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雅利
(福建江夏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福建福州,350108)
教育教學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模式研究
邵雅利
(福建江夏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福建福州,350108)
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調(diào)查了560名大學生,結果表明,大學生對目前生活的幸福感處于中等偏低水平,生命觀總體是積極向上的,但也存在生活目標不明確等比較消極的一面。在自殺態(tài)度上,多數(shù)大學生能夠正確地看待自殺行為,具有正確的生命意識,但仍有部分大學生對自殺危害的認知比較模糊。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對大學生的自殺態(tài)度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生命意義感中的“生命價值”既直接影響自殺態(tài)度,也會和“生活熱忱”共同通過主觀幸福感的中介因素來影響自殺態(tài)度。在上述分析基礎上,借鑒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提出積極的生命教育新模式。
幸福感;生命意義感;自殺態(tài)度;積極心理學;生命教育
近年來,全國不少高校都發(fā)生過大學生自殺或傷害他人生命的悲劇,由此帶給社會、學校和家庭巨大的創(chuàng)傷,也引發(fā)了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倡導和重視。然而傳統(tǒng)的教育實踐由于深受病理心理學的影響,試圖以修復個人存在的問題行為來促進其心理健康,卻忽視了引導與提升大學生生命價值與人生態(tài)度的思考,忽視了培養(yǎng)人的積極品質(zhì)和潛能。因此,積極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借鑒,對探索和構建我國有效的生命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臺灣地區(qū)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比較深入和系統(tǒng)。早在1997年,前臺灣省教育廳廳長陳英豪就率先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何英奇針對臺灣省大專生的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臺灣省有四分之一的大專生覺得人生缺乏目的與意義,部分青少年在尋找和肯定個人生命重心方面有待于他人的幫助與輔導。[1]臺灣省《天下雜志》2009年教育特刊“生命教育大調(diào)查”的結果顯示,未來“近半大學生不知要做啥”,同時還列出18本生命教育必讀書單。[2]
在大陸地區(qū),生命教育直到2000年左右才逐漸得到關注,并且主要集中在基礎教育階段。如今對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面臨的迫切課題,2010年7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生命教育首次被寫入國家教育發(fā)展的綱領性文件,[3]從而在國家層面上建立了完整的生命教育制度。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除江西師范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少數(shù)高校將生命教育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外,大部分高校生命教育仍然沒有得到深入、切實、有效地落實。
從生命教育內(nèi)容的發(fā)展上看,大學生生命教育主要是從預防自殺、珍惜生命的理性層面上來認識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僅僅將生命教育看成降低青少年自殺率的工具,并沒有對生命教育進行全面科學的解讀。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以“呼喚生命、關懷生命”為主題的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踐在全球迅速發(fā)展。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在西方興起的一個新研究領域,倡導用一種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每個人的潛能,對人性堅持積極的評價取向,研究人如何更好地發(fā)展、生活,激發(fā)人自身所固有的建設性力量和積極品質(zhì),讓人學會分享幸福、創(chuàng)造快樂,使生命過得更有意義。[4]將積極心理學融合于大學生的生命教育,為高校生命教育開拓了全新視野,轉(zhuǎn)變了原先單純關注大學生自殺問題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前瞻性眼光與積極的姿態(tài)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品質(zhì),使他們過上更加理想和幸福的生活。因此,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生命教育,其真正目的在于讓大學生正確認識并珍惜生命,促進他們主動、積極、健康地發(fā)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質(zhì)量,實現(xiàn)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鑒于此,本研究的理論假設是,通過調(diào)查大學生的生命觀現(xiàn)狀,了解他們的生命態(tài)度取向,在此基礎上,借鑒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通過嚴格的參數(shù)估計和模型檢驗,從實證分析的角度構建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理論模型。意義療法創(chuàng)始人Frankl認為,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是人類生命的驅(qū)動力,只有當個體找到自身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時才會珍視生命;主觀幸福感指的是人們對其生活質(zhì)量所做出的情感性和認知性的整體評價,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增強,有助于他們關愛自我和他人的生命。因此,本研究的理論框架引入了生命意義感和主觀幸福感兩個積極心理學的概念,運用結構方程模型的研究技術探討它們對大學生自殺態(tài)度的影響機制,從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探索一條幫助高校教育者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生命教育的路徑,以期為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提供借鑒。
(一)研究對象。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福建省內(nèi)五所本科院校的一至四年級大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600份,回收560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93.3%,調(diào)查樣本的基本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樣本基本情況匯總表(單位:%)
(二)研究工具。研究使用的問卷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及生命教育需求情況調(diào)查,第二部分為生命意義感量表,第三部分為自殺態(tài)度問卷,第四部分為幸福感量表。
1. 生命意義感量表。生命意義感量表(Purpose in Life Tes,簡稱PIL),是Crumbaugh&Maholic根據(jù)Frank的意義治療理論編制的。本研究采用臺灣省學者董文香修訂后的生命意義感量表,量表共有18個項目,分為4個維度:生活目標(個人對生活目標掌控的程度)、生命價值(個人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肯定感)、生活熱忱(個人對目前生活的感受)和生活自主(個人的生活自主性);采用Likert 7點計分法,總分介于18~126分之間,分數(shù)越高表示生命意義感越高。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
2. 自殺態(tài)度問卷(QSA)。由4個分量表構成,本研究只采用了其中一個分量表,即對自殺行為性質(zhì)的認識這一維度;量表采用Likert 5點計分法,在分析結果時以2.5和3.5兩個分界值,將對自殺的態(tài)度分為三種:≦2.5分為對自殺持肯定、認可、理解和寬容的態(tài)度;2.5至3.5分之間為矛盾或中立態(tài)度;≧3.5分認為對自殺持反對、否定、排斥和歧視態(tài)度;該量表被廣泛運用于各個人群對自殺態(tài)度的調(diào)查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6]364
3. 幸福感量表。采用Diener等人1985年編制的生活滿意度問卷(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包含5個項目,如“我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方面都接近于我的理想”等;采用Likert7點計分法,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計1~7分,5個項目得分之和為總分,20.0分為中值“一般”,20.0分以下視為“不幸?!?,20.0分以上視為“幸福”;該量表在不同文化、不同年齡的群體中都有較好的信效度。[6]127
(三)數(shù)據(jù)處理。運用社會科學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SPSS 20進行統(tǒng)計處理,和AMOS017.0進行結構方程分析。
(一)大學生的幸福感和生命意義感的現(xiàn)狀分析
表2 大學生的幸福感、生命意義感現(xiàn)狀
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總分為18.2,相對中值(20.0)而言明顯偏低(p<0.001),可見大學生對目前生活的幸福感處于中等偏低水平。鄭雪[7]、陳小異[8]等人的研究結果也發(fā)現(xiàn)了同樣現(xiàn)象。大學生的幸福體驗是其自身主觀因素與外部誘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狀態(tài)。從外部誘因來看,大學生面臨經(jīng)濟、就業(yè)、學業(yè)、人際關系、情感等種種社會壓力,內(nèi)心期待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使其感到前路迷茫和無力感增強。從主觀因素看,大學生的幸福目標模糊化、幸福價值異質(zhì)化的現(xiàn)象比較突出,幸福價值取向有功利化傾向,在物質(zh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即可能對生活產(chǎn)生不滿意。另外不少大學生缺乏追尋幸?;蚋兄腋5哪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其幸福感體驗。
在生命意義感方面,數(shù)據(jù)顯示,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總分為84.4,經(jīng)顯著性檢驗高于理論中值72.0,可見,當前大學生的生命觀總體來看呈積極向上狀態(tài)。這并不像有的研究者所認為的大學生生命意義感不足。[9]在生命意義感的四個維度上,大學生在生命價值、生活熱忱以及生活自主三個方面均顯著高于其理論中值,由此顯示當前大學生對生命抱著一種珍惜的態(tài)度,具有一定的生活熱情,對個人的未來具有信心,也能對生活具備一定的掌控能力。
另一方面,調(diào)查結果也顯示出大學生生命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大學生的“生活目標”維度僅略高于中值16.0,但并沒有達到顯著性程度,說明他們對生活目標還不夠明確。研究者在訪談中也發(fā)現(xiàn),部分大學生對未來的生活目標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得過且過,表現(xiàn)出消極的一面。其原因可能在于,在高考以前,能否升入理想的大學是生活的中心,學習成績是唯一的衡量標準,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目標也因此比較明確和清晰。進入大學后,高校不再給學生制訂統(tǒng)一的目標,也不再一味強調(diào)唯學習成績論,這就需要大學生自己去尋找大學生活乃至未來終生的目標,因此必然出現(xiàn)大學生在一定時期內(nèi)缺乏生活目標的現(xiàn)象。當前大學生很少思考人生理想、人生信仰等深層價值問題,而是更多地將精力投入到培養(yǎng)能力和學習實用知識上,以期獲得好工作,賺到更多錢。因而,如何生存和發(fā)展成為了很多大學生思考和學習的主題。正是由于缺乏科學的人生信仰的指引,部分大學生在大學里無所事事、上課睡覺或玩手機。
(二)大學生對自殺行為的態(tài)度認知情況分析
表3 大學生對自殺行為的態(tài)度認知情況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見表3),在對自殺的認知中,贊同自殺是“一種瘋狂的行為”、“對人生命尊嚴的踐踏”、“對家庭和社會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對親人、朋友的背叛”等正確說法的大學生比例均在七成以上(統(tǒng)計按“完全贊同”和“比較贊同”的比例相加,下同);同時,不贊同“個體為某種偉大的、超過人生命價值的目的而自殺是值得贊許的”、“自殺只是一種生命現(xiàn)象,無所謂道德上的好和壞”、“人有時為了尊嚴和榮譽而不得不自殺”、“當生命已無歡樂可言時,自殺是可以理解的”、“人應該有選擇自殺的權利”等錯誤說法的大學生比例也在50%以上。由此可見,大多數(shù)大學生能夠比較正確地看待自殺行為,具有比較正確的生命意識,他們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并對家庭和社會有較強的責任感。
然而,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也顯示出一些問題。首先,無論對正確的說法還是錯誤的說法表示“不確定”的大學生仍然占有一定比例,例如“自殺只是一種生命現(xiàn)象,無所謂道德上的好和壞”,這種錯誤說法仍有20.0的大學生表示“不確定”。其次,對于一些錯誤說法,如33.7%的大學生認同并贊許為偉大目的而自殺,20.9%的大學生認同人可以為尊嚴和榮譽而自殺,甚至有35.0%的大學生認為人有選擇自殺的權利。這樣的數(shù)據(j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仍有一部分大學生對于自殺行為的認知還存在誤區(qū),對自殺的危害認識比較模糊。當前的大學生面臨著學習、生活和就業(yè)等各方面的壓力,自身又缺乏應對挫折的經(jīng)驗和能力,當他們對自殺行為的認知存在偏差時,一旦發(fā)生生命中的危機事件,他們就有可能選擇逃避,把自殺看成是解決矛盾、化解問題的一種方法。為幫助人們了解誘發(fā)自殺行為的危險因素,增強對不良生活事件的應對能力,預防自殺行為,2003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9月10日定為首個“世界預防自殺日”,并提出“自殺一個都太多(One is too many)”的口號。同樣地,大學生的生命觀需要積極的引導與教育,生命教育亟待開展起來。
(三)大學生自殺態(tài)度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分析
為進一步探究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四個維度、主觀幸福感與自殺態(tài)度之間的因果關聯(lián)性,本研究運用結構方程建模的方法,建構三者之間的關系模型。根據(jù)Joreskog和Sorbom建議的模型設定策略,即事先設定多個模型進行評價,通過模型比較得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相對有效和節(jié)儉的模型,[10]本研究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對模型中不顯著路徑及外因變量予以刪除。經(jīng)過反復多次比較、擬合和修正,得出較為穩(wěn)定合理的模型(見圖1)。從擬合指數(shù)來看,該模型擬合度較高,為可接受。模型路徑圖表明主觀幸福感在自殺態(tài)度和生命意義感之間起著中介作用。
圖1 大學生自殺態(tài)度的結構方程模型
表4 最終的修正模型評價結果
通過結構方程模型的影響效應分析可以看出,生命意義感中的“生命價值”既直接影響自殺態(tài)度,也會和“生活熱忱”共同通過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應來影響自殺態(tài)度。謝杏利的研究[11]發(fā)現(xiàn)了相似結果;王地的研究也認為,選擇自殺的大學生對人生意義和生活目的的理解模糊,對生命普遍存在著一種漠視態(tài)度,缺乏人生責任感[12]。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發(fā)現(xiàn),具有積極樂觀的生命價值觀、對生命充滿熱情和期待的大學生,更能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其主觀幸福感的體驗越強烈,就越能對自殺持否定態(tài)度。相反,如果大學生找不到生命的積極價值,就不容易體驗到主觀幸福感,反而容易引發(fā)各種心理危機,甚至陷入絕望。
(四)大學生對生命教育的需求情況分析
生命教育很重要,那么大學生自身又是如何看待生命教育的呢?表5中顯示,在高校開設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方面,42.6%的大學生認為“十分有必要”,51.2%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而分別只有3.5%和2.7%的大學生認為“不必要”和“完全沒必要”。由此可見,九成以上的大學生渴求生命教育,認為生命教育很有必要而且很有意義。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人對生命知識的教育問題上,數(shù)據(jù)顯示,41.7%的大學生認為家人既了解又重視,15.6%的大學生認為家人了解但不重視,33.1%的大學生認為家長重視卻不不了解,還有9.6%的大學生認為家長既不了解也不重視。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家長仍需重視并加大對大學生生命知識方面的教育。
表5 大學生對生命教育的需求情況
在學校教育中是否接觸過生命教育的問題上,數(shù)據(jù)顯示,只有6.4%的大學生表示學校教育中開設生命教育的課程比較多,而54.2%的大學生表示較少開展相關課程,28.6%的大學生表示幾乎沒有開展,甚至有10.8%的大學生表示完全沒有開展。這說明我國生命教育的理論和課程體系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當前高校生命教育的開展還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多數(shù)大學生想接受但沒有明確途徑來指引他們。
我們的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九成以上的大學生認為生命教育很有必要而且很有意義,他們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生命教育;大學生的真實狀態(tài)并不都是消極、病態(tài)、負性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因此,高校生命教育除了教育大學生珍惜生命外,還應引入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品質(zhì)、積極樂觀的性格,使其感受希望、快樂和幸福,從而在教育理念、培養(yǎng)路徑以及培養(yǎng)內(nèi)容等方面構建積極的生命教育新模式。
(一)理念:借鑒積極的理念,激發(fā)大學生的生命正能量
積極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理念。借鑒積極心理的核心理念,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可從根本上激發(fā)大學生的生命正能量。
一方面,要引導大學生了解自然生命,理解生命之珍貴和不易,充分認識到人的生命是唯一、不可復制、不可替代的,因此要敬畏死亡,不要輕易放棄生命。面對自己生命中的困難和挫折,要強調(diào)用積極的心態(tài)、豁達的胸襟和開闊的視野去看待,更多地關注生命中的美好歷程,從而懂得尊重生命、關愛和善待生命。
另一方面,更要引導大學生理解生命價值的重要性,不斷地完善自我,發(fā)展自我,超越自我,挖掘自身內(nèi)在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潛能,獲取生命的意義。當前不少大學生總感覺無聊空虛、沒有目標、沒有動力,存在虛度年華、浪費生命等現(xiàn)象。因此,要激發(fā)大學生的生命正能量,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提升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理想,收獲幸福和快樂。
(二)路徑:以體驗為載體,強化生命體驗教育,提升幸福感
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提升幸福感可有效減少大學生自殺的消極態(tài)度。積極心理學強調(diào)快樂、幸福、滿足等積極的情緒體驗,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模式為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路徑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即在強調(diào)積極理念、生命知識傳授的同時,還要結合大學生自身認知和情感的特點,注重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生命的積極體驗和感受,才能對生命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從而深化其生命感悟,培育大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情感。
以體驗為載體,強化生命體驗教育,就在教育路徑和形式上要組織各種體驗活動,如:組織大學生觀看嬰兒誕生全過程的錄像,讓大學生知曉生命降臨的過程,感知生命誕生的艱難,體會母親的偉大;結合大學生渴望認識和了解社會的愿望,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提升大學生的生活熱忱;通過角色扮演等體驗活動,讓大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體會他人的處境,感悟生活的真諦;借鑒團體心理訓練的形式,如“盲人旅行”等團體心理活動,引導大學生換位思考,體驗他人,在人際互動中認知自己和他人,從而增加對他人的關愛;利用寒暑假,組織大學生參與弱勢群體,如幫扶特困家庭、孤寡老人等的社會實踐活動,擴展大學生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jīng)驗,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傊?,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體驗系列活動,引導大學生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積極地體驗生命,體會喜怒哀樂,感知生命的可貴,從而幫助大學生感悟生命的積極意義,從情感上體驗幸福滋味,積極對待生活。
(三)內(nèi)容:關注生命價值教育,激發(fā)生活熱忱
結構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生命價值和生活熱忱既直接影響自殺態(tài)度,也會通過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應來影響自殺態(tài)度。大學生自殺態(tài)度結構方程模型的建立,為大學生生命教育和自殺危機干預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在教育內(nèi)容上,積極心理學強調(diào)的是認知教育與積極情感、體驗式行為并重的原則,因此,生命教育可借鑒積極心理學中樂觀、希望、感恩、寬恕等內(nèi)容,充實生命價值教育的內(nèi)容,提高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激發(fā)大學生的生活熱忱。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內(nèi)容應該由以下三個方面構成:認知內(nèi)容上關注生命價值教育,情感內(nèi)容上注重積極情緒體驗,行為內(nèi)容上以感恩行為激發(fā)生活熱忱。首先在認知內(nèi)容上,關注生命教育,要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并鼓勵他們?yōu)橹^斗,在有價值感的活動中理解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同時要進行人生責任教育。承擔和履行責任的過程也是探索生命價值的過程。通過生命責任教育,引導大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生命不是“無意義、無所謂”,而是對自己的家庭和整個社會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生命責任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承擔起對自己生命的責任,對生活負責,對家人、他人和社會負責;其次,情感內(nèi)容上注重積極情緒體驗,要引導大學生學會悅納自我,欣賞自我,增加其掌控自身及周圍環(huán)境能力的信心,學會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珍惜生命,積極樂觀地化解危機,提高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第三,行為內(nèi)容上以感恩行為激發(fā)生活熱忱,要進行生命感恩教育。生活需要感恩,常懷感恩之心,才能領悟美好,體驗幸福。感恩是大學生要對自然和社會心存感激,由此熱愛生命,珍惜生活;感恩作為生命的一種品質(zhì),是對生命的敬畏和感悟。當感恩成為一種習慣,大學生才能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而不會把它們當成理所當然。[13]
[1] 何英奇.生命態(tài)度剖面圖之編制:信度與效度之研究[J].臺灣師范大學學報,1990(35):71-94.
[2] 天下雜志編輯部.“生命教育大調(diào)查”人生迷航:近半大學生不知要做啥[J].天下雜志,2009(11):78-95.
[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0-07-29].http://news.xinhuanet. com/edu/2010-07/29/c_12389320_4.htm.
[4] 張小平,邵雅利.網(wǎng)絡時代下的“90后”大學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創(chuàng)新[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2):69-76.
[5] 董文香.生死教育課程對職校護生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D].臺灣南華大學.
[6]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27-367.
[7] 鄭雪,等.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人格特征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2):105-l07.
[8] 陳小異,李明蔚.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78-183.
[9] 徐潔,常美玲.大學生生命意義與死亡態(tài)度的關系[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128-132.
[10] 吳文麗,鄭希付,殷華西.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相關問題與網(wǎng)絡使用、情感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5):492-495.
[11] 謝杏利,等.主觀幸福感在貧困大學生自殺態(tài)度與生命意義感中的中介作用[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1): 78-83.
[12] 王地.我國大學生自殺原因綜述[J].中國青年研究,2009(11):82-85.
[13] 沙哈爾,汪冰.劉駿杰,譯.幸福的方法[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2.
(責任編輯 王魏紅)
View on the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xperiential Life Education Research: Vis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Shao Ya-li
(Mental Health Center,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 Fujian,350108,China)
Using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we investigated 560 university stud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happ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in the middle of the low level;their view of life is positive;but there are no clear goals in life.On suicide attitude,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able to properly treat suicidal behavior,but there are some college students commit suicide hazard perception blurred.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mmit suicide found that,”value of life “and”life enthusiasm “either directly influenced the attitude of suicide,also mediating effec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to influence the attitude of suicide.Therefore,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concept,we proposed experiential life education mode.
happiness;sense of meaning in life;suicidal attitudes;positive psychology;life education
G645.5
A
2095-2082(2015)01-0105-08
2014-07-18
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A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課題(JAS14516);福建江夏學院2013年度教育教學改革一般資助項目(J2013B030)
邵雅利(1977—),女,福建廈門人,福建江夏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