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從土里來的孩子。
這個秘密是在城市里發(fā)現(xiàn)的。有好幾年,我每天都和一個孩子在一起玩。從他生下來那一刻抱起他,到手牽手。跟這個孩子一樣,我被一座城市重生了,我們倆都是這個陌生世界的陌生人類,這一點賦予我和孩子共同的秘密基因。
我們和許多嬰兒成了朋友,我們在二十四層公寓樓里發(fā)現(xiàn)五樓有一處小花園,那里有城市里的稀有物種——土。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以千萬年遺傳下來的眼睛,發(fā)現(xiàn)土,驚喜熱愛地?fù)湎蛟录九c楓樹之間裸露的一片片小塊土地。我們在上面用手指挖土,抓石子,捧樹葉,撿花瓣,找螞蟻小蟲,搶奪小棍子,滿手泥巴,然后孩子們哇哇大哭著被拉走。
能哭是幸福的,真正的悲哀是不哭卻要離開。
終有一日,生命像一片土,被一層又一層的落葉花草雜物覆蓋,變成堆積層。
這些年在城市里走。路面像一個謊言,編織得日益沒有縫隙。堅固巨大的玻璃幕墻卻加重了人心易碎的感覺。越走,越發(fā)現(xiàn)城市里沒有石頭、磚塊、瓦片,我們必須被組織起來,參加某個前往農(nóng)莊的親子活動,才能一睹泥巴的真顏。
村莊到哪兒去了?
村莊是一首詩,城市是一幅畫。
人們總是喜歡畫,喜歡自己被現(xiàn)代這支筆畫在某張?zhí)囟ǖ膱D畫里。而詩,就像父親的水稻田,是可以荒蕪、丟棄的后方。
我就是那樣把它丟棄了,或者說被它放逐了。
我曾經(jīng)有一個村莊,其實這不是秘密。每個人,尤其是女人,心里都有一個村莊,她們在那里肆意快樂地生長,像一個重復(fù)的夢不斷出現(xiàn)。區(qū)別在于,我是真正有一座小村莊,并且它在湖邊。湖畔的村莊,算得上雙重幸福。
安徽省樅陽縣城里,有一片東西走向的城中湖“蓮花湖”,寬闊浩渺。在湖的中部地段,湖畔有一個村莊“小方家墩”,因為在湖的北面它曾經(jīng)還有一個姐妹村“大方家墩”。沿湖的方姓祖先與中國清代一位文學(xué)家有關(guān),即桐城派“三祖”之一的方苞大師。蓮花湖在上世紀(jì)八十年代之前,一直是樅陽城中百姓的一片豐美魚湖,因它起源于方苞祖業(yè)小方家墩的養(yǎng)魚塘。歲月更替,流水成湖,魚塘已變成一片廣袤而蕩漾的金色大湖。
守湖的方姓族人世代以湖為生。一九四九年后,魚湖歸為國有,在小方家墩南面臨湖岸上建起養(yǎng)殖場。六十年代,我父親葉超從樅陽農(nóng)業(yè)局調(diào)任此地任場長,全家從樅陽老城大會堂隔壁的農(nóng)業(yè)局搬遷到這座湖心島般的村莊。那年我大約十歲,即將考樅陽中學(xué)。
從此,一篇童話翻開了第一頁:在一個小島般的村莊里……
兩千五百多年前,長江北岸有一片陽光眷顧的土地。在眾多山巒朝向太陽的南面,長滿了高大的綠色樅樹。第一個登上江岸山峰的男人,望著涌浪般的樅樹,對他的女人說了一個名字——“樅陽”。
世上萬物之名充滿宇宙靈性,先人就這樣為我們留下了詩一般的地名,詩一般的城郭,詩一般的家園,以及,真正的詩人。
在水一方,并不光有佳人。江北多俊才,湖畔出詩人。方苞家族不知從哪一代起,在這山水之陽的湖畔聚居、繁衍、搖櫓、捕魚、種荷,湖面上蓮花盛開。于是,一朵花卉的名字就夠了。所有的詩文,所有的情愛,所有的壯懷,都在這水中的一朵花間。
蓮花湖。我最小的妹妹六兒,愛它如癡。父母生子六人,后三個一弟二妹,都是生在湖畔家中。有一年邀請小六來西湖玩,一眼瞧見,妹妹大驚:“這不就跟我家蓮花湖一樣嗎?”可是天下人仍是要來看西湖,因為斷橋與白娘子只在這湖上。
妹妹從此不想離開蓮花湖一步,因為我們的故事也只在這湖上。她家居所三遷,每次仍繞湖而棲。
賈寶玉有句話說得最盡,他說,“女兒是水做的,男兒是泥做的?!睓C(jī)緣難測,或許我的前世非水即花,從蓮花湖到西湖,總是清蓮相隨,荷香如故。
生命的奇異與美麗,正是在“你想,你就擁有”的靈性中。
雖然每一天,蓮花湖都在我們眼前盛裝出席,生命中才有了此后源遠(yuǎn)流長不可思議的優(yōu)美畫卷,但在私屬里,記憶最深還是它生育的季節(jié)——蓮花湖的冬天。
那曾經(jīng)是它美麗得痛楚的月份。年輕時,我曾在湖邊母親家里因流產(chǎn)休養(yǎng)過一段時間,正是養(yǎng)殖場冬季開河期間。開河,也叫開湖,就像湖的生育期到了,人們要開始捕撈那些魚兒了。一年四季,養(yǎng)魚工人下河放魚苗、撒食料、撈野草,日喂食、夜巡湖,都是為了冬天的開河季。
前夜。仿佛魚兒托夢,半夜里數(shù)次壓緊肩頭被角,寒氣從湖面上絲絲入窗,寂靜中好像傳來湖底寒流的呻吟。隱隱有種預(yù)感,我們同是生物,也同樣會被捕捉。從小年年冬天看打魚,看到出湖的船頭駛破薄冰,湖岸上發(fā)出我們歡呼勝利的大叫。小孩子不準(zhǔn)上船,只能沿湖邊跟著船隊跑。那時從未感覺,湖被剌破的痛楚。冰,原也是湖水的一種抵擋方式。
可是那夜,一個準(zhǔn)母親,一個如此熱愛生命卻失去的女子,她在蓮花的爆裂中,在寒流的氣喘呼吸中,聽到了。
冬天凌晨的蓮花湖攝人心魄,飄泊的白霧籠罩湖面,像堆積的絲巾柔滑地浮蕩。西邊的小城屋宇,沿湖的樹木村莊,都在這個時刻復(fù)活,它們隨霧晃動、變形,如海市蜃樓般時隱時現(xiàn)。這些與湖相伴的靜物其實并非看起來那樣安頓,深夜的渴望化身為黎明的舞臺,春宵一刻值千金,湖比人更懂。
但黎明其實是夜的叛徒,它在最后一刻投奔了白晝,任憑一湖白霧如絲帛碎裂,片片縷縷,天地間無可遁形。
還在黎明的夢中,忽聽得湖面上如千軍進(jìn)發(fā)同時敲響魚梆,聲震如雷。頓時滿湖槍林彈雨,鼓聲交錯,分秒不停。翻身起床奔去開門,額前一片晶亮炫目,屋檐下竟掛著長長短短的冰柱,像冰劍一樣閃爍。“結(jié)冰了!”我沖向湖邊,心里想,那些冰柱是魚兒變的嗎?
一條船正駛向下壩的湖坡,我母親彭迪霞,養(yǎng)殖場會計,正坐在石頭坡上噼里啪啦打算盤記賬。漁工腳上的長筒黑膠靴往下滴著湖水和黏稠的魚液,歡天喜地抬魚過秤。漁工的大手都像他們經(jīng)常吃的湖蟹一樣長著通紅鐵鉗,牢牢鉗住活蹦亂跳的魚兒,扔進(jìn)籮筐,再抬下船艙,倒在高處平地,一會兒就堆起一座小魚山。但魚是滑的不甘心的,它們甚至無法被堆積,接二連三的傾倒剛剛形成山尖,瞬間又散落成更大一片,逃竄的魚們在干枯的碎石上以它們絕不擅長的方式拼命蹦跶,直到奄奄一息。
轉(zhuǎn)頭看湖面,列隊的漁船正在撒網(wǎng),高大的老漁工朱伯伯站立船頭,隨著他的雙手揮揚(yáng),陽光從無數(shù)魚網(wǎng)中濕淋淋地奔涌而出……你見過淋著水的陽光嗎?
湖深處,魚與網(wǎng)的戰(zhàn)爭爆發(fā),然后魚兒以被俘者的身份出水。它們晶瑩的身體堵塞了大部分網(wǎng)眼,陽光穿越湖上的空茫,清晰地射在魚網(wǎng)里,魚群變成一座座銀色山峰。
冬天,就是在這一刻真正降臨的。
我走回家,發(fā)現(xiàn)一群弟妹手拿竹竿,正在敲擊冰溜子,“化了,化了,淌水了!”一聲脆響,一排冰劍在陽光中被打斷,迸裂,飛玉四濺。粉身碎骨的一刻,竟比完整時還要瑰麗。
昔日蓮花湖養(yǎng)殖場占據(jù)村莊臨湖南面最好的位置,場部依山勢建成前后院落,中為主樓,上下兩層,正中樓道,二樓全部鋪設(shè)紅色木地板。伏在二樓木欄桿上,望呆了一湖風(fēng)月。
大門院墻兩側(cè)栽種的青青小白楊,跟著我們一起長成了枝葉繁茂的大樹。放學(xué)時一步三跳跨上樓梯,左轉(zhuǎn)上樓,再右轉(zhuǎn)通向后院。連接二樓與后院那里,有一座小小的石砌門廊,大約一米見方的正方形,地面中心刻著一朵凹突的梅花,男孩們還曾在廊檐頂上吊過鐵環(huán)練習(xí)臂力。從這里走下五六級臺階就到了后院寬敞的平地,二樓與后院的地勢落差,正好是臺階的高度。為了安全,門廊兩邊圍欄的高度便跟一個十來歲小孩的個頭差不多。跑下臺階回望,粗礪的米黃色水磨石門廊竟像一座露天小舞臺。事實上那里確實是我少年時的羅馬劇場,道具是媽媽的長圍巾,飄飄灑灑的效果簡直迷死人。當(dāng)然只會迷死我自己,因為門廊的角度足以讓我眼觀前后院、耳聽四方,這秘密真的沒人知道。
后院與前樓后墻之間,有一道寬約一米、高兩三米的深溝,原先的山頭被劈成兩半,前山夷平造樓,后面依山勢前低后高建成東西向的后院,坐北朝南建一大長排平房和寬大的外廊,像軍營一般整齊。這排房子最西邊是場部食堂,中間有辦公室、會計室、保管室,還住過單身職工和三戶家屬。我家在大院西頭,有兩間房,西間在食堂隔壁,東間與媽媽的會計室相連。心靈手巧的媽媽很快就在走廊過道上隔出了一間小廚房。
沿著后院深溝邊上,工人們種下了許多花樹果樹。春天楊柳飄絮,沾在晾衣繩上起舞;我家廚房外邊,一片桃花清麗地開出春天;西墻臺階邊,有一棵高大的洋槐樹,每年花開猶如雪日,陣陣清香隨風(fēng)穿過院落。
這院落有近千平方呢,東邊與村莊隔斷,高墻一直圍向前院大門。西邊圍墻沿著山勢往上,靠近食堂屋邊開了一道后門,通往山后的村莊。
每日里從后門穿過村莊走到樅陽中學(xué)去。后門外簡直是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與我家僅有一墻之隔,它是一座真正的村莊。想到這一點,至今還讓我驕傲。
在老城住家時,我經(jīng)常失蹤,媽媽會派人到兩個地方找我。一個是老樅陽電影院門前,那里長年擺著連環(huán)畫地攤,一分錢到五分錢一本,看書的厚薄。神話與戰(zhàn)爭,都是從那片神奇的地攤上進(jìn)入最初的心靈。另一處遠(yuǎn)得多,要從樅陽大閘下去往前走,江邊廣闊的田野,在孩子眼里就像一片古戰(zhàn)場。
秋天我喜歡去那里,許多孩子帶著任務(wù)在那片土地上撿秋,還有老人。他們在地里撿拾收割后撒落下來的各種谷物,如黃豆、土豆、麥穗。下山前的金色太陽戀惜地?fù)崦蟮厣系囊磺?,一粒小豆子也能讓孩子們發(fā)出驚天動地的喊叫,而老人們則沉默如一座悄悄移動的山巒……后來長大看到法國畫家米勒的畫片《拾穗者》,就一直把它掛在我蓮花湖的家里。
感謝上天的恩賜。童年時,父親把一片農(nóng)耕文明的直接版圖送給了我們這些喜歡土地的孩子,我們得以與方家墩的村民同住湖村一隅。六七十年代的湖村已是雜姓聚居的大村落,其中以方、董、紀(jì)、陳等姓氏為多。我四妹葉勤便嫁給了村中董家,后來又接母親的班,一直在養(yǎng)殖場工作居住,她也是近年最后一個撤離村莊的葉氏姑娘。
所以,小方家墩是我們生長的家園,父老鄉(xiāng)親是我們的親人。
那時的蓮花湖湖面沒有這樣大,它被大小方家墩分開了。上中學(xué)時,我們往村莊后面走,經(jīng)過鄰近的幾戶人家,從菜地邊下幾道土階,走上小魚塘塘埂,便到了北邊村頭。大湖即在眼前,村頭一條小路將蓮花湖兩邊分開。沿著小路往西邊走,即是大方家墩的村莊外圍。一道高高的堤壩又分開湖水,順著堤壩就到了樅陽中學(xué)墻外。
這條路線走完了我的少年時代,也讀完了當(dāng)時能看到的小說。只要不下雨,我在路上總是邊走邊看書。長長的湖岸一路與《上海的早晨》、《晉陽秋》、《苦菜花》、《紅日》、《青春之歌》相伴相泣……
現(xiàn)在朱鐵骨將軍的別墅仍在湖邊,從前那座小山就在我們大院的后門外,山頂是全村的高地。(現(xiàn)在也是公園最高的地方,與東邊的亭子遙遙相望。)雖然它是這座小島的制高點,準(zhǔn)確地說,只是一片坡地,但一點不影響它成為我心里的原始森林。滿山覆蓋密密的雜樹叢林,青藤與野生月季還有數(shù)不清的花草在叢林中糾纏、攀緣、競相開放,野兔出沒,知了鳴叫,蟈蟈聲嘶力竭……天哪,這樣的荒美之地,它們離我睡覺的小床直線距離還不到五十米,想想吧。
村莊的安排遠(yuǎn)不止森林。我們走出院門,后邊即是小方家墩的南邊人家,過去他們直接臨湖,現(xiàn)在被擋在高大的養(yǎng)殖場后面。這里有我們童年游玩的陽光小廣場,其實是村人打谷的稻場。四周農(nóng)舍茅屋圍合,南邊最高的地基上是當(dāng)時村里最好的一處院落,一座青磚黑瓦的平房,住著和我差不多大的翠霞一家。她的爸爸在縣糧食局工作,所以有經(jīng)濟(jì)條件造磚瓦房。然而那時的孩子對任何材料的房子都沒有感覺,只喜歡裸露的土地,水田,河流,還有像翠霞家門口的兩棵叢樹般、開了又開的梔子花,方家小奶奶茅草院子里鮮艷不敗的端午槿,董大爺菜地邊上八月里一定會來的桂花。
最美的,是冬天在湖面上開的雪花。那是我們盛大的節(jié)日,沒有一個孩子會在家里待著。清早有人叫門,有時是東邊村頭的紀(jì)大娘,她的嗓子像一面銅鑼,可以隨風(fēng)傳到整個湖面,多半是在喊她許多兒子中的一個;有時她會連著把一個個名字都叫出來,當(dāng)然最后那一聲才是她要找的孩子。她會在下雪天里叫門,所有的人都會醒,她會在雪地里拔一堆水靈靈的蘿卜送來。有時候送菜來的是后邊小奶奶家剛進(jìn)門的新媳婦,村里人家娶媳婦都叫“新娘母”,開始都這么叫,唯有這方家的媳婦一直到老,人們都還叫她新娘母。這新娘長得好看,圓臉,長長的丹鳳眼,薄薄的唇角往上翹,整天都像笑著。我喜歡她身上的婦人味道,就是莫言說的豐乳肥臀。下雪天,她就聽婆婆的吩咐,到地里割韭菜、白菜,到地窖里刨一堆山芋送到我家里:“大姐起來了嗎?”
就像村里人奇怪地一直叫她新娘母一樣,這個村莊里的人不分老少,一直都呼我“大姐”?!澳闶侨~家大姐吧?”外出多年的人還是會這么問??赡芪业牡苊脗兲?,但是對我弟弟的稱呼也很是奇怪,“五老爺?!彼麄兘兴謇蠣敚瑥乃聛砭瓦@么喊。母親說這是村里人知道,她這個唯一的兒子是到蓮花湖之后生的,他們都為她感到歡喜?!袄蠣敗痹诋?dāng)?shù)匾灿凶钚〉囊馑?,最小的一個爺們。這五老爺就和村里同齡的男孩們一起玩泥巴,滾魚塘,掏鳥蛋,捉兔子……直到村里人都來送他,參軍離家鄉(xiāng)。
我們就這樣成了親人。
魚場的工人在湖邊挖了一口井,以過濾與之相通的湖水。蓮花湖就這樣,養(yǎng)魚,也養(yǎng)我們。無論內(nèi)心處于怎樣的荒島,心底總有一汪泉的滋潤,總有滋養(yǎng)的力量讓自己不枯萎。
那樣的力量在村莊的泥土里,稻田里。青草池塘處處蛙,唐詩宋詞都在湖畔行走——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
在村莊里走,滿眼土壤花草,青菜豆苗。一抷土,一棵苗,也是生之氣息,它們曾在黃昏的村莊上空繚繞。炊煙,飽含原始人類至今的氣息,組成村莊的氣味。這樣的氣味陪伴我們從童年到如今,那煙云里有新娘母家、翠霞家、董爹爹家、紀(jì)三爺家的花香、芋香、瓜香、豆香,有臘肉腌魚、鮮蝦螺螄、讓人直吞口水的飯菜香。我們幾乎吃過村里每戶人家的飯,搶過每家娶新娘的喜糖。
后來我的家也在蓮花湖北岸的湖畔,晝夜與我的村莊隔湖相望。望見村頭大樹,春來一片新綠,夏日一帶繁蔭,秋天飛舞金黃;即使冬日嚴(yán)寒,葉子落盡,枝干橫空,赤裸的線條依然莊嚴(yán),真實。生命中自有一種絕不妥協(xié)的美。
十年過去,重回湖畔。湖村消失在湖水里。自我幼年進(jìn)村,村里沒人蓋過樓房。村里最老的爺爺說,政府講可以做屋但不能蓋樓,將來這里要造湖心公園。于是村里人都在等,從少年等到青年,又等到老年。因為等待,湖畔村莊得以保持純真原味;因為等待,他們守候著自身的古老質(zhì)樸。
不是離去才有鄉(xiāng)愁。當(dāng)消失無處不在的時候,鄉(xiāng)愁就在了。
某年,我在城里報社上班,天天走過村莊。某日看到村中土墻上刻了一行字:葉全新你好。我不知道那些看著我長大的村人,那位問候的無名氏,現(xiàn)在他們都搬遷到哪里去了?他們是否知道,我已帶上湖畔村莊旅行遠(yuǎn)方……
我們都是土里來的孩子。我們終究,要回去。
(責(zé)任編輯:錢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