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一 王伶俐
一、基本案情
2013年10月21日5時許,和朋友剛到本地的小小為了尋找便宜的賓館通過聊天軟件陌陌,認識了網(wǎng)友犯罪嫌疑人張某,張某以幫忙找住宿地點為由,將小小及其朋友被害人趙某帶至張某住的賓館。張某幫助兩人辦理登記并取得房間房卡,房費由小小和趙某兩人自己支付,后張某將小小及趙某帶至其在該賓館所住的房間休息。當日9時許,趙某提出回自己房間睡覺,張某以自己拿著房卡要幫趙某開門為由,與其一同下樓至趙某所住的房間,并強行與其發(fā)生兩次性關系。后張某離開該房間,并將房卡拿走。當日11時許,張某再次到趙某住宿的房間,持房卡將房門打開,再次強行與其發(fā)生了性關系。2013年10月21日12時許,小小到趙某所住的房間后見趙某神色異常,問其原由,趙某告知小小張某強行與之發(fā)生了性關系。后趙某在小小的勸說下報警。張某被警察抓獲。
被害人趙某一直反復堅稱自己不是隨便的人,是不愿意和張某發(fā)生性關系的,張某與其發(fā)生性關系時趙某反抗了,用手掐了張某的肩膀,之所以沒有呼救、沒有馬上主動報案都是因為害怕丟人,害怕被報復,害怕影響以后生活。而張某到案后聲稱雙方是自愿的,自我辯解說陌陌上網(wǎng)友見面都是想要發(fā)生關系的,而背后的抓痕是激情所致。雙方對張某未使用暴力、威脅一致認可。
二、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犯罪嫌疑人張某不構成強奸罪。本案中,被害人趙某雖聲稱并非自愿與張某發(fā)生性關系,但在發(fā)生性關系的過程中被害人趙某沒有呼救,犯罪嫌疑人肩膀處的輕微抓痕也不能表明有激烈的反抗。此外,犯罪嫌疑人張某共與趙某發(fā)生了三次性關系,前兩次性關系之間時間間隔較短,但在前兩次性關系發(fā)生后張某曾離開房間一段時間,被害人完全有條件呼救、報警或離開房間,而期間趙某并沒有采取上述任何措施,事后趙某并無報警意愿,沒有主動報警,是在其朋友勸說下才同意報警。綜上認為,趙某與張某發(fā)生性關系時屬半推半就,無充分證據(jù)證明確系違背婦女意志,故不構成強奸。
第二種意見認為,犯罪嫌疑人張某構成強奸罪。一是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在案發(fā)前并不認識,也并不是被害人本人與犯罪嫌疑人用陌陌聯(lián)系,到賓館后被害人是自己出錢入住的,且兩人至始至終都沒有涉及金錢上的交易;二是被害人稱其在陌生壞境中害怕丟人、害怕被報復和有其他諸多的顧慮,沒有激烈反抗和及時報警也是可以理解的;三是犯罪嫌疑人肩部的傷痕是被害人反抗時造成的這一解釋比兩人激情所致更具合理性;四是案發(fā)后被害人的情緒能明顯讓朋友感到異常,從生活邏輯來看能表明被害人不是自愿的。綜上所述,犯罪嫌疑人確系違背被害人意志,強行與其發(fā)生關系,犯罪嫌疑人張某構成強奸罪。
三、評析意見
近年來網(wǎng)友見面引發(fā)的強奸案件頻發(fā),由于強奸案件發(fā)生環(huán)境較為私密,能夠證明犯罪的證據(jù)相對于其他類型的案件較少,對較少的證據(jù)進行分析推理就成為關鍵。強奸罪名能否成立的關鍵在于性關系的發(fā)生是否違背了婦女意志,由于“意志”屬于主觀性判斷,加之強奸案件本身的隱蔽性及證據(jù)相對單一性,所以在審查是否成立強奸時應將案件整體聯(lián)系,結合當事人各方供述中的共通點,對當事人客觀行為及心理剖析,從而判斷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是否是違背婦女意志。
關于本案的定性,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本案兩個意見分歧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發(fā)生關系是否存在半推半就;二是被害人的反抗程度能否支持被害人主張的兩人發(fā)生關系是違背其意志的;三是被害人在第三次受到侵害前的一段時間內沒有報警或采取其他行動而是繼續(xù)留在房間內,能否支持被害人當時是愿意的。
(一)關于半推半就的問題
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頒布的《關于當前辦理強奸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答》,對于半推半就的問題,要對雙方平時的關系如何,性行為是在什么環(huán)境和情況下發(fā)生的,事情發(fā)生后女方的態(tài)度怎樣,又在什么情況下告發(fā)等事實和情節(jié)來認定,不是確系違背婦女意志的,一般不宜按強奸罪論處。
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張某與被害人趙某在案發(fā)當日才認識,兩人在案發(fā)前毫無交集。兩人見面是為了尋找住宿的賓館而不是為了交友。犯罪嫌疑人張某辯解的認為陌陌上的網(wǎng)友見面都是想發(fā)生關系的,是張某個人的主觀臆斷,并且表明張某一開始就有與被害人發(fā)生關系的意圖,并且認為發(fā)生關系是理所應當?shù)氖?。而趙某與張某見面是為了尋找能住賓館,并且堅稱自己不是隨便的人,表明開始時趙某是沒有想與張某發(fā)生關系的想法,沒有張某開放的性觀念。趙某雖同意張某與其一同下樓至趙某所住房間,是由于相信張某是要幫她開門,趙某并未主動邀請張某一同到他住的房間。而當張某試圖強行與趙某發(fā)生關系時,趙某也是有所反抗,并且在受到侵害后一兩個小時內報案,案發(fā)后趙某還一直堅稱自己不是自愿的。綜上所述,認定兩人之間發(fā)生關系是存在半推半就的情形不太合理。
(二)關于反抗程度的問題
在《關于當前辦理強奸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答》中規(guī)定,認定強奸案件不能以被害婦女有無反抗表示作為必要條件,對被害婦女未作反抗表示或者反抗表示不明顯的要具體分析。以前被害人受到的傳統(tǒng)教育是在受到侵害時要保護自己的貞潔,所以受害婦女強烈反抗、拼死掙扎,能夠在犯罪嫌疑人或自己身體上或其他地方留下較為明顯的痕跡,足以直接明確的表明被害人是被迫的,與犯罪嫌疑人發(fā)生關系是違背自己意志的。但縱觀近年來的強奸案件,被害人在受到侵害時首先是要保護自己,當代的法制教育向婦女們灌輸生命權大于健康權的思想,要在保護自己不再進一步受傷害的前提下來反抗強奸行為。受到侵害時一定要首先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這樣就可能造成指證犯罪行為的直接證據(jù)沒有那么明顯。但是辦案人員應當在這樣的當代法制教育的思維下去分析判斷現(xiàn)有的或間接的證據(jù),從而分析是否是違背被害婦女的意志,在辦案過程中不能單靠反抗激烈的程度來區(qū)分,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在以正常思維具體分析時要依據(jù)案發(fā)前后的客觀事實和行為表現(xiàn),“違背被害人意愿”是需要在整體客觀方面可以被佐證的。對于僅主觀上心里想自己不是愿意的,外在沒有任何不同意發(fā)生關系的客觀表現(xiàn),也不存在不敢反抗、不能反抗或反抗不過客觀方面原因的情形,是無法證明出“違背被害人意愿的”。
(三)關于報警時間的問題
在以往典型的強奸案件中,被害人報案的速度基本上與其反抗程度成正比的,也就是說反抗越激烈的人報案越迅速。這與被害人的心理建設有關,心理越是害怕的人報案間隔時間越久,不能以報警時間早晚作為被害人愿意與否的決定條件,在正常人合理的思維理解下,應當給足被害人報案緩沖時間。在一些案件包括本案中,可能被害人是較為遲延報案或沒有立即采取任何行動,但在這期間被害人的心理一直處于活躍狀態(tài),處于受侵害后創(chuàng)傷期和后續(xù)害怕中,而這些心理活動都是被害人不敢輕易作為、遲疑報案的原因。在辦案過程中,不能將沒有立即報案作為支持被害人不是違背意愿發(fā)生關系的論點。當然,這個緩沖時間也不能是很久,也還是要結合被害婦女在受到傷害后所處的環(huán)境具體分析,比如可能有時候行動被限制、思想上受到壓制等。當然被害人也不能在人身完全自由的情況下,過了一年半載等證據(jù)都消失后再報案聲稱自己是被強奸的,遲延報案的時間長短一定是要在正常人思維下的合理理解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