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阮嘯”在唐代的回響

2015-10-10 04:55:51劉小兵
古典文學知識 2015年5期
關鍵詞:長嘯唐人阮籍

劉小兵

竹林七賢之所以能夠成為魏晉風流的代表,成為后世文人追蹤效法的偶像,這既與他們共同代表了一種令人神往的名士風范有關,也與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超塵絕俗的才情氣質、個性稟賦密不可分。如阮籍為人之“志氣宏放、傲然獨得”,“青白眼”以別雅俗,“阮步兵嘯”聲振林木,“步兵酒”香飄古今,《詠懷詩》千載難測。唐朝,無疑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極富于詩性與才情的時代,而且其風流俊士隊伍之龐大、氣度之恢弘,亦可謂空前絕后。而唐人的詩性與才情并非與生俱來,除了時代的原因,與他們對唐前尤其是六朝以來文化傳統(tǒng)的吸納是分不開的,作為名士風度之代表的竹林七賢亦是唐代士人崇拜和接受的偶像之一。

本文僅以七賢風度之代表的“阮嘯”為視角,首先對唐人尋訪阮籍嘯臺留下的若干詩文進行分析,然后結合對中國“嘯歌”傳統(tǒng)的簡略梳理,以及對阮籍之嘯的文化底蘊的透視,以考察阮嘯在唐代的回響。由此或可部分感受魏晉至隋唐之間,士人之精神氣質曾經歷過怎樣的傳承與流變,并以之印證七賢亦為唐人所繼承的士人精神傳統(tǒng)之一脈。

一、 流連阮嘯臺

《晉書·阮籍傳》載其“嗜酒能嘯”,《世說新語》言其嘯可“聞數百步”,故南朝才有“嵇琴阮嘯”之美譽,并且阮籍還留下了可供后人追想、憑吊的“阮嘯臺”。關于阮籍嘯臺,宋人樂史《太平寰宇記》載:“籍,陳留尉氏人,即竹林七賢,有碑在。阮籍臺在縣東南二十步,籍每追名賢,攜酌長嘯,登此也?!?/p>

面對前代賢哲留下的遺跡,古代之文人士大夫總免不了要發(fā)思古之幽情,或吊古以傷今。下面介紹的若干詩文,都是唐人歌詠阮籍嘯臺之作,從中亦可窺見唐人對這位七賢中人的紀念與仰慕。

先看包融的《阮公嘯臺》:

荒臺森荊杞,蒙籠無上路。傳是古人跡,阮公長嘯處。至今清風來,時時動林樹。逝者共已遠,升攀想遺趣。靜然荒榛門,久之若有悟。靈光未歇滅,千載知仰慕。

包融,唐開元時期詩人,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皆有名,號吳中四士。此詩寫作者造訪阮籍舊蹤“嘯臺”之所見所感:起句“荒臺森荊杞,蒙籠無上路”,點出嘯臺已廢棄久遠,無人問津;而當陣陣清風吹過,催動林樹,令詩人在遙想阮籍風采的瞬間,感覺那就是阮嘯之遺韻所致;流連已久,漸有所悟,跨越時空,士人仿佛與阮籍這位自己仰慕的前賢達成了默契,乃以欣慰之語收尾:“靈光未歇滅,千載知仰慕?!币苍S,正是因為包融所生活的大唐盛世,阮嘯遺響猶存,魏晉之風猶存吧。

請看一首中唐詩人賈島的《阮籍嘯臺》:

如聞長嘯春風里,荊棘叢邊訪舊蹤。地接蘇門山近遠,荒臺突兀抵高峰。

詩寫于賈島游蘇門山之時,《元和郡縣圖志》曰:“蘇門山,在縣西北十一里,孫登所隱,阮籍、嵇康所造之處?!辟Z島的詩向來以奇險著稱,此詩亦即為一例。起句較為突兀,如奇峰突現,似乎詩人未至嘯臺,已聞阮嘯之聲,表現的恰恰是詩人與古賢之心心相映;末二句境界闊大,被今人荒棄的阮嘯臺,在詩人心目中卻如巍然屹立的高峰,令人仰望。詩中蕩溢著不平之氣,這與詩人落魄不偶的一生不無關聯(lián),也因此在心態(tài)上或許更能與阮籍形成共鳴。賈島之尋訪阮嘯臺,不僅僅如包融之為仰慕阮嘯之清風,更有失意文人尋覓知音的意味。而賈島寫于同時的另一首詩也與嘯有關,名曰《夜期嘯客不至》:

逸人期宿石床中,遣我開扉對晚空。不知何處嘯秋月,閑著松門一夜風。

《賈島集校注》之注者曰:“此詩蓋作于島往游蘇門山時?!绷怼度圃姟肥珍洿嗽姡弧兑蛊趪[客呂逸人不至》,亦讓我們知道詩中的“逸人”姓呂;若果真如是,那么唐代這位同樣以善嘯著稱的呂逸人,則已具有當年孫登、阮籍之遺風了。

面對阮籍嘯臺,全方位地追憶阮籍并極力稱頌其遺風的還有獨孤及的《阮公嘯臺頌并序》,全文錄之于下:

按《晉陽秋》,阮公諱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也。夫云蒸于山,不擇時而出,故公以全德生于衰世。于時中州多故,大道浸(闕),缺于用者知膏火自鑠,逃于累者懼木雁兩傷。公由是內張道機,外隳天彀,土梗圣智,粃糠軒冕。遂登廣武以覽古,望梁臺而寓詞,埋照于竹林,放神于蓬池,德充也爾。其興懷昔游,故為東平相;怡情善釀,故受步兵校尉。弛張蘧寧之際,出處夷惠之表,否泰莫得介于靈府,名實不足汩其沖氣。螭蟠龍臥,與道偕隱,所以沈吟志全,慷慨神王,獨立長嘯,遺榮此臺。當其寓興也,蓋將豪視泰山,囊括浩氣,頹然自得,與造化者為友。故卷其用而懷之,世莫得而窺也。其外物所感,則寄之翰墨焉。謂道莫至于專氣抱一,于是著《釋老論》;哀莫大于矯時死名,于是有《吊比干文》;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賦《詠懷詩》;問道蘇門,笑而不答,作《大人先生傳》。歲在元黓,余登大梁之墟。墟中之人方誦公遺塵,嘆元風蕪沒,議樂石以旌朽壤。余采其故事之存于糟粕者,勒而為《嘯臺頌》。頌曰:

天下多故,賢人谷恥。隱于沈飲,以俟傾否。越禮逃用,晦德忘己。不知我者,為我狂且。長嘯懷人,詠古著書。感時而慟,非必窮途。沔彼汴水,東流無返。跡是人非,荒臺可踐。升高延佇,想見青眼。道烏乎在?日逝日遠。

獨孤及在序文中簡要卻又全面總結了阮籍之生平事跡,并探討了其重要詩文之內涵深蘊。頌文之中更為阮籍之特異舉止做出了辯護:酒以求隱,狂為韜晦,嘯乃懷人,慟因感時。可謂阮嗣宗身后數百年后之知音!梁肅在《常州刺史獨孤及集后序》中云:“故于賦遠游、頌嘯臺,見公放懷大觀,超邁流俗。”對獨孤及其人其文亦作了高度評價。正是由于唐人有了這“放懷大觀”的心胸與眼界,“超邁流俗”的風神與器度,他們才有能力在承接魏晉風度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更加豐厚恢弘的大唐文化。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物質形態(tài)上的阮嘯臺在唐代雖已荒蕪,但阮嘯所代表的魏晉風度在唐代卻并未受到冷落。

二、 源遠流長的嘯歌傳統(tǒng)

嘯,并非阮籍所創(chuàng),亦非阮公所獨有;其興盛雖在魏晉,但其傳統(tǒng)卻源遠流長。嘯,《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吹聲也,從口,肅聲”?!对娊洝?、《楚辭》之中皆有嘯聲傳出,如:

《詩經·江有汜》:“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p>

《詩經·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離,條其嘯矣。條其嘯矣,遇人之不淑矣?!?/p>

《詩經·白華》:“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嘯歌傷懷,念彼碩人。”

《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入修門些。工祝招君,背行先些。秦篝齊縷,鄭綿絡些。招具該備,永嘯呼些?!?/p>

由上述例文可知人之,嘯乃是一種介于呼叫與歌唱之間的聲音,無論是抑郁不平,還是失戀或懷人,都可以用一聲嘯來傳情達意。又如劉向的《九嘆·思古》:“臨深水而長嘯兮,且倘佯而汜觀?!睆拇?,在中國古代這極為重視情志傳統(tǒng)的詩賦文章中,我們會聽見不斷的嘯歌傳出。

在竹林七賢之前的建安士人,也可以說是七賢的父輩們,由于世積亂離,由于情多慷慨,他們集體發(fā)出的嘯歌或許給了七賢包括阮籍以更多的示范性的影響。如:

徐干《情詩》:“踟躕云屋下,嘯歌倚華楹?!边@是在以嘯呼喚愛情。

曹植《雜詩七首》之一:“太息終長夜,悲嘯入青云。”這是青云之志難以實現的悲鳴。

劉楨《大暑賦》:“披襟領而長嘯,冀微風之來思?!边@或許是想呼風喚雨的與大自然作交流之嘯,有了閑情逸志的味道。

因此,我們才在阮籍、嵇康那里聽到了更多的嘯歌。如:

嵇康《幽憤詩》:“永嘯長吟,頤性養(yǎng)壽?!庇帧端难栽姟贰拔[清風,鼓楫容裔”、“長嘯清原,惟以告哀”、“將游區(qū)外,嘯侶長鳴”。

可見,嵇康在悠閑的養(yǎng)生境界中長嘯,在心情抑郁時長嘯,在呼朋喚友、回歸自然山水的暢游中亦少不了幾聲長嘯。

阮籍《詠懷詩十三首》:“清風肅肅,修夜漫漫。嘯歌傷懷,獨寐寤言?!边@是以嘯代替難言的傷感?!案型縼?,懷古傷今。生年有命,時過慮深。何用寫思,嘯歌長吟?!边@是以嘯代替懷古傷今之情。

《世說新語·簡傲》:“晉文王功德盛大,坐席嚴敬,擬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边@是傲世君王、睥睨權貴之嘯!值得關注的還有《世說新語》。無論是“棲逸”篇還是“簡傲”篇,阮籍皆以其嘯位居篇首,可見阮籍之嘯為南朝人所熟悉。

而在嵇康、阮籍之后,六朝士人之嘯歌更是絡繹不絕,蔚然成風:

如陶淵明《詠二疏詩》之“高嘯返舊居,長揖儲君傅”,《飲酒詩二十首》之“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歸去來兮辭》之“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左思《詠史詩八首》之“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招隱詩二首》之“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雖云無需嘯歌,實乃激憤之語爾。

顏延之《五君詠·阮步兵》:“寓辭類托諷,長嘯若懷人?!备柙伻罴⒂|及了阮嘯的內涵。

劉孝標《始居山營室詩》:“嘯歌棄城市,歸來事耕織?!?/p>

《晉書·謝鯤傳》曰:“鄰家高氏女有美色,鯤嘗挑之,女投梭,折其兩齒。時人為之語曰:‘任達不已,幼輿折齒。鯤聞之,敖然長嘯曰:‘猶不廢我嘯歌?!?/p>

晉人亦曾對嘯進行過探討。如桓玄《與袁宜都書論嘯》:

讀卿歌賦序詠,音聲皆有清味,然以嘯為仿佛有限,不足以致幽旨,將未至耶?夫契神之音,既不俟多贍而通其致,茍一音足以究清和之極,阮公之言,不動蘇門之聽,而微嘯一鼓,玄默為之解顏,若人之興逸響,惟深也哉!”

袁宜都即袁崧,崧字山松,安帝時為秘書丞,歷宜都太守吳國內史。袁崧《答桓南郡書》曰:

嘯有清浮之美,而無控引之深,歌窮測根之致,用之彌覺其遠。至乎吐辭送意,曲究其奧,豈唇吻之切發(fā),一往之清泠而已哉!若夫阮公之嘯,蘇門之和,蓋感其一奇,何為征此一至,大疑嘯歌所拘邪?

二人所議論之大要是:桓玄以為嘯之旨深意遠、韻味無窮,而袁崧對此則抱懷疑態(tài)度。盡管觀點有所分歧,但兩位政府高官書信往來,所商討的對象竟然是關于嘯之奧妙問題,對于其時代風氣已可以想象。

嘯在六朝,不僅是名士風度之表現,士人探討的對象,也是詩文創(chuàng)作的題材。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晉成公綏的《嘯賦》,《晉書》載“綏雅好音律,嘗當暑承風而嘯,泠然成曲,因為《嘯賦》”,此賦可謂一篇奇文。賦作首先探討了士人喜嘯的原因,在于“逸群公子,體奇好異,敖世忘榮,絕棄人事,希高慕古,長想遠思”;然后鋪陳繪寫了嘯之美感特質:“協(xié)黃宮于清角,雜商羽于流徵,飄浮云于泰清,集長風于萬里”、“動唇有曲,發(fā)口成音,觸類感物,因歌隨吟。大而不洿,細而不沈,清激切于竽笙,優(yōu)潤和于瑟琴,玄妙足以通神悟靈,精微足以窮幽測深”,其作用在于“舒蓄思之悱憤,奮久結之纏綿,心滌蕩而無累,志離俗而飄然”;最后認為:“長嘯之奇妙”乃“音聲之至極”,可以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綿駒結舌而喪精,王豹杜口而失色,虞公輟聲而止歌,寧子斂手而嘆息,鐘期棄琴而改聽,尼父忘味而不食,百獸率舞而抃足,鳳皇來儀而拊翼?!?/p>

三、 “阮氏逸韻”及其在唐代的回響

從魏晉之際開始,嘯歌與清談、飲酒、服藥、彈琴等等一樣,成為了士人身份的代表,名士風度的象征。而在這嘯歌傳統(tǒng)之中,阮籍之所以能夠成為“嘯壇”的名家高手,乃至有了專利性質的“阮嘯”以及“阮氏逸韻”之稱,除了中國嘯歌傳統(tǒng)的影響之外,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沉默寡言的個性。孫盛《魏氏春秋》曰:“阮籍幼有奇才異質,八歲能屬文。性恬靜。兀然彈琴長嘯,以此終日。”《晉書·阮籍傳》曰:“籍嘗隨叔父至東郡,兗州刺史王昶請與相見,終日不開一言,自以不能測。”年少時“不開一言”未必是故作高深,或許是性格使然,我們知道阮瑀去世時阮籍才三歲,失怙的經歷或對其性格有所影響;而“性恬靜”、“不開一言”與“彈琴長嘯”并不矛盾,恰可作心理之補償。

其二是有苦難言的境遇?!凹居袧乐?,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保ā稌x書·阮籍傳》)。不與世事只好隱于酒,有苦難言則可托于嘯。因為嘯能發(fā)抒情感卻又不需要言語,如同醉酒一樣讓對手難以抓住把柄。

其三是得益于同善嘯之高人的切磋?!凹畤L于蘇門山遇孫登,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登皆不應,籍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巖谷,乃登之嘯也”(《晉書·阮籍傳》)。孫登可謂魏晉間善嘯之隱士高人,其水準或在阮籍之上,如唐人孫廣所說:“晉太行仙人孫公能以嘯得道,而無所授,阮嗣宗所得少分,其后不復聞矣。”

其四則是由于阮籍身為竹林名士具有頗高的聲譽,以及他在魏晉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而受到了六朝以來文史學家的關注與偏愛。故而其事跡包括善嘯得到了進一步的記錄、加工和渲染,阮嘯得以傳播并受到了廣泛的接受。

阮嘯與嵇琴并稱,見于梁周興嗣《千字文》“嵇琴阮嘯”。歷經梁周隋三代的戴逵在《貽仙城慧命禪師書》中曰:“香山梵響,將阮嘯而相發(fā);日殿妙音,與孫琴而齊韻?!笨梢?,阮嘯在唐前已為人熟悉。至唐代,隨著唐人對嘯之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不僅身體力行以使嘯聲不絕,更對嘯進行了近乎專業(yè)化技藝化的理論探討,唐人孫廣《嘯旨》一文便應運而生,其中阮籍之嘯則被概括為“阮氏逸韻”:“阮氏逸韻者,正阮籍所作也。音韻放逸,故曰逸韻。”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五“長嘯”篇征引了孫文主要內容,并加以評述:

余按,人有所思則長嘯。故樂則歌詠,憂則嗟嘆,思則吟嘯?!对姟吩疲骸坝信螂x,條其嘯矣。”顏延之《五君詠》:“長嘯若懷人?!苯允且病V所云深溪虎、古木鳶,其狀聲氣可矣,至今太上老君相次傳授、舜為琴,崇飾過甚,非予所敢聞也。按,《詩箋》云:“嘯,蹙口出聲也?!背晒棥秶[賦》:“動唇有曲,發(fā)口成音?!倍裰畤[者,開口卷舌,略無蹙舌之法。孫氏云“激于舌端”,非動唇之謂也。天寶末,有峨眉山道士姓陳,來游京邑。善長嘯,能作雷鼓霹靂之音。初則發(fā)聲調暢,稍加散越。須臾穹窿砰磕,雷鼓之音忽復震駭,聲如霹靂,觀者莫不傾悚。(王汝壽編校,《全唐小說》)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首先了解了《嘯旨》之大要:孫廣在給嘯下定義之后,又對嘯之傳統(tǒng)做了追溯——上至太上老君,下至阮籍;并認為嘯在阮籍之后“不復聞矣”;然后分十五章論述嘯的種類、旨趣,其中阮籍之嘯被概括為“阮氏逸響”(《說郛》本《嘯旨》為“阮氏逸韻”)。其次,從封演的按語中,則可知他對孫文中關于嘯之傳人的譜系不甚贊同,認為其說“崇飾過甚”;同時認為,嘯之傳統(tǒng)在阮籍之后繼之有人,乃舉天寶末峨眉山陳道士為例;并且極力渲染其嘯的現場效果,竟能“聲如霹靂”,使“觀者莫不傾悚”;比之可“聞數百步”的阮步兵嘯已毫無遜色。若封氏所記屬實,則唐人在“嘯”之歷史長河中,的確無愧于古人。唐人一聲長嘯,已足以見其在繼承與超越傳統(tǒng)方面的功力與自信!

當然,真正在精神氣質上承接前人嘯歌傳統(tǒng)的還是唐代的文人士大夫。閱讀唐人詩賦,發(fā)現唐人對嘯的興致不減六朝,如王昌齡《留別岑參兄弟》:“為君嘯一曲,且莫彈箜篌。”如陸龜蒙《秋日遣懷十六韻寄道侶》:“有路求真隱,無媒舉孝廉。自然成嘯傲,不是學沉潛?!眹[可以代替音樂,嘯傲成為自然本性。所以,我們總會聆聽到唐人或激越或優(yōu)雅的嘯歌之聲,而其中亦不凡對“阮嘯”的回應。限于篇幅,僅略舉文本如下:

王績《游北山賦》:“送阮籍而長嘯,得劉伶而甚歡?!?/p>

王勃《上明員外啟》:“一邱一壑,同阮籍於西山;一嘯一歌,列嵇康于北面?!庇帧督瓕巺巧俑T宴序》:“嗣宗高嘯,綠軫方調,文舉清談,芳樽自滿?!?/p>

楊炯《群官尋楊隱居詩序》:“阮籍之見蘇門,止聞鸞嘯;盧敖之逢高士,詎識鳶肩?”

駱賓王《詠懷》:“阮籍空長嘯,劉琨獨未歡?!?/p>

李白《贈徐安宜》:“訟息但長嘯,賓來或解頤?!?/p>

元稹《酬樂天江樓夜吟稹詩因成三十韻》:“阮籍驚長嘯,商陵怨別弦?!?/p>

李商隱《寄華岳孫逸人》:“唯應逢阮籍,長嘯作鸞音?!?/p>

張德升《聲賦》:“亦有遁世無悶,閑居棲托,坐嘯竹林,忘形菌(一作苔)閣。”

由于時代的不同,個性的差異,唐人之嘯與阮嘯自然也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如王維《偶然作六首》:“孫登長嘯臺,松竹有遺處?!薄蹲源笊⒁酝盍置苤竦辣P曲四五十里至黃牛嶺見黃花川》:“靜言深溪里,長嘯高山頭?!薄遁y川集·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蓖蹙S之尋山覓水、彈琴長嘯,似有意識追隨竹林之遺風。而李白之長嘯則更顯張揚之個性、更具大唐之神韻,如《游泰山六首》(其一):“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如《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嘯起白云飛七澤,歌吟淥水動三湘?!庇秩纭读魟e賈舍人至二首》(其一):“長嘯萬里風,掃清胸中憂?!北戎罴畤[,更多了幾分李白特有的狂放與豪邁,同時,這也是大唐風度與神韻之時代特征吧!

(作者單位:黃淮學院中文系)

猜你喜歡
長嘯唐人阮籍
唐人路上 花瓣飄香
華人時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20
淺談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的突轉
青年文學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29:19
長嘯有利于身體健康
百姓生活(2020年5期)2020-08-23 07:33:34
竹里館
以嘯養(yǎng)生
飲食科學(2019年6期)2019-06-25 08:16:06
中國唐人御工坊 中國唐人琴苑
對聯(lián)(2019年11期)2019-05-19 05:04:24
從日藏《唐人相撲》裝束看清代中國戲曲的在日傳演
戲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8:28
古代也有交規(guī),唐人超速要“打屁股”!
長嘯當歌益身心
新傳奇(2017年41期)2017-01-30 12:24:44
“青睞”與“垂青”
东乌珠穆沁旗| 阳高县| 阳城县| 湘潭县| 扶绥县| 惠来县| 宜春市| 玉龙| 惠州市| 新绛县| 伊川县| 昆明市| 武山县| 祁阳县| 宁南县| 曲麻莱县| 金华市| 茶陵县| 咸阳市| 阿克陶县| 苏尼特右旗| 新乐市| 多伦县| 饶河县| 清流县| 冀州市| 民乐县| 龙山县| 固安县| 柳州市| 鞍山市| 盐津县| 白山市| 平远县| 都兰县| 多伦县| 谷城县| 小金县| 镇坪县| 泗阳县| 古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