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福娟
摘 要: 課的最高境界乃是無痕,應彰顯生命的靈動。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就要“把語文課上到孩子心里去”。本文就一些語文課堂教學需要盡快解決的現(xiàn)象,從語文課堂同兒童心靈一起存在、成長和升華三個角度談了認識和實踐。
關鍵詞: 語文課堂 兒童心靈 成長 升華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說: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種佳境;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種佳境;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種佳境。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因此,課的最高境界乃是無課。
這段話聽來有點像武俠小說中的對白。我感覺就目前而言,老師百分之九十只能達到他說的第一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是很用心在上課,課課如此,已經(jīng)很不容易。至于第二第三種境界,那可能是我們終身努力的目標。
回首20年語文教學生涯,也許有一大半是低效課堂。究其根源,是離兒童的心靈一直就沒有近過。從早幾年的為技巧而教到近幾年的為理念而教,從鉆研教材到撰寫教案,從研究學生到準備教具,看起來都在精心組織,實際上很少有與學生心心相印的感受。我知道,在教育中,學生歷來都處于弱勢。我一直想做個作家魏巍筆下那樣的老師,一輩子都能讓學生記住他們一起吟誦詩歌的情景。我總是納悶,為什么那個時代并沒有現(xiàn)在這樣繁多先進的理念、沒有現(xiàn)在這樣五花八門的多媒體技術,可是他們的教育卻能隨著學生的生命生生不息?
一、語文課堂與兒童的心靈一起存在
有效的課堂需要教師意識到兒童的心靈在成長。我們不應該總是在帶領學生做重復的事情。即便是再復雜有趣的游戲,玩過三遍就記住了,總是玩也會乏味。
比如我們最熟悉的朗讀課文,為什么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教學生怎么讀正確讀通順讀出感情,到了六年級我們依然提著同樣的要求進行同樣的操作?諸如此類的怪圈比比皆是。那么,在進行這樣的教學時,學生心里會怎樣想呢?我猜想,不大可能會有多么情愿。那么此時此刻,他們情愿做的是什么呢?我沒有做過這方面的嘗試,也幾乎沒有見過去掉了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課堂。我估計,大家都會傻了眼,因為遠離了兒童的心靈事情做起來得心應手,反之也許很難。但是我能肯定的是,從不會讀書到會讀書,一年級孩子有這個欲望,老師的做法離他們的愿望很近,教學過程應該是有效的。到了六年級還這么做,其有效性一定值得懷疑。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大家都熟悉。他是多么了解孩子們的心思,他可以開心地表揚,也可以夸張地批評,可以帶著孩子們在小小舞臺上蹦蹦跳跳。在我們眼里,他就是一個老頑童,舉手投足無處不洋溢著童真童趣。經(jīng)歷過那樣的課堂的學生怎么忘得掉那一課呢?那樣的教學無疑是有效的,是深入孩子心靈的。
教師面對文本應該在心性上重返童年,站在孩子的立場,用孩子的心體驗,用孩子的眼睛觀察,用孩子的嘴說話……這樣才能在教學時帶著孩子走進教材,與孩子形成共感。然而遺憾的是由于有些教師眼里只有讀者,沒有兒童,把孩子視為“小大人”,因此面對文本時更多的是希望兒童理解一步到位,用成人的眼光理解文本。
二、語文課堂與兒童的心靈一起成長
我認為,高估或低估學生的水平都是我們遠離童心的體現(xiàn),它的結果只會是學生毫無生命體驗的機械順從或叛逆性遺忘。這就好比現(xiàn)在讀很多教育教學論文,很頭痛,讀不進去,忘得也快。
比如《雪兒》,用我們成人的眼光解讀,會將一篇清新優(yōu)美的文章解讀得非常深刻、非常復雜。曾經(jīng)請一位中學老師來讀,他說這篇文章主題深刻、有一條明線、有一條副線……這樣一讀,你首先就會陷入文章學的泥潭而難以自拔,看到的是深刻的東西,但是是遠離學生的東西。用這樣的東西進行教學,學生勢必如入云中霧中。從兒童的眼光看,是否需要關注這樣幾個問題:雪兒究竟是怎樣一只鳥?它是在什么情況下來到了我的身邊、進入了我的生活中?在與我朝夕相處的日子里,我是怎樣對待它的?雪兒給我原本寂寞、憂傷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變化?是否每個人的生活中來了這樣一只雪兒,都會有這樣一段美好的生活?這樣一讀、一問,課文就顯得清楚明白了。你再引導學生讀課文,必然是亮堂堂的。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了,學生才可能學得明明白白。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具有一顆永遠年輕的童心,只要童心不老,他就能成為一個學生喜歡的好老師,而要成為一位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還需要具有童眼看世界的本領、看課文的能力,這樣的眼力是需要磨礪出來的。
三、語文課堂與兒童的心靈一起升華
我總覺得,語文課要給學生帶來希望??上В覀儸F(xiàn)在給予他們最多的是沾染著功利色彩的東西,死了的知識,考試的技巧,對一所好學校的要求……看看學生寫的作文,只要是成人的就什么都能找到,唯獨找不到童年。
兒童閱讀運動是當今世界的一股潮流,中國有一些語文老師致力于推進兒童閱讀,周益民老師就是熱心者之一。周老師上的課是班級讀書會,周老師以獨到的眼光選了金波先生的童話《烏丟丟的奇遇》中的一段“逆風的蝶”師生共讀,讓我們感到文學作品是人的精神的家園。物質(zhì)的追求必須有精神的寄托,文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是對人的終極關懷。周老師今天的課是為孩子未來的發(fā)展打好精神的底色。今天的孩子純真無瑕,十多年后,必然會面對事業(yè)、友誼、愛情、婚姻等種種問題,有時難免碰到困惑。如果“逆風的蝶”在心中扎下根,就能像蝴蝶那樣,逆風飛翔,與薔薇相約。有這種精神,以后事業(yè)、婚姻都可以堅守。今天的社會太多的人追求物質(zhì)享受,卻缺乏精神的支撐。從這個角度看,感謝周老師在這些孩子心中種下了精神的種子,終有一天,會成長為精神的大樹。
把課上到孩子們的心里去,讓課堂成為師生情感融會、心靈碰撞的舞臺,讓課堂成為孩子們親近母語、熱愛母語的磁場,讓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能放飛孩子們的夢想,讓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參考文獻:
[1]王守恒.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于永正.教海漫記.北京: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1999.
[3]崔巒,陳先云.斯霞霍懋征袁容語文教育思想與實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