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

2015-09-10 07:22王素慧
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綜 2015年5期
關鍵詞:氣壓大氣太陽

王素慧

【知識梳理】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是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如,閃爍的恒星、輪廓模糊的星云、行星、衛(wèi)星、一閃即逝的流星、拖著長尾巴的徽行等。

(2)天體系統(tǒng):運動中的天體與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就形成了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tǒng)。

(3)天體系統(tǒng)的級別:

由上圖可知,目前人類所知道的最高一級天體系統(tǒng)為總星系;最低一級天體系統(tǒng)為地月系。宇宙包括總星系和人類未探測區(qū)域。

(4)光年:計算天體間距離的單位。1光年即光在一年中傳播的距離,約為94605億千米。

2.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行星繞日公轉的運動特征:方向具有同向性、軌道面具有共面性、軌道形狀具有近圓性。

(2)結構特征:可從質量、體積、距日遠近來描述行星的結構特征。

(3)距日由近到遠歌訣: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帶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

(4)行星分類: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

在太陽系的八顆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顆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為什么地球上會出現(xiàn)生命?

(1)有適宜的溫度——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因而有適宜的溫度。

(2)有液態(tài)水。

(3)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氣體聚集在地球的周圍,因而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二、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這種現(xiàn)象稱為太陽輻射。

(2)太陽能量的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①太陽直接為地球提供了光、熱資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長發(fā)育離不開太陽。

②太陽輻射能維持著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

③提供礦物燃料:煤、石油。

④太陽輻射是我們日常生活和生產所用的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站的主要能量來源。

2.太陽活動影響地球

(1)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黑子、耀斑。

① 黑子:發(fā)生在光球層,黑子的溫度比其他地方低。

② 耀斑:發(fā)生在色球層,色球的某些區(qū)域突然出現(xiàn)的大而亮的斑塊。

③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體現(xiàn)太陽活動的整體性。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引起電離層擾動,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干擾地球磁場;等等。

三、地球的運動

1.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1)地球運動的兩種形式:自轉和公轉運動。

(2)地軸的方向: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3)自轉的方向、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

(4)自轉的周期:1日:恒星日——23時56分4秒,太陽日——24小時。

(5)自轉角速度:除兩極點外,任何地點的角速度相同,都約為15°/時。

(6)自轉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7)公轉的軌道(近日點和遠日點、快慢):地球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軌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使地球繞日公轉中出現(xiàn)近日和遠日現(xiàn)象。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時,公轉速度較快;地球位于遠日點附近時,公轉速度較慢。

(8)公轉周期:1年: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1)赤道平面:過地心并與地軸垂直的平面。

(2)黃道平面: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

(3)黃赤交角:23°26′。

(4)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3.晝夜交替與時差

(1)晨昏線(圈):晝半球和也半球的分界線。

(2)地方時:經度相差1度,地方時相差4分鐘。正午時,太陽高度角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時為12點。

(3)區(qū)時:全球分為24個時區(qū),每個時區(qū)跨經度15°。各時區(qū)都以本時區(qū)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本區(qū)的區(qū)時。相鄰兩個時區(qū)的區(qū)時相差1小時。

(4)國際日界線:原則上以180°經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線。

(5)北京時間:東八區(qū)區(qū)時,120°E的地方時。

(6)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產生了晝夜交替、地方時。

3.地球的公轉與季節(jié)

(1)正午太陽高度:地方時12點時,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

(2)太陽直射: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太陽光線延長線經過地心。(圖中紅線為太陽直射線)

(3)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guī)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4)某地正午太陽高度=900-∣某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緯度∣。

(5)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6)春分(秋分):

①側視圖:

② 日期:春分在3月21日前后,秋分在9月23日前后。

③ 該日太陽直射赤道。

④ 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

⑤ 地軸和晨昏線重合。

⑥ 全球晝夜等長。

⑦ 正午太陽高度從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7)夏至:

① 側視圖:

② 日期:6月22日前后。

③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④ 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

⑤ 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及以內出現(xiàn)極晝;南半球夜長晝短,南極圈及以內出現(xiàn)極夜。赤道晝夜等長。

⑥ 正午太陽高度從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8)冬至:

① 日期:12月22日前后。

② 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③ 晨昏線和太陽光線垂直。

④ 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圈及以內出現(xiàn)極夜;南半球夜短晝長,南極圈及以內出現(xiàn)極晝。赤道晝夜等長。

⑤ 正午太陽高度角從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9)夏半年與冬半年:夏半年晝長大于夜長;冬半年夜長大于晝長。

(10)四季劃分:夏季: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獲得太陽輻射最多;冬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獲得太陽輻射最少;春秋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jié)。北溫帶許多國家一般把3、4、5三個月劃分為春季,6、7、8三個月劃分為夏季,9、10、11三個月劃分為秋季,12、1、2三個月劃分為冬季。

(11)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更替、五帶的劃分。

四、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球的內部圈層

(1)地震波:當?shù)卣鸢l(fā)生時,地下巖層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的特性:縱波:傳播速度快,可通過固體、液體、氣體傳播。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2)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速度會發(fā)生變化,而某些地區(qū)一定深度處,地震波有明顯的突變,這種波速發(fā)生突變的面叫做不連續(xù)面。

① 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在這個不連續(xù)面上,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

② 古登堡界面:在地面下2900千米處,在這里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

(3)地殼: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由巖石組成。

(4)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的部分。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個物質呈融熔狀態(tài)的軟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

(5)巖石圈:軟流層以上部分,包含地殼。

(6)地核:以古登堡界面與地幔分界,分為外核和內核兩層。

2.地球的外部圈層

(1)大氣圈: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

(2)水圈: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等。

(3)生物圈:地球表層生物及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它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局R梳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

1.太陽輻射能是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部分太陽輻射能被大氣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達地面,地面又以長波輻射的形式將熱量傳遞給大氣。

2.從大氣的受熱過程看,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吸收得較少,而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得卻比較多。

3.地面是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的熱源。

二、熱力環(huán)流

1.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于太陽輻射,太陽輻射能的緯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緯度間溫度差異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中熱量和水汽的輸送,以及各種天氣變化都是通過大氣運動實現(xiàn)的。

2.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稱為熱力環(huán)流。它是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

3.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冷熱不均→大氣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上產生氣壓差異→大氣水平運動。

三、大氣的水平運動

1.單位距離的氣壓差叫做氣壓梯度。只要它存在于水平面上,就會產生促使大氣由高壓流向低壓的力,這個力稱為水平氣壓梯度力。

2.大氣的水平運動叫做風,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其形成的直接原因。

3.促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fā)生偏離的力,叫做地轉偏向力。

4.理想狀態(tài)下: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風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一致,垂直等壓線。高空: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風向平行等壓線。近地面: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

四、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1.大氣環(huán)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其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緯度地區(qū)得到的太陽輻射不同。

2.赤道地區(qū)得到的太陽輻射多,近地面空氣受熱膨脹上升,氣壓降低。在這一地區(qū)就形成了低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

3.上升氣流在赤道地區(qū)上空聚集,氣壓升高,大氣向南、北運動。在北半球,由于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南風在北緯30°附近上空偏轉成西風,這樣氣流不斷堆積下沉,近地面氣壓升高,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在南半球同樣也形成了一個副熱帶高氣壓帶。

4.在北半球,從副熱帶高氣壓帶流出的氣流向南、北運動,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向南流動的氣流偏轉成東北風,向北流動的氣流偏轉成西南風。

5.北極及附近地區(qū),由于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終年寒冷,空氣下沉,近地面形成極地高氣壓帶。北極大氣向南流出,偏轉形成東北風。它與較暖的盛行西風在北緯60°附近相遇,暖而輕的氣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氣流之上,形成副極地上升氣流,致使北緯60°附近的近地面氣壓降低,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

五、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

1.夏季,陸地升溫快,氣溫高,氣壓低,形成低氣壓中心;海洋相反,形成高氣壓中心。冬季,陸地降溫快,氣溫低,氣壓高,形成高壓中心;海洋相反,形成低壓中心。

2.北半球的陸地面積比南半球的陸地面積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使呈帶狀分布的氣壓帶被分裂成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

3.東亞位于亞洲東部,面臨太平洋,海陸的氣溫差異比其他地區(qū)顯著,所以海陸的氣溫差異和季節(jié)變化比較明顯。

六、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1.氣壓帶和風帶是氣候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個地方氣候的形成是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2.熱帶雨林氣候是在赤道低氣壓帶控制下形成的;溫帶海洋氣候形成與西風帶有很大關系;在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下形成了地中海氣候。

七、鋒與天氣

1.氣團:水平方向上溫度、濕度等物理性質分布比較均一的大范圍空氣。

2.鋒面:當冷暖兩個性質不同的氣團在移動過程中相遇時,它們之間就會出現(xiàn)一個傾斜的交界面。

3.鋒面與地面相交的線叫鋒線,鋒面自地面向高空向冷氣團一側傾斜。

4.冷鋒是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方向移動的鋒。冷鋒過境前,天氣溫暖晴朗;過境時,常有陰天、下雨、刮風、降溫等天氣現(xiàn)象;過境后,氣溫和濕度驟降,天氣晴朗。

5.暖鋒是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方向移動的鋒。暖鋒過境前,天氣低溫晴朗;過境時,出現(xiàn)連續(xù)性降水;過境后,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八、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和天氣

1.低氣壓:中心氣壓低于四周。高氣壓:中心氣壓高于四周。氣旋: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的大氣水平渦旋。反氣旋:中心氣壓高、四周氣壓低的大氣水平渦旋。低壓槽:從低氣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qū)域。高壓脊:從高氣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qū)域。

2.在北半球,氣旋區(qū)域內空氣作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相反。反氣旋區(qū)域內空氣作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相反。氣旋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是一個由氣流垂直運動連接而成的低空輻合、高空輻散的環(huán)流系統(tǒng)。反氣旋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是一個由氣流垂直運動連接而成的低空輻散、高空輻合的環(huán)流系統(tǒng)。

九、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1.氣候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或干濕變化。

2.近百年全球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

十、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1.氣候變化的影響是長遠而巨大的,對于有些地區(qū)來說,許多影響是負面的或不利的。

2.全球變暖的后果有:

(1)海平面上升。

(2)位于低緯度的大部分國家,農作物的產量將減少,而位于高緯度的國家,農作物的產量有可能增加。

(3)加劇水資源的不穩(wěn)定性與供需矛盾。

十一、氣候變化的原因及對策

1.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增加。

2.全球氣候變化的對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十二、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的比較

十三、世界氣候類型的成因、特點和分布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知識小結

一、相互聯(lián)系的水體

1.水圈(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在水的三態(tài)中,氣態(tài)水數(shù)量最少但分布最廣;液態(tài)水數(shù)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態(tài)水僅在高緯、高山或特殊條件下才能存在。

地球上的水體包括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三種類型,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儲量的96.53%。在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體。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是指陸地上的各種水體之間的運動轉化及其水源補給關系。

二、水循環(huán)的過程和意義

1.水循環(huán):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環(huán)節(jié)連續(xù)運動的過程。

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主要有:地表徑流、地下徑流、大氣降水、蒸發(fā)和蒸騰、水汽輸送和下滲。

2.水循環(huán)的類型:(1)海陸間循環(huán)(大循環(huán))最為重要——它使陸地上淡水資源得以更新。

(2)海上內循環(huán)(水量最大)。

(3)陸地內循環(huán)

3.水循環(huán)的地理意義:(1)維持全球水的動態(tài)平衡,促進水體的更新。

(2)促進高低緯之間的熱交換。

(3)通過徑流促進物質的遷移。

(4)水的侵蝕和堆積作用又不斷塑造著地表形態(tài)。

三、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

1.海水運動的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2.洋流的定義: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穩(wěn)定地沿著一定方向做大規(guī)模的流動。盛行風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

3.洋流的分類:(1)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

(2)按性質分為暖流和寒流兩種類型。

4.世界表層洋流分布規(guī)律:

四、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1.調節(jié)全球熱量平衡:

2.對氣候的影響:①北大西洋暖流對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影響;②南北半球熱帶沙漠氣候的形成與寒流的關系,如秘魯寒流與南美大陸西岸狹長的熱帶沙漠。③俄羅斯北冰洋沿岸的摩爾曼斯克港位于北極圈以內,卻終年不凍;而其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位于43°N附近,卻有長達近半年的結冰期,這主要是由于它們分別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和千島寒流的影響所致。

3.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漁場的分布有顯著的影響:寒暖流交匯處可形成漁場,如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和東格凌蘭寒流交匯)、紐芬蘭漁場(墨西哥彎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秘魯漁場是由于離岸風引起上升流補償流形成的。

4.影響航海:順流快,逆流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霧,對海上航行不利。

5.對海洋污染物的影響: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但使污染范圍擴大。

五、水資源的含義及分布

1.水資源的含義。廣義:地球上水圈內的水量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水和陸地水)。狹義:陸地上的淡水資源。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2.水資源的分布。(1)世界水資源分布不均。影響因素:降水量的時間與空間分布不均。衡量水資源豐歉程度的主要指標——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徑流量=降水量—蒸發(fā)量)。

(2)水資源的分布規(guī)律。① 從水循環(huán)角度看:降水量大、水循環(huán)活躍的地區(qū),水資源豐富;反之,水資源貧乏。② 從世界范圍看:按大洲說,亞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州最少;按國家說,巴西最多,俄羅斯次之,我國居世界第六。(分析徑流量時,不僅要看總量多少,還要看人均徑流量)③從我國看:數(shù)量上:總量豐富,人均不足??臻g分布上:東多西少,南多北少。時間分布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際變化大。

六、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1.水資源的數(shù)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guī)模的大?。ㄈ缥覈唐芳Z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東部,西部很少)。

2.水資源的質量會影響一個地區(qū)的經濟活動的效益(如酒廠、飲料廠的分布)。

3.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水資源的數(shù)量和質量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

七、合理利用水資源

1.水資源利用現(xiàn)狀。(1) 需水量增長速度超過可供求量增長速度

(2) 浪費與水污染嚴重

2.合理利用水資源措施。(1)開源:合理開發(fā)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庫,把大氣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積起來;開渠引水,把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qū)的水調入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qū),加強對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的調節(jié);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

(2)節(jié)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jié)水意識;重視改進農業(yè)灌溉技術;提高工業(yè)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從農業(yè)和工業(yè)這兩個用水大戶中挖掘水資源的潛力等。

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和固結成巖

(1)風化作用:在水、溫度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經常發(fā)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巖石碎塊或砂粒。為其他外力作用創(chuàng)造條件。

(2)侵蝕作用:流水侵蝕:使谷底、河床加寬加深,使坡面趨于破碎。

風力侵蝕:形成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等。

冰川侵蝕: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蝕:形成海蝕陡崖等。

(3)搬運作用:為堆積地貌的發(fā)育輸送大量物質。

(4)堆積作用:在流水和風力搬運的過程中,由于流速或風速的降低,導致物質逐漸沉積,在沉積過程中顆粒大、比重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物質后沉積,所以沿著水流方向我們先看到顆粒比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流水堆積:形成沖擊扇、三角洲、河漫灘平原。風力堆積: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積:形成冰磧地貌、冰蝕湖等。海浪堆積:形成沙灘。

二、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

1.巖石按成因分為巖漿巖、變質巖和沉積巖。(1)巖漿巖:是巖漿活動的產物。是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分為噴出巖和侵入巖,如花崗巖、玄武巖等

(2)沉積巖:是裸露地表的巖漿巖在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漸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這些碎屑物質被風、流水等搬運后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如礫巖、砂巖、頁巖、石灰?guī)r等。沉積巖的特點:具有層理構造,含有化石。

(3)變質巖:各種已經生成的巖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fā)生變質作用形成。如大理巖、板巖等

2.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如下圖所示。

4.褶皺山。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fā)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褶皺的基本形態(tài)是背斜和向斜。

5.斷塊山。當?shù)貧み\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fā)生破裂后,如果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fā)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斷層在山區(qū)是經??梢钥吹降?,常常表現(xiàn)為懸崖、陡壁、峽谷等。在斷層構造地帶,由于巖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常發(fā)育成溝谷、河流。

6.火山?;鹕接苫鹕娇诤突鹕藉F兩部分組成。

五、山岳對交通運輸?shù)挠绊?/p>

1.對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影響。在山岳地區(qū)修建交通運輸干線,不僅成本高,難度也比較大。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難度,在山岳地區(qū),人們通常優(yōu)先建造成本較低、難度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鐵路。

2.對交通運輸線路分布的影響。由于山岳地區(qū)相對高度大,地表崎嶇,因此線路選擇時應避開陡坡和沼澤地,而是選擇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3.對交通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為了達到線路的技術要求,在山岳地區(qū)修建公路和鐵路往往需要迂回前進。如在陡坡上往往是“之”字形彎曲。

六、河流侵蝕地貌

河流在流動過程中,會破壞并掀起地表的物質,形成侵蝕地貌。河流侵蝕地貌是由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共同作用形成的。

1.河流侵蝕的三種類型。

七、河流堆積地貌

被河流搬運的物質,在河流搬運能力減弱的情況下,會沉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在河流堆積地貌中,沖積平原是比較典型的地貌類型。

1.洪積—沖積平原—發(fā)育于山前。季節(jié)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區(qū)流動時,由于山區(qū)內地勢陡峭,水流速度快,攜帶了大量礫石和泥沙??墒?,當水流流出谷口時,由于地勢突然趨于平緩、水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運的物質逐漸堆積下來,形成洪積扇或沖積扇。顆粒由扇頂?shù)缴染壴絹碓叫 ?/p>

2.河漫灘平原發(fā)育于河流的中下游。在中下游地區(qū),河流下蝕作用較弱,側蝕作用較強。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步擴大,在枯水季節(jié)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

3.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河流人海處水下坡度平緩,河水流速減慢,河流所攜帶的泥沙便會堆積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八、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第一節(jié)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組成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自然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通過水循環(huán)、大氣循環(huán)、生物循環(huán)和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

2.生物循環(huán):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并且釋放出氧,同時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huán)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huán)。

生物循環(huán)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lián)系起來。

3.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產物,又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

(1)現(xiàn)今地球大氣組成,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大氣中的氧主要來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也有一部分來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3)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地球面貌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

指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wěn)定的能力。(大氣本身不具備減緩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通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卻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統(tǒng)一的演化過程

1、自然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時刻在演化(氣候變化、地貌變化)

2、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fā)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fā)展變化著。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huán)境狀態(tài)的改變。(破壞森林與植樹種草引發(fā)不同的環(huán)境效應)

在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類活動比較容易導致生物發(fā)生變化。

第二節(jié)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

一、空間尺度劃分:

全球性的地域分異: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

區(qū)域性的地域分異: 陸地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

二、自然帶

1.概念

陸地上不同的地區(qū),由于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互不相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對應了與之統(tǒng)一的植被類型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2.自然帶的劃分(北半球為例)利用氣候圖對照分析自然帶的分布。

熱帶雨林氣候(南北緯10°之間)

熱帶草原帶(薩瓦納帶)(南北緯10°—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中西部)

熱帶荒漠帶(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中西部)

熱帶季雨林帶(北緯10°—25°之間的亞洲大陸東部)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部)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部)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35°—50°之間的大陸東部和40°—60°之間的大陸西部)

亞寒帶針葉林帶(北緯50°—70°之間)

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苔原帶、冰原帶

三、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緯度地帶性)

這種地域分異規(guī)律是以熱量為基礎的。緯度方向上的地域分異,包括低緯和高緯地區(qū)橫穿整個大陸的地帶,以及中緯度在一定范圍內東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帶。

2.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經度地帶性)

這種地域分異規(guī)律是以水分為基礎的,在中緯度地區(qū)表現(xiàn)較為明顯。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響,從沿海到內陸,自然景觀呈現(xiàn)出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的有規(guī)律變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隨著海拔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shù)乃疅釥顩r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自然景觀也相應地呈現(xiàn)出垂直分布規(guī)律。山地垂直帶是在水平地帶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山麓與水平帶一致,垂直帶譜與其所在緯度向較高緯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帶譜相似。垂直地域分異與山地所在緯度、高度密切相關,即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shù)目越多,垂直帶譜越完整。

猜你喜歡
氣壓大氣太陽
揉以成器,大氣悠遠
大氣光學現(xiàn)象
微趣圖
太陽幾點睡覺
近40年玉樹地區(qū)地面氣壓變化特征分析
夏天的太陽
太陽花
全程健康教育對高壓氧治療引起氣壓傷的影響
寂靜的太陽鎮(zhèn)
氣壓馬桶
邢台市| 永平县| 鄱阳县| 巴中市| 博爱县| 平山县| 林周县| 万宁市| 射阳县| 梓潼县| 萝北县| 东兰县| 河间市| 雅安市| 习水县| 陵水| 江阴市| 遵义市| 呈贡县| 南木林县| 且末县| 同德县| 香港| 丹东市| 南京市| 江达县| 蒲江县| 巩义市| 台州市| 宁城县| 旬邑县| 蓬莱市| 阿瓦提县| 广元市| 长春市| 措美县| 常州市| 东源县| 白水县| 聂拉木县| 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