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超穎
語文課前預習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大有益處。通過預習,學生不但可以縮短學習差距,在課堂上顯得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可以摸索出一條學習的路徑,積累一些自學的好方法。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通過思考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相吻合,便有獨創(chuàng)成功的快感;或者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相吻合,就會進一步思索;預習的時候不會沒有困惑,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增強閱讀的效果,有很高的價值。
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在要求學生預習時缺乏指導,預習目標模糊,操作性不強,不便于教師督促檢查;或預習要求過低,僅要求學生讀幾遍課文或給生字注音組詞等,預習效果不明顯。
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預習呢?
1.認識預習的作用,增強學生的預習意識
預習—研習—復習是學習過程的三個環(huán)節(jié)。預習是求知的一個良好開端?!昂玫拈_頭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預習就是教學成功的一半。語文預習,其本質是學生對新課內(nèi)容的自主學習。它要求學生根據(jù)學習任務,通過閱讀將要學習的課文,獲得初步的個性化感悟,掌握學習重點,發(fā)現(xiàn)學習難點,并提出一些問題,從而明確上課的目的性。如果沒有課前預習,學生只聽老師講,思維是完全被動的。預習后,再聽老師講,思維是主動的,會將預習所得與老師講的內(nèi)容相比,加強記憶與理解。況且,小學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完全有能力完成各項預習任務。所以,增強學生的預習意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可以有效預習課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給學生課前預習方法
2.1了解背景,搜集整理資料。
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或許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為此,學生在課前應該做好充分的預習準備,上網(wǎng)搜集相關信息,提前查閱課外資料,并進行細致的整理,提前瀏覽,初步掌握。待到課上,可借搜集整理的資料與同學、老師一起交流。這樣學習才會使課堂更豐富多彩,既鍛煉學生搜集整理知識的能力,又培養(yǎng)學生動手查找資料的習慣,有利于學生深入了解課文內(nèi)容及作者寫作的意圖,為學好課文打下基礎。
2.2預習一篇閱讀課文,字詞句篇是基礎,課前的預習可以從讀、圈、查、劃、抄入手,循序漸進。
2.2.1讀。反復讀課文,了解課文大致內(nèi)容,體會語言美,品味句式美,把優(yōu)美的詞句儲備在自己的口語語庫中,豐富自己的詞匯。
2.2.2圈。課前預習課文時,找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句,用醒目的符號圈出來,以備老師講課時認真聽、仔細記,做到難點突出。
2.2.3查。運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弄清圈出字、詞的音、形、義,并將注釋寫在該字、詞的附近,便于在閱讀中理解詞語,加深印象。
2.2.4劃。劃出課文的重點詞、重點句、重點段,做到重點突出。
2.2.5抄。對于課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或者優(yōu)美的語句等,抄寫在積累本上,鞏固記憶。在抄寫的過程中,量可以自己決定。
2.3深讀課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在學生進行深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概括出來,并體會課文中一些關鍵詞句的作用,找出一些與文章中心有關聯(lián)的句子或段落。在這點上,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分層次要求,不能一蹴而就。因為班級中的學生水平高低不一,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要求過高,可能適得其反。
2.4細讀課文,思考并標注疑惑的地方。
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細讀課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義;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積極感悟和思考文章的內(nèi)容,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特想法,有自己的判斷標準。教學生用特殊的標注方式,比如用紅筆或彩色筆把文中精彩的字、詞、句及段落畫上波浪線條;并在相關的詞、句子旁用簡要明顯的語言加以標注。為學生在上課前的自學中所需的資料積累做好準備,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嚴格要求,提高學生在預習中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又能培養(yǎng)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3.指導原則
3.1教師要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的原則上,由易到難,由扶到放,進行課前預習指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前預習并不意味著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相反,教師有目的地指導、精心設計預習題、有效地檢查評價措施,都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fā)揮,其目的是使學生得到更大的收獲。
3.2教師根據(jù)材料和學生特點制定的課前預習內(nèi)容要“具體化”,而學生課前預習的過程則要“精思化”、“求異化”。所謂“具體化”,不是指翻書式的預習,而是指預習內(nèi)容要有可操作性,給學生具體的預習提示,充分刺激學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謂“精思化”,是指課前預習的過程中,學生不是為了預習而預習,而是要學會思考,學會質疑,讓大腦充分運轉,使學生養(yǎng)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預習時,可把自己的想法、懷疑一一提出來,多問幾個為什么。聽課時,通過老師、同學們的討論,發(fā)現(xiàn)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相吻合,心中便有成功的快感,這種快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思維興趣;當發(fā)現(xiàn)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符合時,在討論過程中就要集中追求解答問題的注意力,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預習的檢查——預習評價
美國著名專家西蒙說:“只有當學習者知道學習的結果如何時,才能發(fā)生學習興趣。”以往的教學中,即使學生預習了,老師也不一定知道,因為沒有檢查,往往是學生預習了,卻得不到老師的肯定,時間一長,學生認為預習不預習一個樣,漸漸失去對預習的興趣。所以對學生的預習除了重指導外,還要對學生的預習有檢查有評價。我認為應該把預習分為三個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出不同的預習要求,可以達到不同的“星級”,這樣每個人的評價結果自然也就不同,做到面向全體。
總之,預習是上好語文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必要途徑。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成功與否,要看學生能否離開教師自己去讀書、作文。做好課前預習不僅能增強聽課效果,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