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秋平
【摘 要】石黑一雄是當代著名的少數(shù)族裔作家,被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之一。作為移民作家,他的創(chuàng)作經歷了從描寫故土到國際化寫作的軌跡,移民經歷和英日雙重文化背景影響著他的創(chuàng)作目的與主題。與故土文化的疏離、文化的失根使他通過以故鄉(xiāng)為題材的寫作來尋找心靈的慰藉,但也造成了故土讀者接受障礙。文化身份的失根使石黑一雄將視野轉向國際化,探索人類共同面臨的主題與困境。石黑一雄最負盛名的小說《長日留痕》獲得享有英國文學最高榮譽的“布克獎”。目前,他已躋身當代英國最著名的小說家之列,與拉什迪和奈保爾并稱“英國文壇移民三雄”。他的作品已被收錄國內外多部文學史和小說史,而且占據(jù)重要地位。2008年英國《泰晤士報》將石黑列入“1945年以來英國最偉大的50位作家”名單。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出版發(fā)行于各國。
【關鍵詞】雙重文化;石黑一雄;作家
與英美文學史上其他的一些作家比起來,石黑一雄的經歷不算復雜與傳奇??v觀石黑的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從前兩部小說描寫日本到第三部純粹的英國小說再到國際化小說,這一創(chuàng)作變化軌跡無不滲透著移民經歷和英日雙重文化背景的影響。
1 日本情結
1954年石黑生于日本長崎。早年他住在祖父家中,祖父家的武士劍和家族旗幟一直留在他記憶深處,深受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1960年,石黑的海洋生物學家父親應邀到英國北海石油工地工作,六歲的石黑隨父母遷往英國。石黑及其家人并沒有把這個新的國家當做久居之地,并打算幾年后回日本。石黑一直認為他會回到日本,那里有他的文化根源和情感紐帶。后來,父親事業(yè)的穩(wěn)定使暫居變成了永久性移民,石黑不得不適應這個陌生的國度,并開始在這里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這個年僅五歲多一點的男孩突然開始了一種全新的生活……仿效周圍的小伙伴,學著做一個英國男孩”(鐘志清,34)。
村上春樹曾評論道:“石黑一雄的頭腦塑造于英國,但他的思想卻形成于日本”(Shaffer.1998:40)。實際上,移民經歷致使石黑陷入文化家園和身份認同的困境。在一次訪談錄中石黑表示其創(chuàng)作過程更多的是描寫關于悔恨和憂郁,關于在成長的年紀突然與日本,特別是與祖父深厚情感的割裂。石黑的移民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的創(chuàng)作主題和人物塑造:“石黑屬于背井離鄉(xiāng)的那一類作家,他極具同情地刻畫了帶著傷痛的人們,他們試圖尋回自己的靈魂,尋找能使自己感受到家的途徑。或許正是他自己早年的移民處境造就了其筆下情感疏離的人物”(Wong 2005:6)。在他的記憶里珍藏著關于日本的記憶—“回憶、思考和想象的混合體”。
與日本家園的疏離以及作為異域文化的他者的失落在很大程度決定了石黑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看法,他曾稱寫作是一種慰藉。與祖國情感紐帶和意識形態(tài)的割裂以及自我身份和語言的喪失使他成為異域文化中的邊緣人,構建一個滿足自己情感需要的世界成為一種必要的補償。石黑的文風細膩、淡雅,筆觸傷感,心理刻畫深刻,透露著日本文學的特質。石黑的寫作“源自錯位和孤立的經歷”(Sim2010:14)。他本人也承認正是移民激發(fā)自己將寫作作為職業(yè):
對我來說,日本是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因為我總想著有天會回到那兒,可是最終我再也沒能回去。那個被稱之為日本的地方是記憶、猜測和想象相混合的產物,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褪色。我想當時自己有種十分迫切的希望,想趁它完全消失之前,把它變?yōu)槲淖郑↘rider 129) 。
所以,石黑的前兩部小說均以日本為敘事背景,主人公也是日本人。第一部小說《遠山淡影》(1982)講述了一個日本女人悅子來日本前在二戰(zhàn)后的長崎的一段回憶,主人公通過回憶朋友為了一己私利而導致女兒自殺將自己的真實故事娓娓道來,折射出主人公的心理創(chuàng)傷、自我欺騙和悔恨。小說中一次要情結是悅子的退休老師公公在戰(zhàn)后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在二戰(zhàn)前及期間,這位備受敬仰的老師向社會宣傳著軍國主義思想,毀滅性的戰(zhàn)爭使日,本人陷入反思并否定傳統(tǒng)的價值體系與思想,這位曾經的重要人物陷入遭人唾棄的境地。這一情節(jié)與思想延續(xù)到石黑的第二部小說《浮世畫家》,主人公小野是一位為日本軍國主義搖旗吶喊的畫家,在二戰(zhàn)期間一度成為社會的核心人物,但是在戰(zhàn)后卻為人們所不齒,就連女兒的婚事也受到自己過去身份的拖累。
前兩部小說中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批判暗示著日本對二戰(zhàn)的責任,石黑實際上是在以西方人的眼光描寫日本。這主要由于石黑自六歲之后就身處西方社會,30歲之前幾乎沒有回國,他承認對日本的了解主要來自在西方上映的日本電影,而這些電影大都符合西方人東方主義的價值標準。特別是小津安二郎以及其他導演的關于二戰(zhàn)后日本的電影,與石黑童年記憶中的日本同時代背景,迎合了石黑的懷舊。
2 文化困境
童年的石黑接受著典型的英國教育,先后就讀于斯托頓小學和男孩文法學校。1974年石黑進入英國肯特大學學習,主修英語和哲學。在大學期間,石黑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社區(qū)工作,在倫敦北區(qū)幫助那些無家可歸、身體狀況不佳或智力上有疾病的人們。1978年,大學畢業(yè)的石黑正式成為一名社區(qū)工作人員。社區(qū)工作的經歷對石黑及其創(chuàng)作有著很大的影響,讓他有機會接觸到社會弱勢群體,通常是無家可歸的低下階層,其中不乏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的。據(jù)他后來回憶,他的許多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是在那個時期形成的,這段經歷為他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深入探索人物的心靈傷痛和缺陷提供了大量素材。
1979年,石黑進入東英吉利亞大學的研究生院,在由著名文學家、評論家馬爾科姆·布蘭德伯里創(chuàng)辦的創(chuàng)意寫作班學習,并在安吉拉·卡特和布拉德布雷的指導下正式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石黑的寫作生涯始于短篇小說,自1980至1981年間,共創(chuàng)作了三部短篇小說:《陌生,有時候悲傷》中毒》和《等待J》。
1989年的第三部布克獎小說《長日留痕》是石黑新的嘗試,在語言、背景選擇和情結設置上堪稱完完全全的英國小說。但也有評論說這部小說任然暗含著日本文學因子,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評價《長日留痕》“在主體精神、品味與色彩上,頗似一部日本小說”。當時年僅35歲的他成為英國文學界一顆耀眼的新星,在當代英國文壇的地位也更加穩(wěn)固。
石黑的小說一經出版便受到歐美評論界的廣泛關注,但在日本卻受到冷遇,這引起他對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的反思。身處英國的石黑對日本社會并不了解,日本人并不贊同石黑“對20世紀80年代日本人和日本社會的陳舊的看法”(Sim2010:16)。在石黑回日本的一次與大江健三郎的對話中,后者曾表示,石黑的思想源自西方主流文化和政治,可能不被日本讀者接受。二戰(zhàn)后,日本飛速崛起的經濟引起西方的警惕,邁克爾·克萊頓的《旭日東升》中將日本的經濟勢力視為“披著商業(yè)外衣的武士”和軍國主義武士的復仇。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探討了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性及其文化的雙重性。該書重申了上述觀點—“日本的進步是由穿著商人外衣的軍隊帶來的”,而且有評論家稱其為揭開日本性神秘面紗必讀的書。在第二和第三部小說中,石黑重復了為戰(zhàn)爭服務的主人公在戰(zhàn)后重新思考人生價值的這一主題,似乎暗示了“日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擴張主義”( Sim2010:18)。石黑以西方人的視角對日本文化的探討并不為日本讀者所贊同。
石黑受到英日雙重文化背景的熏陶,“結果造成他對二者均離經叛道”(鐘志清,35),陷入文化困境。他以西方價值體系審視故土的作品并不被同胞接受,使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文化身份。
3 國際視野
(上接第161頁)石黑的雙重文化身份使他成為“無根的作家”,他曾稱,自己沒有明顯的社會角色,既不是真正的英國人,也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我沒有明顯的角色、社會和國家來為之代言或寫作,沒有人的歷史是我的歷史。所以我想這確實促使我嘗試國際化的寫作。”(Ishiguro and Oe 1991: 115)。二戰(zhàn)后,英國文學中呈新國際主義和多元化趨勢,布魯斯·金將這種國際化定義為“殖民文學”。移民文學為英國文學注入新的血液,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石黑曾承認自己的文學成就完全歸功于自己的移民身份和出版市場對國際化小說的極大需求。所以在他的后三部小說中,石黑便改變自己的創(chuàng)作目標,轉向國際化創(chuàng)作。在一次訪談錄中他這樣說道:“我是一位希望寫作國際化小說的作家……它包含了對于世界上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都具有重要意義的生活景象?!业男坌膲阎?,就是要為它作出貢獻”(李春譯,138)。
第四部小說《無法安慰》于1995年出版,該小說背景設置在歐洲某個國家,被普遍稱為超現(xiàn)實主義小說,評論界對該小說的評價也“毀譽參半”,但也獲得了“契爾特納姆”文學藝術獎、意大利賽羅諾文學獎和布克獎提名,并因對文學的貢獻獲得英國官佐勛章。2000年的《上海孤兒》選取倫敦和二戰(zhàn)前的上海英租界為背景,講述了偵探班克斯對兒時父母離奇失蹤案的追蹤,卻發(fā)現(xiàn)自己所追求、獲得的一切是那么荒唐。小說探討了人性價值、身份認同等國際化主題。曾有評論說該小說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狄更斯《遠大前程》的重寫”(Sim2010:8)。2005年的《別讓我走》入圍了布克獎最后決選名單,小說透過克隆人的視角,講述了人類培養(yǎng)克隆人、待其長大給“原型”捐贈重要器官的故事。該小說不僅僅是一部科幻小說,更是一部關于科學和生物倫理學的小說,體現(xiàn)了石黑的人文主義關懷。
石黑的后三部小說在背景選擇、人物塑造、情節(jié)設置、主題探討等方面力避英國和日本文化,而是選擇國際化創(chuàng)作視野。
4 結語
文化身份、倫理道德、懷舊、創(chuàng)傷、錯位等國際化主題、第一人稱回憶不可靠敘事技巧的創(chuàng)新成為石黑的代表性成就??梢院敛豢鋸埖卣f是他的雙重文化背景導致了這一國際化創(chuàng)作路線,關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面臨的共同的困境和主題,力避本土化傾向,為不同文化背景的國際讀者寫作。石黑為英國小說的新變革和國際化,以及人類共同面臨的一系列重大主題探討做出了巨大貢獻,值得我們去思考、解讀、支持。
【參考文獻】
[1]Ishiguro, K. and K. 0e‘The novelist in todays world: a conversation[J]. Boundary ,1991,2,18(3):109-22.
[2]Krider, D. O.‘Rooted in a small space: an interview with Kazuo Ishiguro[J]. Kenyon Review,1998,20(2):146-54.
[3]Shaffer, B. W.Understanding Kazuo Ishiguro[M].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8.
[4]Sim, Wai-chew. Kazoo Ishiguro[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 ledge, 2010.
[5]Wong, C. F..‘Kazoo Ishiguros The Remains of the Day[M]//B. W .Shaffer (ed.) A Companion to the British and Irish Novel:1945-2000,Oxford: Blackwell,2005.
[6]石黑一雄.石黑一雄訪談錄[J].李春,譯.當代外國文學,2005(04).
[7]鐘志清.尋覓舊事的石黑一雄[J].外國文學動態(tài),1994(03).
[責任編輯: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