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琴
《聊齋志異》《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古典文學名著,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傳誦至今,經久不衰。新編初中《語文》教材中選錄的文言文,均為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品,其深邃的思想、精妙的構思、優(yōu)美洗練的語言,無一不散發(fā)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再者,古代漢語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對古漢語的掌握也影響現(xiàn)代漢語的學習。因此,無論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還是為學好現(xiàn)代漢語奠基,文言文教學都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長期以來,怎樣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語文教師的困惑。文言文的閱讀理解是學生學習中的“攔路虎”,甚至有些學生達到談“虎”色變的程度。如何突破理解難關而使文言文的教學輕松活潑起來呢?筆者認為,“多管齊下”助積累,突破理解之難關。
篇不離段,段不離句,句不離詞。欲順暢地理解一篇文言文,必須依賴一定的文言字詞義的積累作為基礎。死記硬背,任務繁重,且記憶效果差。因此,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加大文言詞義的不斷積累,這些都對文言文學習效果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漢字是表意文字,意義與讀音密切相連,且絕大多數(shù)漢字是形聲字,具有形旁表意、身旁表音的特點。利用上述特點引導學生運用“字形分析法”“以音帶義法”“歸類比較法”,便于學生掌握規(guī)律,形成技能,可有效提高理解、記憶文言詞義的自學能力。
例如,在初解句義之后,教師將“朝暉夕陰(暉,日光)”“日星隱曜(曜,光輝)”“晦明變化(晦,暗)”“云歸而巖穴暝(暝,昏暗)”“春和景明(景,陽光)”并列到一起,讓學生觀察思考其中畫線字的意義有何聯(lián)系。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帶“日字旁”的字,意義都與陽光或光線密切相連,可利用此規(guī)律幫助記詞義。再按意義相近、差別較大或相反把這些詞分成不同的三個小組,比較區(qū)分,避免混淆,又便于串聯(lián)記憶。短短幾分鐘,學生就將上述多個詞義牢牢地掌握了。此例中,“字形分析法”“歸類比較法”相結合,大大增強了記憶效果,提高了學習效率。
此外,“語境法”“組詞法”“諧音法”“化簡法”也都是理解、記憶文言詞義的有效方法,且后三種更加簡便易行,記憶效果佳。
例如,在學到《送東陽馬生序》中“以衾擁覆,久而乃和”一句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語境及字形偏旁推測“衾”之義,學生認為肯定是指棉襖棉衣之類,待查看工具書確定其義為“被子”時,有個別想象力豐富的女生竟然一邊讀著詞義一邊竊笑起來——哦,原來她連讀時發(fā)現(xiàn)了諧音帶來的妙趣:衾(親)被子,好柔軟好舒服哦!內心蕩漾在快樂與趣味中,想必這個詞義也在學生心里扎下了根。于是老師點撥:“這位同學真聰明,今后我們也可以相機運用諧音法來速記文言詞義哦!”
又如,在學習《醉翁亭記》中的“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一句時,師生發(fā)現(xiàn)教材注釋中有“陳:擺開”“山肴:拿山野里打來的鳥獸做的菜”。于是,師生共議理解記憶的“妙方”,后達成共識:“陳”,用組詞法譯為“陳列,擺開”,用一“陳”字相聯(lián)系,有助記憶;“山肴”的注解長而繁,不如將其簡化概括為“野味”簡便易記些。至于其中的“蔌:菜蔬”,運用諧音法(“蔌”與“蔬”諧音)及字形分析法(偏旁“草字頭”,表其義與草木莊稼等植物密切相關)兩相結合,理解與記憶的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經常引導學生進行諸如此類的方法規(guī)律進行探究、歸納,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大部分文言詞義的理解記憶都能尋獲“妙方”。如此,不但學得輕松,且收效甚佳。由此,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難情緒就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發(fā)現(xiàn)和成功的輕松與快樂。
(作者單位:江西省德興市張村鄉(xiāng)界田中學)
□責任編輯:王鋒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