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行華
(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旅游業(yè)屬于第三產業(yè)的一種朝陽產業(yè),在當今,發(fā)展前景十分廣闊。自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旅游業(yè)不斷發(fā)展,產業(yè)規(guī)模越來越大,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有的比重也在不斷地上升,現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會受到旅游資源稟賦、交通運輸條件、地區(qū)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的影響,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出現了一些區(qū)域上的差異。研究旅游經濟在區(qū)域上的差異,對分析國民經濟的狀況,指導區(qū)域旅游經濟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1-2]。
近些年來,很多學者對中國旅游經濟的區(qū)域差異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3-11]。從空間尺度上,有以省級行政單位、或地級行政單位為基本研究單元,分析全國旅游經濟差異的基本特征的;也有分析某個省或某個地區(qū)的旅游經濟發(fā)展差異。從時間尺度上,有針對近幾年旅游經濟發(fā)展狀況,進行分析的研究;也有針對中國旅游數十年的發(fā)展,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建議的研究。不同學者,研究旅游經濟的區(qū)域差異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泰爾系數、基尼系數、變異系數、勞倫茲曲線、空間中心統計法、地帶分離系數等指標、方法和模型都被廣泛運用,對當今旅游經濟的發(fā)展,在研究和決策上提供了重要的借鑒與參考。
就目前對旅游經濟的研究而言,雖然研究的人很多,但仍存在兩個問題[3,7,12,13]:1)在研究內容上,多是著重對入境旅游經濟的研究,對國內旅游經濟的研究較少;2)在研究數據的時間上,多是采用在2005年之前的數據,更不用提2010年之后的數據;3)對華東地區(qū)的研究,多是單個地針對江蘇省或浙江省而言,或是在全國的旅游經濟差異中提到華東地區(qū),很少有針對江浙兩省的研究。
所以本篇論文則基于對江浙兩省這一地區(qū),以地級市為基本研究單元,分析作為華東地區(qū)最發(fā)達的兩個省份:江蘇省和浙江省,它們在國內旅游經濟上的區(qū)域差異。對于江蘇和浙江兩省而言,國內旅游經濟在兩省的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中占據一定的比重。以2011年數據而言,江蘇省國內旅游收入占到了江蘇省當年的地區(qū)生產總值的10.51%,而同一年份的浙江省則是占到了11.71%??梢?,國內旅游經濟的發(fā)展對當今的地區(qū)生產總值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與作用。所以本篇論文,利用自2005年~2012年的江浙兩省的國內旅游經濟收入的數據,運用泰爾系數,分析兩省國內旅游經濟的差異。
本篇論文所要研究分析的是江浙兩省的國內旅游經濟的總體差異以及兩省的省內差異。研究對象是江浙兩省國內旅游經濟,江浙兩省各自的國內旅游經濟以及省內的各個地級市的國內旅游經濟的區(qū)域差異。研究的尺度,則從時間和空間上來考慮。
在本篇論文中,空間尺度分為三個層次:1)以江蘇省的南京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鎮(zhèn)江市、南通市、泰州市、揚州市、鹽城市、淮安市、宿遷市、連云港市和徐州市共計13個地級市,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市、嘉興市、湖州市、紹興市、寧波市、舟山市、臺州市、金華市、麗水市、衢州市、溫州市共計11個地級市為研究的基本單元;2)將江蘇省和浙江省分別設置為兩個二級的研究單元;3)將江蘇省和浙江省看作一個整體,視為一個地帶,并將其作為最大的研究對象。在時間尺度上,則主要是從2005至2012年,對江浙兩省的各個地級市、江蘇省和浙江省以及江浙地帶的國內旅游經濟發(fā)展進行研究分析。
研究的數據樣本主要來源于《中國區(qū)域經濟統計年鑒》(2005~2013)[14]。數據內容包括:三個層次研究單元的國內旅游經濟的收入、三個層次研究單元的人口數量等方面。
泰爾系數,最早由Theil和Henri在1967年提出,是一種衡量區(qū)域差異的重要方法。其在差距的表達上的效果較好,可以將相關數據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組,將數據上的差距分為各個組內差異和組間差異[3]。泰爾系數是指收入差距總水平等于各個地區(qū)收入份額與人口份額之比的對數的加權總和,權數為各地區(qū)的收入份額。泰爾系數越大,區(qū)域經濟的差異越大。其優(yōu)點在于可以將總體差異進行分解,從而看出總體中的各個組對總體差異的貢獻值以及變化趨勢。它可以被分解城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用來衡量地區(qū)之間的不均衡程度,另一部分是用來地區(qū)內部的不均衡程度[5]。
針對于本篇論文以及研究對象而言,泰爾系數的公式如下:
式中,Yi為i區(qū)域的國內旅游經濟收入占江浙兩省國內旅游經濟收入總和的比重,Ni為i區(qū)域的人口數占江浙兩省的人口總和的比重,n為區(qū)域的個數。
以江浙兩省的地級市為研究的基本單元,將江浙兩省的國內旅游經濟的總體差異進行分解,成為省內差異(TWR)和省間差異(TBR)之和。
其具體的研究步驟如下:
1.省內市間國內旅游經濟差異程度泰爾系數:
式中,Yij和Nij分別代表i省j市的國內旅游經濟收入和人口數;Yi和Ni分別為i省的國內旅游收入和人口數。
2.省間國內旅游經濟差異程度泰爾系數:
式中,Yi和Ni分別代表i省的國內旅游經濟收入和人口數;Y和N為江浙兩省國內旅游經濟收入總和以及人口數總和。
3.以地市為基本單元的旅游經濟區(qū)域總差異程度的泰爾系數:
式中,Yi和Ni分別為i省j市的國內旅游經濟收入和人口數;Y和N為江浙兩省國內旅游經濟收入總和以及人口數總和。
由①式和②式可得,旅游經濟區(qū)域總差異可以被分解為省內差異(TWR)和省間差異(TBR)之和:
圖12005 ~2012年江浙兩省泰爾系數變化
如圖1所示,2005~2012年,江浙兩省國內旅游經濟總的泰爾系數變化呈現出現波動下降的模式。由2005年的最大值,0.39027下降至2012年的0.25281。在2005年以來的雖然總體呈現出下降趨勢,但是其中,在2008年、2010年以及2012年,江浙兩省的泰爾系數總差異均呈現了一種上升趨勢,不過上升幅度都不大。這表明,在2005~2012年之間,江浙兩省中各地級市之間的國內旅游經濟上的差異是在逐步減小的。
表1 江浙兩省2005~2012年國內旅游經濟泰爾系數
1.江蘇省區(qū)域差異分析。對江蘇省而言,國內旅游經濟差異變化幅度比較大,雖然從2005年至2012年,在數據上總體是一個下降的狀態(tài)。但實際上,如表1所示,自2005年~2011年呈現比較合理的下降,2012年是突然的上升,且幅度較大。
這反映了,國內旅游經濟在2005年~2011年江蘇省的差異是在不斷減小的,各個地級市之間的國內旅游經濟的發(fā)展開始向平衡的方向發(fā)展。但是2012年,各個地級市的國內旅游經濟區(qū)域差異突然變大,出現了短暫的不平衡的發(fā)展狀態(tài)。
如圖2,從空間上,很明顯地看到江蘇省南部地區(qū)的國內旅游經濟發(fā)展水平比蘇北、蘇中地區(qū)都要高很多,呈現出明顯的層次分布。南京、蘇州、無錫始終是處在江蘇省國內旅游經濟收入的前三位,這與三個地級市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旅游資源稟賦密切相關。
從時間上來看,蘇北地區(qū)和蘇中地區(qū)的國內旅游經濟收入在不斷地上升,有趕上蘇南部分地區(qū)的國內旅游經濟的趨勢,特別是鹽城市、徐州市和連云港市,國內旅游經濟增長明顯。常州市、鎮(zhèn)江市和揚州市在國內旅游經濟上處于一個中等的水平,但發(fā)展速度并不是很快。泰州市、淮安市和宿遷市與其他地級市的差距明顯,一直處在較低的水平,未來應當會有很大的發(fā)展提升空間。
2.浙江省區(qū)域差異分析。對于浙江省,國內旅游經濟泰爾系數是一個波動下降的過程。從2005年的0.26994下降至2012年的0.09458,反映了浙江省的國內旅游經濟發(fā)展向平衡趨近。但是,實際上在2011年浙江省省內市間的國內旅游經濟的泰爾系數還是0.25204,從2011年到2012年,是一個突然降低的過程,有其偶然性,需要從日后更多的數據中進行分析。
如圖2,空間上,浙江省國內旅游經濟的發(fā)展表現出兩個特點:1)東北部的國內旅游經濟發(fā)展水平比西南部的發(fā)展水平要高;2)沿海的地級市比內陸的地級市發(fā)展水平要高,發(fā)展速度也要更快一些。在浙江省中,杭州市和寧波市常處在國內旅游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前兩位,呈現出“雙核”特征。紹興市、溫州市、舟山市和臺州市在浙江省中處于中等的發(fā)展程度,而嘉興市、湖州市和金華市則在浙江省中處于一個中下游水平,衢州市和麗水市的發(fā)展水平一直不高。
在時間上,嘉興市、湖州市和金華市的發(fā)展速度是比較快的,衢州市和麗水市的發(fā)展速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與提高
圖2 江浙兩省各地級市2005年、2010年、2012年國內旅游經濟收入
3.區(qū)域差異格局分析。對于江浙兩省的國內旅游經濟的具體發(fā)展情況,可以用貢獻率來表示。在這里的貢獻率是指省的國內旅游經濟收入情況和兩省谷內旅游經濟之和的比值。通過貢獻率可以看出江蘇省和浙江省的國內旅游經濟發(fā)展情況。根據計算,江蘇省從2005年至 2012年的貢獻率分別為:57%,57%,58%,59%,59%,58%,58%和 54%;而浙江省為:43%,43%,42%,41%,41%,42%,42%和46%。江蘇省的國內旅游經濟發(fā)展水平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一直比浙江省的國內旅游經濟收入要高一些。這是由于旅游資源稟賦,以及基礎設施等因素所決定的。
江蘇省的國內旅游經濟收入對兩省總收入之和比浙江省,一直是高13~17個百分點左右,但是在2012年,只高了9個百分點。可見,我們可以看到浙江省的國內旅游經濟發(fā)展速度在加快,這也表現了浙江省國內旅游經濟發(fā)展的前景與潛力,有可能未來在國內旅游經濟方面趕上、甚至超過江蘇。
通過上述的數學模型,相關數據以及圖表,針對江浙兩省的國內旅游經濟發(fā)展可以得出以下相關結論:
一是2005年~2012年,從地級層面到省級層面,江浙兩省的國內旅游經濟收入區(qū)域差異在減小,總體上,江浙兩省的區(qū)域發(fā)展開始向平衡發(fā)展,但不平衡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存在。
二是2005年~2012年,江蘇省的國內旅游經濟發(fā)展水平,經濟收入一直比浙江省高,但目前,浙江省的國內旅游經濟發(fā)展速度加快,在未來有可能趕上甚至超過江蘇省。
受限于數據的可得性,以及方法的單一性,本文對更長的一段時間的區(qū)域差異發(fā)展缺乏更深入地分析與研究。通過長時間的數據的對比分析,將能更可靠地分析出江浙兩省的國內旅游經濟的目前發(fā)展情況,并預測未來的國內旅游經濟發(fā)展水平。
[1]汪德根,陳田.中國旅游經濟區(qū)域差異的空間分析[J].地理科學,2011,(5).
[2]劉鳳蓮.基于泰爾指數的新疆入境旅游經濟差異特征分析[J].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學報,2013,(1).
[3]宣國富.江蘇省國內旅游經濟區(qū)域差異及演變[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2,(12).
[4]陸林,余鳳龍.中國旅游經濟差異的空間特征分析[J].經濟地理,2005,(3).
[5]趙磊.中國旅游經濟發(fā)展時空差異演變:1999-2009[J].旅游論壇,2014,(2).
[6]余鳳龍,黃震方,王宜強.中國沿海區(qū)域入境旅游經濟差異的時空格局演化[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3,(6).
[7]方琰,卞顯紅.長江三角洲旅游經濟差異時空演變分析[J].旅游論壇,2014,(2).
[8]沈驚宏,陸玉麒,周玉翠,等.安徽省國內旅游經濟增長與區(qū)域差異空間格局演變[J].地理科學,2012,22(10):1220-1228.
[9]王凱,李華,賀曲夫.我國旅游經濟發(fā)展水平省際差異的空間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7,26(1):63-67.
[10]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編.《中國區(qū)域經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2013,(2).
[11]陳秀瓊,黃福才.中國入境旅游的區(qū)域差異特征分析[J].地理學報,2006,(12).
[12]張凌云.我國旅游業(yè)地域非均衡性增長研究初論[J].南開經濟研究,1998,(2).
[13]靳誠,陸玉麒,徐菁.基于Theil系數的浙江省入境旅游區(qū)域差異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