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文亞
夜風低鳴,陣陣寒意侵襲帳篷,我一人獨宿小帳篷,鉆進了睡袋,卻左翻身,右翻身,凍得直打哆嗦。
這似乎是不可能,然而千真萬確,我正四平八穩(wěn),躺在撒哈拉白色沙漠營地的黃沙上呢!沙漠的游牧民族通常是睡在堅硬而寒冷的沙地上,引得沙漠的蝎子都想鉆進溫暖的褥子中取暖,書上說,一個圖亞勒人早上醒來,發(fā)現(xiàn)褥子里蜷伏著六只蝎子!安全的睡袋當然沒有這種恐怖,可我卻帽子、圍巾、長襪外加棉衣,把自己裹成了一具木乃伊。
據(jù)報道,埃及考古學家確實在巴哈利亞綠洲,距離開羅南部三百千米的一處墓藏群中,發(fā)現(xiàn)了一具造型獨特,兩眼鑲著寶石的古羅馬時代的女性木乃伊呢!
帳篷四周,是亙古恒定的沙漠,這貫穿數(shù)千萬年前即有人類存在歷史的沙漠夜空,閃爍著成千上萬的藍星,輕輕眨著眼睛,似在悄悄祝福著所有到訪的世界旅人。
就在半小時前,雄雄烈火冒出熱情的濃煙,貝都因人的擊鼓聲中,交夾著時而歡暢的高歌,時而悲涼的低吟。旅人們圍繞著營火旋舞,掌聲、笑聲齊飛,激動時也高歌吶喊。
這里是埃及西部巴哈利亞綠洲,世界著名的十大綠洲之一,黃金木乃伊的發(fā)現(xiàn)地??偯娣e約一百萬平方千米的埃及,西部撒哈拉沙漠占了四分之三面積,所屬“白沙漠”與“黑沙漠”,是兩處令人嘖嘖稱奇的勝景。無論你在此如何狂歌亂舞,對著巨型擴音器如何瘋唱,這荒漠的每一根汗毛,都紋風不動。
撒哈拉沙漠位于北非,總面積超過九百四十萬平方千米,約占全非洲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最大最熱的荒漠,總長度五千一百五十千米,寬一千六百一十千米,是巖石、礪石與沙粒的世界,其中肥沃綠洲僅占二十萬七千二百平方千米,氣溫從零攝氏度到五十四攝氏度不等。變化萬千的地質景觀,就算是想象力最豐富的人,也想象不出它有多么的奇、絕和壯觀。
被譽為“現(xiàn)代最偉大的探險家”西奧多·毛諾曾寫下這樣一句話:“撒哈拉是世界上最大、最美、最完善的沙漠?!?/p>
我們有幸拜訪了埃及國家公園的“白沙漠”和“黑沙漠”。
乍看一眼“白沙漠”,以為自己來到積雪皚皚的北極!極目望去,雪花石覆蓋的沙地上,一座座斧劈的“小雪山”,錯落有致蹲踞于藍天之下,有的像甜筒冰淇淋,有的像獅身人面像,也有頂頂雪帽,一字排開,等待客人上門挑選似的;更迷人的是夕陽中的雪巖,在落日余暉的映襯下,搖身一變?yōu)楦呔嵘巾數(shù)男埴?,或一條昂首吐舌的響尾蛇;當然,最可愛的還有經典長耳兔和蘑菇巖與一只母雞的對談,這個“沙漠迪斯尼樂園”,為埃及帶來可觀的人潮與“錢潮 ”。在網(wǎng)站上,還可以看到旅客在晚餐時拍攝到沙漠小狐貪饞表情的圖片呢!
相較之下,“黑沙漠”的招牌景點像一頂黑乎乎的鋼盔,背后襯以純粹的藍天,地質景觀雖然沒有“白沙漠”那么搶眼,卻因蘊藏了豐富的鐵礦而馳名。有趣的是遍地黑色小石頭,像極了一坨坨動物的糞便,雖然其貌不揚,還是有很多“不嫌棄”的觀光客埋頭挑揀,準備帶幾個回家做紀念品。
這巴哈利亞綠洲國家公園的景區(qū),如果從開羅托格曼車站出發(fā),每天有三班巴士到達,前后六小時,包括沙漠中繼站半小時的休息時間。
記得小學時曾看過一部《沙漠奇觀》的電影,可以說是眼界大開。
印象中最深的,除了在漫漫黃沙中跋涉的駱駝商隊、宛如人體優(yōu)美曲線的沙丘和在風沙中掙扎的灌木叢,還有各種耐熱又耐寒的生物。譬如椎尾蜥蝪,短腳、全身長滿花到不行的黃點班紋,一大早就跑出洞穴曬太陽,這是因為沙漠夜間溫度很低,身體都凍僵了,它得等回溫才能覓食;丑得要命的有角毒蛇,埋伏在沙粒下,卻掩不住彎曲的S形,它像一條裹滿干泥的草繩,輕輕抖進沙堆,萬一不留神一腳踩上,這截會動的繩頭準給你好看!
沙漠的天空不只有飛鷹、云雀,地面不只有駱駝、瞪羚、鬣狗、沙松雞、跳鼠、蜥蝪和毒蛇,還有螳螂、甲蟲、螞蟻和蜘蛛。最讓人驚喜的是,沙漠一旦驟雨,生命短暫的花草也會與時間競賽,迅速發(fā)芽結子,于是當我看見沙漠也能開出遍地紅花,在風中款款搖曳的那一刻,因萬物強勁生命力所帶來的震撼與感動,如今回想起來,著實是上了一堂寶貴的生命課啊。
黃昏,夜宿“白沙漠”營地。越野車隊陸續(xù)???,一字排開的圓頂帳篷,遠遠看去像似一隊上岸的小海龜,正拱著艷黃和翠綠的背脊,歡迎遠到的貴賓。營地的細沙,胡椒粉似的干凈細柔,我毫不猶豫裝滿了兩只塑料袋,這次到埃及旅行,行囊里將帶回兩樣珍貴紀念品:清澈的尼羅河水和撒哈拉沙漠的金黃細沙。
晚餐吃得太撐,又喝了許多礦泉水,躺在睡袋里,肚子發(fā)脹了。鉆出睡袋,在無法站立的帳篷里“爬行”,隔壁帳篷傳來鄰居的打鼾聲,噓——噓,噓——噓,發(fā)出一壺水沸騰的鼾聲。
有些旅行團會在沙漠里搭建臨時密封帳篷餐廳和帳篷廁所,我們這團沒有這么講究,拉開帳篷拉鏈,伸個腦袋往外探勘,哇!沙風四起,視線灰蒙一片,天空也是渾濁的,什么都看不清楚。趕緊拉上拉鏈,幸好自備了代用塑料袋。
沙漠旅行總有不便之處,譬如干燥炎熱的日間氣候特別容易口渴,所到之處,蔬菜離不開番茄、黃瓜和紅蘿卜,供應的蘋果和橘子數(shù)量很少數(shù),水分也不夠;如果正餐的肉類和零嘴吃多了,缺少滋養(yǎng)的腸胃,很容易讓人“大”不出來。沙漠餐廳設備一般比較簡單,廁所又總是長龍,故障幾率也讓人提心吊膽,所以就讓人有了“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的矛盾。
就拿沙漠這頓晚餐來說吧!品嘗的是燒烤全羊大餐!誰愿意放棄?
近傍晚時分,大隊人馬抵達沙漠的一間開放式帳篷餐廳準備用餐。餐廳以紅、黃兩色為主圖案的掛毯作為墻面,長方形空間鋪上色彩調和的條紋地毯,四人一組的餐桌,是雕紋木架上置一圓形大銅盤桌面,配上四張粗麻編織的木椅,不用說,是極具特色的埃及游牧風格。
團員都好奇極了,紛紛圍觀沙地上挖出的一個坑洞,四周燃著火,里面有一口鍋正烹煮著熱食,廚子坐在火堆旁一個倒扣的鐵筒上,老神在在①地讀著一份報紙,兩腿間的沙地上擱了一瓶礦泉水。
另一口埋在沙里的大鐵鍋里,則是用一根長鐵叉穿上一大塊羊肉,噴香噴香、油滋滋的,再湊近一點兒,口水就滴上去了。
晚餐時刻,一群人分組圍坐圓桌前,邊喝可樂,邊品嘗鮮美的羊肉,拍照上癮的可樂小姐,揮著手勢說:“越野車狂飆沙丘,真是太、太、太刺激了!我差點兒興奮得暈了過去!”
“我坐的這輛車還有瘋狂的熱門音樂伴唱!是美玲小姐帶來的錄音機。簡直像坐云霄飛車嘛,剛沖上一座沙山,又急速往下沖,我們幾個激動得大喊大叫?!焙恿_夸張地拍著胸口,張嘴一咬,半顆蘋果下肚。
“像一個小孩騎著馬,準備第一次跳欄?!边@是早在1929年,探險家拉爾夫·柏勞德在利比亞沙漠探險,開著一輛貨車,以約六十千米每小時的速度,越過一個大沙丘后的感想,這之前,沙海上的沙丘,是沒有人敢挑戰(zhàn)飛越的。可不是嗎?如今人們雖有四輪傳動越野車助陣,仍然有著騎馬跳欄的刺激快感。
“一幅炫目的黃色巨墻,高入天際——我們驟然上升,仿佛是坐電梯,又好像置身黃色云端,不停地向上浮升……”
吃的吃,說的說,自助餐桌上的紅蘿卜、馬鈴薯、奶酪、番茄、黃瓜、椰棗、口袋餅,很快就一掃而空,餐桌上的羊腿則被啃得干干凈凈,只剩下一根長長的骨頭橫躺在餐盤里……
我雖然只是撒哈拉沙漠的渺小過客,就算“以管窺天”,也自覺“不虛此生”啦。
躺在沙漠帳篷里,細細回味著這精彩的一天,我半合的眼睛緩緩閉上,進入了甜蜜的夢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