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哲韜
要我來談古典音樂圈的“男神”還真有些不好意思,不但因為我已然過了青春的年齡,而且我也未曾擁有過男神的特質(zhì)。于是我問了身邊的一些女生,向她們尋求答案??偨Y(jié)下來,男神大多擁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在某個領(lǐng)域擁有你無法望其項背的能力,二是你在他心中不占任何位置。
先從最近出現(xiàn)在我們視線內(nèi)的卡瓦科斯(Leonidas Kavakos)說起,這位小提琴家真得好好感謝現(xiàn)在的唱片公司那功力不淺的造型師。之前他的模樣有些不敢恭維,特別是在Delos時期,那家唱片公司居然選用夾琴夾出了雙下巴的照片作為封面。好在卡瓦科斯加盟Decca后蓄須留發(fā),外貌上有了幾分大牌籃球運動員斯科拉的神韻。加之最近女性的審美趨勢,大叔控們多少還是貢獻了些票房的。
當(dāng)然,小提琴家中還是有五島龍式的肌肉男神以及最近來巡演頗多的陳銳式的小鮮肉男神。小提琴家們似乎在沒掉頭發(fā)之前都是男神,比如那寧愿要紅酒當(dāng)演出費的約舒亞·貝爾和二十世紀(jì)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內(nèi)森·米爾斯坦。
指揮家也可以加入男神的行列,其中的佼佼者當(dāng)屬伯恩斯坦和杜達梅爾。這兩位指揮家自入行以來便享受了太多公眾的奉承,他們似乎也知道這一點,并常常利用這個優(yōu)勢:伯恩斯坦在年輕人中普及音樂會,杜達梅爾此次來上海還特地探望了排隊買低價票的學(xué)生們。
指揮家們的形象總是和其風(fēng)格息息相關(guān),就像我們從來不會將那些玩古樂的指揮與暴君聯(lián)系在一起一樣。在一般人眼中,切利比達克、安塞美(Ernest Ansermet)、喬治·塞爾、托斯卡尼尼、卡洛斯·克萊伯或許只是高冷的、特立獨行的指揮家,但他們的死忠會封他們?yōu)槟猩?,他們出版的文集、名言都要背誦,切利比達克的文集、安塞美的數(shù)學(xué)論文都應(yīng)該珍藏。不過,要稱比徹姆、蒙都(Pierre Monteux)這類指揮家為男神的話總感覺怪怪的,而像克倫佩勒、斯托科夫斯基、卡拉揚這類外號較多的指揮家似乎很難歸類。在我看來,未來真正有可能超越男神級別的非凡指揮只有兩位,那就是斯克洛瓦切夫斯基(Stanislaw Skrowaczewski)和布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那是因為:指揮家通常只有在看似“走不動”的時期才能修得成仙。
放到以前,鋼琴家中的男神只有一個:霍洛維茨,而魯賓斯坦則剛好是他的對立面。說不定有些人會不服,說李赫特也算一個——雖然李赫特又被稱為“李禿”,但他給指揮家穆蒂的婚禮當(dāng)過攝影師——所以說,與眾不同的個人愛好也是音樂家成為“男神”必不可少的條件。至于標(biāo)志性的物件,就要看是否使用得當(dāng)了。比如說手帕,米凱蘭杰利似乎是開創(chuàng)者,不過其他人拿的手帕大多頗有喜感:最近復(fù)出的詹姆斯·萊文排練時就喜歡搭著超大尺寸的毛巾;帕瓦羅蒂經(jīng)常用左手拿著塊白色小手帕;米凱蘭杰利有塊黑色、小巧、精美的手帕,從更衣室到舞臺他都要擦好幾次。其實弗朗索瓦(Samson Pascal Francois)也可以算作男神,不過抽煙和喝酒我們可不提倡。在我看來,當(dāng)今還有希望成為男神的兩位鋼琴家僅剩下索科洛夫(Grigory Sokolov)和阿方納西夫(Valery Afanassiev)了。
還有一種另辟蹊徑的做法就是留胡子,娛樂圈有吳秀波,古典圈有弗萊舍(Leon Fleisher)、博列特(Jorge Bolet)、魯普(Radu Lupu)等等。其中,前陣子來亞洲兜了一圈的齊默爾曼(Krystian Zimerman)更對得起“男神”二字,除了在上海演出時破例加演了一首外,來華期間也大方與粉絲合影,傳說在廣州還品嘗了榴蓮。與他談及那幾張年輕時未CD化的錄音時,齊默爾曼大叔霸氣地說道:Forget it?。ㄍ怂桑。?/p>
作曲家大多不是男神,或者說他們很難成為女性崇拜的對象,因為他們很難在年輕時功成名就。比如柏遼茲,以及更可悲的布魯克納。布魯克納是個絕望的浪漫主義者,他迷戀少女,在學(xué)校教書時曾因不當(dāng)?shù)男袨樵獾阶l責(zé)。他不停地向年輕女性寫求婚信,可惜直到七十歲時還沒有求婚成功。流亡也可以使作曲家形象上升,因為對于演奏家來說,他們就算出走了,也改變不了“空中飛人”的本質(zhì)。拉赫瑪尼諾夫就算其中的代表,我們迷戀他風(fēng)光背后的落落寡歡,其中大概就有流亡氣質(zhì)。在他身后,美國人忙忙碌碌:競爭、復(fù)制、流水線作業(yè),更快更多,及時行樂。他留下了最后一個天才故事,舊世界已沉沒,新世界又無法企及。
大家現(xiàn)在都以為用樂曲示愛這種方式或能行得通,但在以前可不一定。瑞士作曲家奧特馬·舍克(Othmar Schoeck)和我們熟悉的巴托克為了向匈牙利小提琴家斯坦菲·蓋雅(Stefi Geyer)示愛,都寫了一部小提琴協(xié)奏曲題獻給她:巴托克《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充斥著對女神一廂情愿的癡心妄想,但蓋雅收到后卻往抽屜里一鎖了之,有生之年都不曾碰過;舍克的待遇稍好,女神欣然收下后作了公演,之后卻轉(zhuǎn)頭嫁給了別人!之后的大半輩子,斯坦菲·蓋雅都在教琴,晚年錄了舍克的曲子,技巧不再,情懷依舊??蓱z的巴托克《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手稿直到1956年她去世后才被發(fā)現(xiàn),1958年才得以首演,這時距作品完成已經(jīng)過了整整五十年。蓋雅自己倒是對這部作品的兩個樂章進行了非常簡短的說明,第一樂章叫“他深愛的年輕姑娘”,第二樂章則是“他敬仰的小提琴家”。所以說作曲家中少數(shù)幾位真正走男神路線的除了李斯特、瓦格納、斯特拉文斯基以外,還真沒幾個了。
那么到底是誰在制造古典音樂圈的男神?很大程度上是唱片公司在包裝,他們賺錢有兩種方式:靠已故作曲家發(fā)財和吃青春飯。陳美如今也老了,論相貌,她比不上現(xiàn)在的一批美女小提琴家;論技藝,她也無法與復(fù)出的前輩們相提并論,于是想借助跨界再回爐火燒一把,卻也無法在體育圈里混下去。有人撰文怒斥如今古典唱片工業(yè)的精品化喪失,點名批評了以DG為首的大批唱片公司,他們大多毫無底蘊地對新人大肆包裝,唱片封面基本都是無品味、無重點、無內(nèi)容的大頭照,這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音樂家,以至于站在鏡頭前的他們可能遠比在麥克風(fēng)前的本人要自如得多。所以我問你,假如封面沒有李云迪,這張唱片你還會買么?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想做古典音樂圈男神,腹中貯書一萬卷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