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寧夏小曲的藝術特點
王新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摘要:寧夏小曲題材廣闊,內容豐富,是歷史的見證,社會的縮影,生活的結晶。它直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思想、愿望夢想和要求。據(jù)民間藝人的回憶,清朝中后期寧夏境內已有民間小曲藝人活動。清光緒年間,寧夏小曲的演唱廣為流行。此時期,寧夏小曲的賣唱藝人也漸多起來,銀川、永寧、吳忠、石嘴山等地已有賣唱班社,這些班社對寧夏小曲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寧夏小曲無疑是屹立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里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屹立在中華文化里的文化瑰寶,更是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里的一朵文化奇葩。
關鍵詞:寧夏;小曲;藝術特點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寧夏小曲不僅是寧夏這塊富饒肥沃的土地滋養(yǎng)起來的,更是我中華文化之瑰寶,民族之驕傲!為此,繼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包括寧夏小曲在內的我國各個地域的民族民間音樂,對繁榮我國的文化正能量,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有著及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寧夏小曲在旋律節(jié)奏調式上的突出特點。寧夏小曲在調式上,它不是規(guī)定和所設計好的音樂調式,而是寧夏勞動人民,在自己的生活場景等有感而發(fā)的音樂形式,而大部分小曲分析來開看,也很有規(guī)律,五聲徴調式或商調式較多。宮調式少見比如:寧夏小曲《賣餃子》。語言生動形象,演唱時用寧夏方言,曲調優(yōu)美,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特色。
寧夏小曲子,也有七聲音階的,但這種七聲還是以五聲音階為主,兼有升fa(4)徵調降xi(7)的七聲音階,比如小曲《撒魯葉兒青》(“撒魯”這里指美好, 美,新的意思,比如撒魯葉兒青,指很綠,很青,很美好的樹葉或花草,多指花草;歌詞:二月魚娃撒魯葉兒青指魚兒肥美。)有時羽調式也常出現(xiàn),比如寧夏小曲《吆騾子》,這首旋律流傳至今,被寧夏的作曲家們改編過合唱獨唱,成為現(xiàn)在的寧夏有名的回族民歌,久唱不衰?,F(xiàn)在好多流行的寧夏民歌都是從寧夏小曲發(fā)展改編過來的,比如寧夏民歌《寧夏川》等。
(二)寧夏小曲子道白、對白和襯字襯詞運用特點。音樂內容的需要,小曲子經(jīng)常有道白和對白,這也是和其它民歌不同的地方,如寧夏小曲《瞌睡子多》里面就有婆媳的道白。而小曲子的唱詞大量使用與襯字和襯詞,這點和花兒相像,如:“吔、”、“呀”、“ 嗨”、“哎喲”、“臘梅花子香”等。這樣加強歌曲的感染力,使演唱者能得心應手的表達歌曲意境,這一特點在寧夏當?shù)刈髑覍懟刈迕窀钑r一直延用。
(三)寧夏小曲主要曲式特點。兩句體式的一個樂段為主要曲體。小曲主要曲體就是兩句體,有些寧夏小曲比較長,只不過長的部分也是一種在原曲的基礎上,再現(xiàn)曲調而已。如:《賣胰子》,小曲都不長,過去賣唱人它為了生活都是隨口就唱,一些小曲大部分是民間藝人,街頭藝人激發(fā)而來,歌詞可以加多反復就唱,短小精悍,富于生活氣息.真正的寧夏小曲大多是兩句體,群眾很容易記住,很容易傳唱。這跟其他民歌是不一樣的一點,至于后來寧夏民歌的加長,這都是后來音樂工作者加工改編而成,比如寧夏民歌《吆騾子》就是改編加長的寧夏小曲。這首經(jīng)過小曲只有兩句體的改編后的《吆騾子》,在寧夏非常流傳,老百姓特別愛聽愛唱,成為經(jīng)典的由小曲改編而來的寧夏民歌。
(四)寧夏小曲具有民族民間地域性的語言的特點。寧夏小曲大部分歌詞,都帶有民族民間語言特點,特別貼近當?shù)氐陌傩?,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接地氣,例如《酒曲》等。有好多方言,說睡了,就說睡哈了。指遠出的地方,就說呶塔塔等等。帶有這些民族地域的方言和民間語言,運用在作品里,感到特別親切,特別的接地氣,像這種把民族民間語言引進民間小曲里特別多,這樣充分體現(xiàn)了寧夏小曲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史上有一定的的地位。事實上要創(chuàng)作好的寧夏回族音樂作品離不開寧夏小曲在民族民間地域的土壤。
實際上寧夏小曲對于寧夏民歌,寧夏曲藝坐唱,起到了一定的延伸、變化、發(fā)展作用,現(xiàn)在的寧夏坐唱更為明顯,寧夏坐唱的大量曲調,來自于寧夏小曲,比如寧夏小曲的《繡花女》在寧夏坐唱的音樂曲調方面,都有小曲的旋律線條。
寧夏的文藝工作者挖掘了寧夏小曲中的形式,經(jīng)過加工,改造,改編,使部分寧夏小曲適應坐唱的一種表演形式,逐漸形成一個新曲種:寧夏坐唱,使之流傳。還有現(xiàn)在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寧夏民歌,好多曲線都來自寧夏小曲。比如:寧夏民歌《回族姑娘》、《牧羊哥哥上了山》等都有寧夏小曲的音調。
寧夏小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現(xiàn)在寧夏坐唱的前身,現(xiàn)今的寧夏坐唱是由過去的寧夏小曲演變流傳下來,寧夏小曲經(jīng)過加工,改編,使其成為適應寧夏坐唱的一種表演形式,當然,最早的寧夏小曲和中國各個地域的民族民間音樂都一樣,都是由口傳心授而來,繼而一代代傳承下去。而花兒不只是寧夏獨有,包括西北五省都有他們各自具有地方色彩的花兒流傳,花兒是一種回漢民族的民歌,多以男女二人對唱為主,代表作有《上去高山望平川》,《一對對鴿子虛空里飛》,《尕妹妹門前浪三浪》等等。而寧夏小曲多以一人手持三弦,邊走邊唱,可站可坐,自由度高,抒發(fā)自己的內心情感為主,由寧夏小曲發(fā)展起來的寧夏坐唱吸收了一些花兒的因素,借用了西北花兒。所以,雖然兩種類型的民間音樂都帶有粗狂豪邁的西北范兒,都可以抒發(fā)表達內心情感,但是只要細細品味起來,各自的特點結構甚至唱腔風格還是有些地方不一樣的。
寧夏小曲的特點非常多,異彩紛呈。在過去的說唱節(jié)目運用很像這種利用寧夏小曲而改編的民歌,特別多見,前輩藝人留下來的小曲,在當今運用發(fā)展,特別廣泛,越加顯得它的寶貴,現(xiàn)在國家大力提倡群眾文化活動,走進民間,走進鄉(xiāng)村,而這些小曲加上新時代的元素,老百姓特別容易接受。
可見寧夏小曲在寧夏的各種音樂的發(fā)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作為我們年輕的歌唱愛好者,也離不開學習民族民間音樂,歌唱作品時,也離不開吸收民族音樂特點的營養(yǎng),人都在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通過寫這片論文,使我深深感到一個聲樂學子的責任,要抓住民族民間音樂特點,繼承民族民間小曲音樂,讓這種責任情感融進在我的歌唱里,發(fā)揚光大。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028-01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I236.43
作者簡介:王新,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聲樂教師,助教。 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