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紅
摘要 本文從教法和學法兩個方面把教學方法進行了分類,旨在發(fā)現(xiàn)教育學著作中的教法和學法的分布情況,大多數(shù)教育學著作是怎樣設計教學方法這一章的,尤其是詳寫中小學常用教學方法這一片章是筆者研究的重點。通過對教學方法分類分布進行分析思考,發(fā)現(xiàn)教學方法不應一成不變,而應隨著教學思想的變化而變化,這對于培養(yǎng)新教師接受新的教學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 教學方法 教法 學法 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8.056
Thinking of the Teaching Method
——Education Works with Case
CAO Yanhong
(Xinjiang Youth League Training Center, Urumqi, Xinjiang 83000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eaching method from two aspect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method has carri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aims to discover the law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 of the distribution of most of the education work is how to desig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his chapter, especially detailed writt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methods commonly used this a chapter is the focus of my research. Based on teaching method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nalytic thinking, found that the teaching method should not be static, but changes with the change of teaching ideas, to cultivate new teachers to accept new teaching ideas is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approach; learning method; pedagogy
0 前言
教學方法是教育學著作中常見到的一章,尤其是在教學論、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學中我們經(jīng)??吹健=逃龑W也是學校教師、教育學學專業(yè)的學生以及研究人員經(jīng)常參考的書目,并且是教師獲得教師資格證必考的一本書,所以,教育學著作中內(nèi)容對學校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界影響都是深遠的。教學方法寫得詳細與否,也直接影響著廣大的學校教師的教學方法的應用或科研人員對教學方法的研究。
1 研究方法
在本文中選擇的主要是與課程與教學論和教育學基礎相關的教育學書籍。并按著作出版時間選擇1998年到2008年(除去2005年)十年的書籍,隨機抽取樣本,共選擇教育學著作24本,(詳見表1)。本論文主要采用內(nèi)容分析法,按照一定標準,進行資料收集,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結(jié)論。
2 概念界定:教學方法
對教學方法的概念,人們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在我國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
“教學方法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①
教學方法是“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師生在共同活動中采用的手段。即包括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②
“教學方法是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動作體系”。③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xiàn)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法的總稱”。④
3 對教育學書籍中教學方法分類的思考
通過對24本樣本的統(tǒng)計,按照上述分類標準,在教育學著作中涉及到的內(nèi)容記錄下來如下(詳見表2)。
3.1 內(nèi)容分析
從表2中我們發(fā)現(xiàn):(1)教授方法主要包括講授、談話、討論、讀書指導、演示五種方法,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是講授法和談話法,且在翻閱書籍時發(fā)現(xiàn),教授的方法總是排列在最前面,描述也是最詳細的。(2)學習方法主要包括參觀、練習、實驗、實習作業(yè)法、暗示教學法、程序教學幾種方法。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是練習法、實驗法和參觀法。(3)教授、學習相互作用方法主要是討論法。在24本教育學著作中提及的相互方法只有討論法,可見教授、學習相互作用方法在教學方法中涉及得非常少。(4)其他教學方法。這一部分教學法主要包括現(xiàn)在一些新的教學法,目前并沒被列入任何教學方法的分類。在翻閱書籍時發(fā)現(xiàn)這一部分都被放到最后介紹,且并不詳細。
3.2 對上述現(xiàn)象的思考
(1)從時間上我們看出:10年間,教育學書中教學方法并沒有什么變化,但在這幾年中教育部以及更改了幾次教學思想,對于教師,學生的要求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我們發(fā)現(xiàn),教育學書中教學方法并沒有隨著教育思想的發(fā)展而做出相應的變化。但教育學著作作為教師職前培訓的重要來源,其基本思想對教師的影響是巨大的,可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難以動搖的信念,所以,雖然新課改推行了很多年,但很多教師還是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也許這也是導致其緩慢發(fā)展的原因之一。
(2)隨著時間的推移,教育學著作中涉及教學方法這一部分的章節(jié)越來越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顯示出在教育學研究中學者們越來越不重視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3)教授方法主要以講授和談話為主,學習方法主要還是以練習和實驗為主,教授、學習相互作用方法主要是討論法,但通過三者幾種教學方法的概念我們可以看出,幾乎這幾種教學方法都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生都處于被動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4)雖然在其他教學方法中也涉及到新的教學方法,但由于書寫處于章節(jié)的最后,講解得并不詳細,所以,對大多數(shù)教師影響并不深刻。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目前對于教學方法的探究越來越少了,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作出相應的變化,且即使經(jīng)過10年的時間,教學方法的變化并不大。因此,對于新型的教學方法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并應隨著教學思想的不同而不同,這對于培養(yǎng)新教師接受新的教學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注釋
① 王策三.教學論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②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③ 吳也顯.教學論新編[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④ 李秉德.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參考文獻
[1] 黃甫全,王本陸.現(xiàn)代教育論學程[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12.
[2] 賴志奎.現(xiàn)代教學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1998.7.
[3] 董操,楊麗娟,宋尚佳,郝鐵柱.新編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1.
[4] 張楚延.教學論綱[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5] 張卓玉,王維平,馬兆興,常興勤.現(xiàn)代教育思想[M].1999.3.
[6] 教育部考試中心組編.教育理論(公共課)考試參考書[M].1999.6.
[7] 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
[8] 王逢賢.學與教的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9] 李秉德,李定仁.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10] 扈中平.現(xiàn)代教育理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11] 許高厚.普通教育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12] 邵宗杰,裴文敏,盧真金.教育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13] 夏瑞慶.課程與教學論[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10.
[14] 賴志奎,方善森.現(xiàn)代教育理論與實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4.
[15] 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試中心.教育學考試大綱(小學教師-資格考核)[M]. ?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16] 謝利民,鄭百偉.現(xiàn)代教學基礎理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
[17] 葉瀾.新編教育學教程[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2.
[18] 金一鳴.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19] 夏瑞慶.教育學(全國在職攻讀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統(tǒng)一考試指導用書[M]. ? ?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5.
[20] 徐厚道.教育學通論[M].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3.8.
[21] 馮建軍.現(xiàn)代教育學基礎[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
[22] 邵宗杰,裴文敏,盧真金.教育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
[23] 張樂天.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24] 鐘啟全,汪霞,王文靜.課程與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7.
[25] 劉舒生,董燕橋.教學法大全[M].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0.
[26] 辛吉婭.威斯頓,P.A.格蘭頓,教育方法分類及各類方法的特征[J].外國教 ? 育研究,1993(3).
[27] 日本筑波大學教育研究會.現(xiàn)代教育學基礎[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