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同地區(qū)有很多古代遺存下來的石刻獅子,分布廣泛,數量龐大,造型藝術別具一格,故稱其為石獅群。從北魏到明清,大同地區(qū)古代石獅群可謂集北方石獅藝術之大成,風格自成一體,造型上有著十分顯著的大同地方藝術特色,這些古代雕塑藝術精品具有十分珍貴的學術價值,然而卻長期被人們所忽略和缺乏系統(tǒng)研究。經過長期實地考察研究,筆者較為系統(tǒng)地對大同文瀛湖古堡石獅、府文廟石獅、關帝廟石獅、云路街24號院外石獅、明清苑紅木家具店石獅、紅石崖太玄觀石獅、鼓樓東街巷口石獅,以及一些望柱柱頭、栓馬樁上的小石獅等,從造型藝術的角度上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梳理和分析。
〔關鍵詞〕大同地區(qū)石獅群藝術特點祥瑞
大同地區(qū)石刻獅子遺存眾多,分布廣泛,數量龐大,造型藝術別具一格,藝術水準很高,有著顯著的地方藝術特色,具有十分珍貴的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這些古代石獅的材質大多數為玄武巖,從體型上可以分為大型的石刻獅子和小型的石刻獅子。大型石刻獅子主要是那些放置在古代建筑大門外的石獅子,小型石刻獅子有柱頭石獅子、拴馬樁石獅子、石旗桿小獅子、石鼓獅子、角獸石獅等,統(tǒng)稱為大同地區(qū)古代石獅群。
大同地區(qū)古代石獅群,分布在大同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各個角落,有的在古寺門外、有的在街道巷口、有的駐守哨堡。由于石獅材質的特殊性質,我們其實很難確定這些散落的石獅子,曾經是哪一座古建筑的遺存,以及創(chuàng)作的精確年代,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去了解和欣賞它們的美。當我們與這些可愛卻又飽經滄桑的石獅靜靜凝望,似乎可以從它們的身上看到些許歷史的光芒,尋找石獅精湛的雕鑿痕跡,閱讀時光雕出的言語,歷史彷佛就在眼前,娓娓道來的是已經逝去的古老的記憶。將這些珍貴遺存進行認真考察、分類、梳理與研究,以期對大同地區(qū)的古代藝術研究,以及大同地區(qū)古代歷史文化研究等領域提供生動有力的真實信息。
一、大同地區(qū)大型石獅群造型藝術特點
大同地區(qū)古代石獅群,可依據造型特征和體型大小分類,有一些體積較大的石獅,如文瀛湖古堡、云路街24號院、關帝廟、府文廟等門前石獅,造型相似,藝術風格一致,從而可以推斷這些石獅的創(chuàng)造年代是十分相近的。這些石獅都有著一些大的共同造型特點,即:整體性,厚重性、粗獷性。而在許多的細節(jié)處理上,如獅身裝飾紋樣和獅子表情上卻又體現出十分細膩、婉約、祥瑞、歡樂的造型特征。石獅的裝飾紋樣里蘊含著許多吉祥寓意的藝術元素,如螺發(fā)、中國結、繡球、小獅、蓮花等。每個細節(jié)都體現著大同地區(qū)古代人民濃濃的生活氣息,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祥和的心態(tài)。
1、文瀛湖古堡門前石獅。文瀛湖古堡門前石獅,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這一對石獅據考察不是古堡原物,是2008年重建古堡時從民間征集而來的,現已無從考證它們的原籍,且擺放在左側的雄獅嘴部殘損,但它們在造型上是大同地區(qū)古代石獅中最有代表性的,在雕刻工藝上也是最為精美的。右側的雌獅整體造型圓潤厚實,骨骼清晰,突顯肌肉,表情歡快。背后有雙環(huán)中國結裝飾帶,尾巴根部呈螺發(fā)狀,分五組搖擺上翹。前肢左爪下踩一小獅子,小獅子仰面朝天,四肢蹬著雌獅的爪心。最為生動之處是,小獅子張嘴咬著雌獅的爪尖,把小獅子的活潑可愛表現得淋漓盡致。雌獅的神情也十分歡樂,圓圓的雙眼充滿愛意,突出的如意鼻盡顯富貴,咧嘴大笑,上翹的嘴角圓潤而厚實,舌尖微翹頂至上顎。背后右側面,還豎趴著一只幼獅,幼獅嬌態(tài)可掬,母獅慈愛祥和,天倫之樂盡顯其中,營造出溫馨的氣氛,使駐足欣賞它們的游人每每忘記了獅子的威嚴,感受到的是暖暖的溫情。
文瀛湖古堡門前雌雄獅子,均前肢及腹部下方鏤空雕刻,整個后肢部分采用浮雕手法,與石座連接一體,為整塊石頭雕鑿而成。獅子頭部呈方形,兩邊鬣毛各分三組整體排列,整體雕刻方中見圓,圓中有方,體塊感突出,毫不瑣碎。大同市許多古代石獅子,諸如府文廟石獅子、關帝廟石獅子、大成坊街石獅子、九龍壁小獅子,云路街24號院外石獅,明清苑紅木家具店門前石獅等,都與文瀛湖石獅子造型相似,特點一致。
2、云路街24號院外石獅。云路街府文廟附近24號院外有一對石獅,造型上與文瀛湖石獅最為相似,經過細致的比對,只有額頭比文瀛湖石獅略窄,以及耳朵和眉弓骨突出些,尾巴的分支略有些不同,多了幾個分支。文瀛湖古堡的雌獅尾部底端由七個與頭部螺發(fā)相似的圓型發(fā)卷,尾巴向上舒展,分別有五束毛發(fā)。雄獅為四個發(fā)卷,四束毛發(fā)。云路街24號院外石獅尾部毛發(fā)更多一些,而且是有規(guī)律地編織交錯在一起,其中一定有著某種吉祥寓意。除此之外,兩處石獅幾乎沒有什么明顯的造型差異。因此可以判斷兩處石獅的創(chuàng)作年代相隔不遠。
文瀛湖古堡門前石獅和云路街24號院外石獅可以說最能體現大同地區(qū)古代石獅群的造型特點,是大同古代石獅群的最佳典范。
3、關帝廟石獅。大同關帝廟門口有一對石獅。大同關帝廟位于大同市內鼓樓東街,為明代以前神祠建筑,俗稱大廟,是大同唯一的一處元代建筑。石獅有雌雄之分別,廟門口左邊為雄獅,右邊為雌獅,整體雕刻風格與文瀛湖古堡門前石獅子相同。關帝廟門前這對古代石獅面帶微笑,為整個建筑增添了忠義質樸的感覺,營造出莊重祥和的氛圍。
4、府文廟石獅。大同府文廟坐落在大同古城東南隅,明初時由云中驛改建而成。府文廟門前有一對石獅子,其中雌獅子為原件,雄獅則為仿造雌獅而制。這對石獅子的底座造型很獨特,其雕刻圖案為花朵和鳥雀,有富貴的涵義。府文廟石獅與文瀛湖石獅的造型特征相似,為同一時期石刻,據個人多方考察推斷,這一類造型風格的石獅子很可能為明代藝術珍品。
二、大同地區(qū)小型石獅群造型藝術特點
大同地區(qū)的小型石獅子形式有幾種,分別為柱頭獅子、石旗桿獅子、拴馬樁獅子、石抱鼓獅子。
1、九龍壁前影壁池石欄桿望柱柱頭小石獅。明代代王府九龍壁前的影壁池共有54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有一個石刻藝術品。有的是人物,有的是動物,以及其它祥瑞石刻物件,如石榴、仙桃等。望柱柱頭上一共有16個小石獅子。影壁池東西邊各有5個,東邊損毀缺失一個,現只剩下4個,橋上還有6個。
正對著九龍壁的倒影池中間有一座小石橋,石橋兩邊各有5個石欄桿,石欄桿上的石刻小動物兩兩相對,其中有小石獅三對。小石獅子高23cm,正面寬20cm,側面長16.5cm。望柱整體(連石獅子)高102cm。第一對石獅頭部45度側臉面向橋中心位置。第二對石獅面向正前方端坐,第三對石獅臉與第一對石獅反方向45度側面向橋中心張望。整體觀察發(fā)現這三對石獅的目光,都集中在石橋的中心位置,可謂匠心獨具。欣賞之余,不得不驚嘆古代匠師的巧妙構思和高超技藝。這些小石獅造型兼具明代石獅的特征。
2、九龍壁門前石旗桿小石獅子。在九龍壁門口分別有兩個石旗桿,玄武巖質地。這兩個石旗桿中間分別有一圈石刻獅子,體型很小,每個的模樣都不相同,生動活潑。
九龍壁影壁池石欄桿望柱柱頭及橋上小石獅,與九龍壁門前石旗桿小石獅造型上均具厚重、祥瑞、喜慶等藝術特征,整體呈現活潑可愛祥和的模樣。
3、府文廟大殿石欄桿望柱柱頭小石獅。大同府文廟大殿月臺四周石欄桿上有60只造型各異的石刻小獅子,它們體積較小,大約高60厘米,寬35厘米。每個石獅造型和紋飾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則,雕刻得隨性,自然成趣。這60個小獅子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幾個“人面小獅”它們大都頭大身小,臉圓額頭扁,咧嘴大笑,透露出北方獨有的質樸氣息。大殿西中部,有一只母獅子背側趴著一只小獅子,小獅子嬌態(tài)頑皮,與母獅子顧盼成趣,與文瀛湖雌獅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府文廟石獅子鮮有神圣、威嚴之感,整體呈現的是歡快祥和、親切質樸的藝術風格。
三、大同地區(qū)大、小型石獅群的保護與研究
大同文瀛湖古堡、府文廟、關帝廟、云路街24號院、九龍壁等大小石獅子,在表情上都有共同特點,均為咧嘴大笑狀,盡顯富貴吉祥之意,有祥瑞之特征。在造型藝術風格上均為方中見圓,重量感十足,強調整體感,裝飾別致,擁有北方厚實莊重粗獷豪邁的氣魄,這種的精神訴求和藝術表達,很好地呈現出石獅創(chuàng)造年代的民俗風情和繁榮的社會景象,與其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實用功能、民族風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大同地區(qū)有很多古代遺存下來的石獅,分布廣泛,數量龐大,其中不乏經典之作,有一些特別能體現大同地方文化藝術特色,具有十分珍貴的研究和欣賞價值。但由于石獅子材質的特殊性以及可移動性,使它們往往散落民間,難以斷代。再加之社會歷史各種原因,致使石獅子長期被人們所忽略,沒有受到重視。這些珍貴的古代藝術珍品,多少年來靜靜地守候在門前院旁,任憑風吹雨打,亟待人們的關注與保護。對大同地區(qū)石獅群進行系統(tǒng)的考察研究,是一項及其重要的工作,任務艱巨而任重道遠。(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李芝崗.中華石獅雕刻藝術[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2]徐華鐺.中國獅子造型藝術[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3]張敏.大同地區(qū)石獅子造型藝術初探[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33-36
[4]張敏.大同地區(qū)古代石獅藝術解析[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