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朝時期的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在藥物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貢獻,它記載了1800多種藥物,1萬多條藥方,而且還被翻譯成了七國語言,在全世界流傳。雖然隨著醫(yī)學的進步,其中很多藥方被發(fā)現有誤,不過在當時,確實讓不少病人受益。
現在,我們的醫(yī)生已經可以通過×射線、血液分析等手段了解病人的身體,找出具體的病因。如何做到真正的對癥下藥,而不是靠經驗,這就需要藥理學的幫助了。
簡單地說,藥理學就是研究藥物和疾病之間糾纏不清的關系,給藥物寫上詳細的名片,某種藥吃了有啥效果,可以治療什么病,有什么副作用,可以做什么改進……把藥物的底細調查得越清楚越好。隨著醫(yī)學的進步,人們當然希望有更多更好的藥,像正在閱讀的你肯定希望有一種又好吃又能治病的藥吧!但是開發(fā)出一種新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藥理研究就是其中的關鍵。新藥的開發(fā)有一個逐步選擇和淘汰的過程,需要做大量的科學試驗。藥物的來源包括天然產物、半合成以及全合成的化學物質。以前選藥全靠經驗,靠倒霉蛋們慢慢試出來,吃上一大堆才能找到一種有效的藥?,F在的情況好太多了!人們可以根據藥物的化學結構和藥理活性來推斷,定向合成,還可以利用DNA基因重組技術,獲取大量所需要的蛋白藥物??傊?,再不用把藥一樣一樣地吃了試試看了。但是,藥物的臨床試驗還是必須要的,經過藥物管理部門的審批后,需要志愿者來試試新藥是不是真的對他的疾病有效。每個志愿者都會有詳細記錄的數據,有些需要長期服用的藥物,甚至需要觀察病人服用一年的情況。如果沒有什么不良反應,這種新藥才會生產上市。就算是上市了也不算完,還得進行社會性考查,一種新藥算不算成功,最終還要時間來檢驗。至少,人們再不用瞎吃藥了。
好了,下面就來說說我做的事情吧。因為我的父親死于心臟病,所以我對心臟病特別上心,希望能發(fā)明一種治療心臟病的藥。心臟無時無刻地跳動,需要心肌細胞從血液中攝入大量氧氣,如果心臟病患者的心臟不能接收到足夠的氧氣,就要出問題。當時我的同事們都在研究有什么辦法給心臟病患者的心臟增加氧氣供應,我就想能不能換個思路,讓心臟不需要那么多氧氣也能好好工作。我做了大量的藥理研究,確定了方案,然后和一位化學家合作,終于制出了—種全新的藥物,可以讓心跳減慢,心臟自然需要的氧氣就不用那么多了,經過臨床實驗發(fā)現這種新藥確實能顯著改善心臟病的癥狀。今天,我發(fā)明的這種藥仍然用于治療心臟病和心血管疾病,如果我能早點發(fā)明出來,也許我的父親就不用受心臟病的折磨了。今天藥理學已經是醫(yī)學上非常重要的學科,只要找出病因,在藥理學的幫助下就能對癥制藥,我相信,你們夢想中又好吃又治病的藥一定可以制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