治參與經驗缺乏、民主素質較差、政治價值觀未形成有關。特別是在網絡法制不健全的情形下,大學生政治參與的非理性和非制度化特征更加明顯,在現(xiàn)實中表現(xiàn)為打砸,網絡中表現(xiàn)為語言暴力,其本質都是一樣的。就風險而言,雖然網絡空間中由于是匿名,網絡暴力風險較小,但隨著網絡管理的規(guī)范化和法制化,將和現(xiàn)實空間一樣,隨意侵害他人權益也會受到制裁。其次,無論是網絡政治參與還是現(xiàn)實政治參與,大學生政治參與都表現(xiàn)為參與意識與參與行為脫節(jié)。由于大學生政治參與能力沒有得到訓練,參與意識又較強,二者沒有得到同步發(fā)展,通常導致矛盾和沖突。所以,要么表現(xiàn)出政治參與的冷漠和冷嘲熱諷,悲觀情緒明顯;要么表現(xiàn)出政治參與行為偏激,希望畢其功于一役,立馬實現(xiàn)自己政治參與的全部愿望。如何協(xié)調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與參與行為是高校今后工作的重要領域。第三,無論是網絡政治參與還是現(xiàn)實政治參與,大學生政治參與表現(xiàn)為信息辨別能力不足而導致其目標和行為的盲目性。由于種種原因,現(xiàn)實政治參與中,很多信息會被有選擇性地公開,大學生政治參與建立在信息不完全甚至是閉塞之上,目標和行為會表現(xiàn)出盲目性。雖然網絡空間的信息更多、信息量更大,但網絡虛假信息也多,在大學生信息辨別力較差的情形下,大學生容易在政治參與的時候表現(xiàn)出盲目或盲動。最后,無論是網絡政治參與還是現(xiàn)實政治參與,大學生政治參與主要是關心自己的利益或身邊的事情。
當然,網絡空間還極大地彌補了現(xiàn)實空間中政治參與的諸多不足,提升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熱情,拓寬了政治參與的渠道,減少了政治參與的成本,克服了現(xiàn)實中政治參與主體的不平等,提高了現(xiàn)實政治參與的有效性。現(xiàn)實政治參與如果借用網絡政治參與方式,可以深化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形式與內容。也就是說,只有虛擬空間與現(xiàn)實空間中的規(guī)范一致,大學生的角色扮演才不會出現(xiàn)沖突,他們在政治參與中才會變得理性與溫和。
從總體上看,我國大學生對網絡政治參與熱情較高,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政治參與意愿并不強,有從現(xiàn)實政治參與轉向虛假空間政治參與的傾向,所謂“上訪不如上網”。
就現(xiàn)實空間政治參與而言,第一,從自身角度看,大學生參與能力不強,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熱情,影響了政治參與的效果。特別是參與意愿與能力相沖突時,大學生只要覺得參與意愿沒得到尊重或體現(xiàn)就會表現(xiàn)參與的消極甚至抵觸,而不會考慮是自己參與能力不足的原因。第二,從法律環(huán)境上講,政治參與的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有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影響了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比如,憲法規(guī)定公民游行示威的自由,但其他的法律卻規(guī)定必須申請批準,而只有少數(shù)涉及如抵制日貨等事關國家國際聲望或利益的事件才能得到批準。第三,從政治參與的風險而言,我國還沒有相關法律保障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權,并保證參與的安全度,使他們在政治參與的時候可能面臨較大風險。比如,在現(xiàn)實中維權,則可能遭到地方政府的打壓等。第四,從參與渠道來看,大學生政治參與渠道不暢,參與機制不全,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政治參與。主要原因是我國的民主體制還不夠完善,基層政府還沒有提供充分的政治參與渠道,特別是在傳統(tǒng)的家長制官僚文化影響下,有的地方政府官員還沒有吸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意愿,這又反過來影響了政府吸納公民政治參與的能力。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現(xiàn)實生活中的政治參與面臨巨大風險,表達意愿不充分,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自然而然就由現(xiàn)實空間走向網絡空間。
網絡空間提供的匿名性特征既降低了政治參與的風險,又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時還能引起上層注意,使問題得到解決。加上參與成本低、環(huán)境寬松、信息快捷和表達自由等,鼓勵著大學生政治參與走向網絡空間,網絡成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主陣地。與現(xiàn)實政治參與不同的是,在網絡空間中大學生可以有效構建自己的網絡身份,甚至還可以制造自己想像的身份,“能力”得到巨大加強。在網絡中自己的意見和“治國”建議得到有效釋放,有時與中央政策“巧合”的時候,還會覺得是自己的網絡意見得到了高層的關注。這種巨大的興奮感和成就感是無以倫比的。比如,2005年政治博客的出現(xiàn),極大地推動了網絡民主的發(fā)展,電子“兩會”、官員博客、“兩會”博客等不斷出現(xiàn)。在各種網絡論壇、社區(qū)、QQ 群、政治博客等空間中,各類精英和大學生進行著民主“實踐”,很好地起到了普及政治參與理念和參與知識的作用,有效地推動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現(xiàn)代化進程。當然,有些大學生也會通過制造謠言的方式引起社會關注,或者放大事件后果引起社會關注,這種非制度化特征是網絡政治參與的消極后果。
當然,大學生網絡空間的政治參與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大學生政治表達訴求與網絡安全之間的沖突;大學生政治參與盲從與理性需要的沖突;現(xiàn)實空間政治參與的封閉性與網絡空間政治參與的開放性的矛盾。
大學生政治參與由現(xiàn)實空間轉向網絡空間,并不說明現(xiàn)實空間的政治參與就無法突破。無論如何,網絡空間中的政治參與是由現(xiàn)實空間的政治參與轉化而來,如果現(xiàn)實空間中的政治參與非常完善,則網絡空間中的政治參與將減少,特別是網絡暴力或激進言論就沒有存在的土壤,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的政治參與也會更加理性。反過來,如果我們積極注意網絡政治參與的引導與吸納,現(xiàn)實空間中的不理性的政治參與也將減少,從而使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理性化、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因此,解決大學生政治參與存在的問題必須將現(xiàn)實空間與網絡空間的政治參與結合起來考慮,從而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民主而努力。
大學生政治參與不成熟且參與渠道狹窄,這二者相互影響,甚至互為因果。大學生政治參與能力不足,政府或社會不放心其政治參與,但又不放寬其參與渠道,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無法得到提高。只有保證足夠的參與空間,拓寬政治參與渠道,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能力才能提升,其政治參與才能在實踐中變得更加成熟。如果現(xiàn)實中有足夠的參與渠道,完善的政治參與制度,不存在因政治參與而導致不安全或風險,那么,大學生將由網絡空間轉向現(xiàn)實空間,他們的參政熱情也將得到合理釋放,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也更有保證。目前,我國基層選舉成了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渠道,整個社會特別是政府對大學生政治參與訴求越來越重視,對大學生在網絡上的意見也格外關注。今后政府在大學生政治參與方面的工作方向是,在嚴格執(zhí)行現(xiàn)有法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特別是選舉法等。同時,要拓寬方便快捷的大學生政治參與渠道,著力將大學生政治參與融入現(xiàn)有體制,使政治系統(tǒng)更好地滿足大學生政治參與需求?,F(xiàn)實空間中完善的政治參與將使大學生在網絡上的非理性、非制度化參與大為減少,在網絡空間上的政治參與將會更加規(guī)范,其政治參與能力將得到提升,也會更加成熟。
一般而言,政治社會化程度高低會影響公民政治參與的質量和具體形態(tài)。政治社會化的核心是培養(yǎng)公民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對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就是要培養(yǎng)其社會主義信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yǎng)成健康成熟的政治心態(tài)。首先,學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讓大學生認識到自己政治參與的真實狀況,認識自身在政治參與方面的意識與能力的不一致。同時,要樹立正確的政治參與觀,加強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引導與實踐,甚至可以探索建立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模擬課堂,合理引導大學生政治參與情緒。其次,要加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在學習民主政治知識的同時,積極參與政治實踐,提高自身政治參與水平。再次,要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上網行為和價值觀。最后,要清除社會不公正現(xiàn)象,保證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理性化。大學生政治參與要健康發(fā)展,與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因此,應努力消除黨內存在的腐敗問題,消除社會不公現(xiàn)象。同時,要加強我國行政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程度,實現(xiàn)依法治國。當然,高校管理也需要改進,管理層要及時回應大學生的各種訴求。所以,我們既要讓大學生認識到自身在政治參與方面的不足,也要讓他們認識到社會主義民主的完善還有待時日以及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艱巨性與長期性;同時,也要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有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要求。
考慮到網絡政治參與是大學生目前最主要的參與方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倫理則十分必要,政府也可以以此為契機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充分認識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特點、規(guī)律等,更有效地對大學生政治參與進行引導與教育。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優(yōu)點也很多,比如,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有利于緩解在現(xiàn)實空間中政治生活的壓力,避免因正當利益得不到滿足而尋找體制外解決途徑,可以抑制他們的過激行為,可以對部分官員的不法行為進行監(jiān)督,對政府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議等,為我國的民主化、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因此,要建立網絡政治參與反饋機制,完善網絡參與的法律,創(chuàng)造健康的網絡文化;要加快網絡基礎建設和消除數(shù)字鴻溝,確保大學生政治參與渠道暢通;要加快電子政務的建設和加強網絡空間的管理,既保證網絡參與的有序,又防止網絡違法行為,維護大學生網絡空間中政治參與的安全。當然,為保證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對網絡違法行為進行打擊也是十分必要的。
不管是網絡政治參與還是現(xiàn)實政治參與,大學生都表現(xiàn)出一定的非理性,容易偏激和產生非理性的沖動行為。因此,培育現(xiàn)實空間與網絡空間的政治參與的理性政治文化特別重要。要培育大學生理性的政治參與文化,首先是要建立政治參與的法律法規(guī),無論是現(xiàn)實政治參與的法律,還是網絡政治參與的相關法律,都要明確規(guī)定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權利與責任、參與的范圍、參與程序和參與的渠道等。其次,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信息要公開透明,對政治參與的信息進行權威發(fā)布,提高大學生對政治信息的辨別能力。特別是在網絡空間中,要控制網絡的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消除網絡謠言,創(chuàng)造一個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有利環(huán)境,引導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有序進行,合理地、理性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最后,建立國家與社會事務中各主體平等協(xié)商與交流的體制。比如,我國每年兩會期間,都有網民積極向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提各種建議,這能夠促進更好地調整我國公共利益的分配,健全社會利益分配機制,有效化解各種潛在的社會矛盾,建構有效、理性和寬容的政治文化。
總之,要建立大學生有效參與公共事務的法律體系,形成政府公開透明和包容的管理體制,完善政治參與制度,合理引導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熱情,拓寬大學生政治參與渠道。同時,大學生也要有理性寬容的參政素養(yǎng),養(yǎng)成理性的政治文化,有效利用現(xiàn)實與網絡兩個空間的參與渠道,從而實現(xiàn)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全方位進步和均衡發(fā)展,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民主的發(fā)展。正如社會學家?guī)炖裕骸霸诖髮W里,我們主要通過間接影響、榜樣的作用和各種志愿組成的組織來開展工作,我們很容易使學生獲得他們所需要的東西,如健康、毅力、自我控制和滿足軍事及其他需要的能力。通常我們給民主體制多一點信任,包括教育方法的積極運用,我們就能獲得更多的紀律,只要我們誠實并完全把這種民主觀念付諸實施,它就不會讓我們失望。”[10]
[1]中國網民數(shù)量突破6億人[EB/OL].(2013-11-28).http://news.mydrivers.com/1/284/284639.htm.
[2]57.3%大學生為“手機網民”[N].湖北日報,2013-02-28(12).
[3]曹彥鵬.改革開放30年中國青年政治參與的歷程與思考[J].山東省團校學報,2009(1):1.
[4]高紅波.我國青年政治參與研究述評[J].中國青年研究,2010(1):5.
[5]丁社教,崔喜鳳.新時期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研究綜述[J].科學·經濟·社會,2010(3):153.
[6]周穎,于春江.“90后”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xiàn)狀與成因分析——以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為例[J].延邊黨校學報,2011(6):22.
[7]何虎生.近代中國青年政治參與啟示[J].人民論壇,2012(5)(上):50.
[8]張光,蔣璐.網絡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影響實證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37.
[9]謝新洲.輿論引擎網絡事件透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0][美]查爾斯·霍頓·庫利.社會過程[M].洪小良,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