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先有蛋也不是先有雞,而是先有恐龍
看過《侏羅紀公園》之后,是不是看見壁虎在墻上吃蚊子都覺得怕?如果我告訴你,某種意義上恐龍并沒有滅絕,而且在肯德基、鄉(xiāng)村基或麥當勞很容易就找到它們后代的殘骸,你會怎么想?
直覺上,科奠多龍、蜥蜴或鱷魚什么的,跟恐龍的關系應該很親密,但最近幾年的考古挖掘成果卻告訴我們——鳥類,比如雞,可能跟恐龍的關系更近。
1996年,中國遼寧西部挖掘出一塊保存完好的化石,當時的科學家以為這是始祖鳥類,給它命名為“中華龍鳥”。后來叉覺得這事兒似乎沒那么簡單,仔細研究之后確定,這貨原來是長著羽毛的美頜龍。緊接著,各種各樣的帶羽毛的恐龍化石被發(fā)現(xiàn),甚至有的恐龍有著類似蝙蝠的飛行翼膜。這些化石告訴我們,在恐龍進化的中晚期,出現(xiàn)了會飛的恐龍以及帶羽毛的恐龍,而這兩種東西彼此之間并不孤立,這也許意味著恐龍當中有這么一支朝著鳥的方向進化而去了。
這個時候,分子系統(tǒng)學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作為新興的學科,分子層面上的研究可以系統(tǒng)地探討恐龍局部到整體的演化速率—一恐龍進化到鳥類差不多在5000萬年內(nèi)完成了高速演化,平均重量從160千克縮減到0.8千克。現(xiàn)在全球頂級的恐龍專家們都認可—個事實,鳥類是恐龍的直系后裔。
嚴格來說,恐龍作為一個物種的統(tǒng)稱,里面各種稀奇古怪的恐龍多的是,它們絕大多數(shù)都已經(jīng)滅絕,只有那么極小部分成功進化成鳥類而躲避滅絕的命運。至于恐龍滅絕的具體原因,雖然流傳最廣的是小行星撞擊,但現(xiàn)在的化石證據(jù)卻表明有些恐龍在隕石撞擊前就已經(jīng)完蛋了。所以,恐龍滅絕絕不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就能解釋清楚的。
什么,你說你想看真恐龍?基因克隆技術基本沒轍,你還是去看電影吧。