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靜雅
(江蘇省昆山高新區(qū)西塘實驗小學,江蘇 昆山 215300)
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究
陶靜雅
(江蘇省昆山高新區(qū)西塘實驗小學,江蘇 昆山 215300)
結合有效教學基本理論框架,從教學目標的合理性、學生主體性、教學活動的目的性和時效性這四個方面對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探究,以期對英語教學有所助益。
學生;英語課堂;英語教學;有效教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成為英語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學生能否學好英語的關鍵所在。本文結合有效教學基本理論框架對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探究,以期待對英語教學有所助益。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使教學資源產(chǎn)生更多更好的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即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及發(fā)展。因此,成功的英語教師都會把教學的有效性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1)教學目標的合理制定。教學的效益取決于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總想把盡可能多的知識教給學生,因而往往把教學目標定得過高、過大,從而導致了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我曾在一所初中學校聽一位教師講授北師大版初中英語第一冊第二單元,內容是運用“ what does he/she do? ”“ He/She is a…”句型談論家庭成員的職業(yè)。在課下交流時,我同教師一起研究教材時發(fā)現(xiàn),一般現(xiàn)在時貫穿了整本教材,在教材的最后兩個單元才出現(xiàn)了對一般現(xiàn)在時的語法規(guī)則總結。而這位教師因為沒有完整地把握教材,而把一般現(xiàn)在時的語法規(guī)則過早呈現(xiàn)給學生,因而提高了目標要求,導致了教學的失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深入了解教材的內容,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及重點,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程度設計教學目標,才能讓學生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2)教學活動中的學生主體地位。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因此,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曾經(jīng)有位教師這樣教初一學生英語字母的寫法:他一邊詳細地描述每個英語字母的大小寫寫法,一邊在黑板上做示范,接下來讓同學們各自將這幾個字母的大小寫寫在一張紙上,收上來檢查,然而結果讓他很失望。在課下反思時,這位教師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就這么幾個簡單的字母,而且經(jīng)過這么詳細的講解,學生還不能掌握呢?問題就出在教師在設計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沒有學生主體意識,而是只關注了自己的“教”,忽視了學生的“學”。試想,初一學生已經(jīng)在小學階段學了六年英語,本應對26個字母不陌生,這時教師再講解字母的書寫,學生怎會有學習的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變換教學方式,自己寫出幾個不規(guī)范的字母,讓學生當老師來給他糾錯,這樣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尤カ@取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教學活動的目的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是通過大量的活動操練和運用所學知識,以達到最終掌握語言的目的。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項活動。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既要考慮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又要考慮到實效性。有時教師因為某項活動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或活躍課堂氣氛,則安排在自己的教學中,但忽略該項活動是否符合教學內容,是否服務于本課的教學目標,結果浪費了有限的課堂活動時間,降低了教學效果。一次,一位教師在一節(jié)閱讀課上講解一篇關于日本兒童節(jié)的文章。按照他的計劃,這節(jié)課的內容包括詞匯呈現(xiàn)、閱讀理解、口頭表述和寫作練習四個步驟。為了增加課堂活躍度,這位教師找來一段約五分鐘的中文介紹日本兒童節(jié)的視頻。在學生完成閱讀理解后播放了這段視頻材料,其內容基本與課文內容吻合,學生看這段視頻無異于聽了一遍這篇文章的中文翻譯。然而在學生已經(jīng)通過閱讀獲取了文章信息的情況下,觀看這段視頻對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沒有任何幫助,雖然占用了5分鐘的課堂時間,但并沒有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各種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教師一味地追求活動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活動與教學目標的關聯(lián)性,那么這個活動效率就會大大降低。
(4)教學活動的時效性。課堂有效教學的核心是效益,主要是指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的發(fā)展,因此關注教學效益,就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假若一位教師在課上用了將近二十分鐘進行導入,這堂課的教學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我們不可以把時效性簡單地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因為教學效益不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于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
總之,有效教學是每一位教師都在追求的目標,如何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境界,還需要教師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來完成。教師只有不斷探究,才能對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所助益。
[1]劉豐玫.立足校本,搞好中學與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J].教育探索,2012(07).
[2]彭常青.論提高小學英語語法教學有效性的途徑[D].湖南師范大學,2009.
[3]于超.小學英語激勵性口頭評價體系的審視與定位[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3(12).
G623.3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志碼:A
A
1008-3561(2015)36-0031-01
陶靜雅(1987-),女,江蘇昆山人,中小學二級教師,從事英語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